APP下载

清代盛京书院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9-12-26杨芷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盛京书院出版社

杨芷郁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 066004)

1 清代盛京书院的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书院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存续时间达千余年之久,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和学术的繁荣,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直系学术界研讨的热点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其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书院研究肇端于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出版和发表的论著达百余部(篇),诸如胡适的《书院制史略》(《东方杂志》1924年第21 卷第3 期)、盛朗西的《中国书院制度》(上海书店,1934年)、张君劢的《书院制度之精神与学海书院之设立》(《新民月刊》1935年第1卷第7~8 期)、 陈东原的《清代书院风气之变迁》(《学风》1933年第3 卷第5 期)等著述,已经论及书院教学、藏书、管理、人文精神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书院研究又复兴起,在史料整理和专题研究方面均有大幅度进展,甚至有学人提出了建构“书院学”的命题。如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了十六巨册的《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收录了150 种书院志、章程、课艺等资料;陈谷嘉、邓洪波等学者历时10 余年,编辑出版了三卷本的《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学规集成》(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辑录了中国各地书院学规资料。这三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夯实了书院学的文献基础。关于书院制度、书院文化的专题研究也进入到学者们的视野,代表性的成果有张正藩的《中国书院制度考略》(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杨布生等著的《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丁钢等著的《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等。

2 清代盛京书院的研究倾向

这一时期书院研究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地域性书院方兴未艾,渐趋成为研究的主流,如李邦国的《朱熹与白鹿洞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刘卫东、高尚刚编著的《河南书院教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朱汉民的《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李才栋的《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郝万章的《程颢与大程书院》(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胡昭曦的《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洪瑞、吴宏岐《明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朱汉民等著的《长江流域的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周汉光的《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这些著述推进了书院史的深入展开,也加深了对书院地域性的理解。

二为断代性书院研究,如王晓龙、张春生《宋代书院教育与宋代理学的传播》(《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1 期)认为宋代理学家充分发挥了书院的学术传播功能,使其在讲学、藏书、祭祀、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加制度化,两者结合对后世儒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吟雪《试述宋代书院文化与佛教的关系》(《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4 期)从宋代书院教育家受佛教影响说起,对书院的教育、供祀、选址等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宋代的书院文化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晓龙、司学红的《宋代书院教育》(《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6 期)就宋代书院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功能、宋代书院教育与理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杜勇的《宋代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现代意义》(《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3 期)通过分析宋代书院的办学理念,认为宋书院中的修身养性、自由开放、创新等理念对我国现代大学具有深远意义。徐梓著的《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集中探讨了元代统治者对书院的矛盾心态及书院政策演变的历程,详细考察和分析了元代书院在报批创办程序、山长委派、拨置学田和官府直接创建书院等方面的措施,揭示了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发展趋势及实施状况。陈·巴特尔《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历史文化解释》(《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3 期),在回顾元代官学化的历史事件和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书院的官学化问题进行了文化解释。吴小红《论元代的书院官学化与社会教化》(《江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6 期)阐释了元代书院官学化对书院的影响及与社会教化的关系。王风雷的《元代书院考遗》(《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4 期)在总结前人对元代书院研究,对元代书院的选址、性质、教学科研和学田几方面进行考证和补重。李兵的《元代书院与程朱理学的传播》2007年第1 期)阐述了元代书院在传播程朱理学中的作用。邵芳《明代的书院与学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 期)支出当书院在明代由沉寂走向兴盛,对整个学术界、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它就足以成为影响明代学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子。邓洪波、陈吉良《从学规看明代书院之课程建设》(《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第6 期)通过对明代弘治、正德、嘉靖时期有代表意义的弘道、大科、湖南三书院的学规的考察,认为明代书院的课程意识已经基本形成,已有必修、选修和学科、活动课程等类型的区分,初步建立了一套由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组成的课程体系。

3 清代盛京书院研究的主要观点

清代书院按照其发展状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顺治康熙年间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雍乾年间书院急剧发展时期、嘉道咸年间书院逐步衰弱时期、同光年间书院的短暂复兴和废止时期。清代盛京地区教育相对落后,迨至康熙十四年创建银冈书院后才得到迅速发展,至宣统元年建立文会书院,共有书院20 所。清代盛京地区书院的发展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远迈前代,但总体形势与南方地区相比仍显落后,正因为如此也展示出该地区书院所具有的特殊性。

清代盛京地区书院通过其所具备的功能,对辽东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辽东地方书院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书院所具备的教育功能使得书院成为其地方教育的重要阵地,人才的培养成为其核心的功能,它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院生徒,对他们人格的锻造、 心灵的洗涤、情操的陶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无不有着重大的影响;社会功能是在教育功能基础上发展表现出来的,书院成为了社会教化的重要阵地,书院通过其自有的价值观改变影响着社会意识、 社会风气以及社会道德。总之,清代盛京地区书院对该地区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清代盛京书院的研究前景

港台地区学者和国外学者对于书院的研究亦不绝如缕地进行着,如台湾学者陈道生的《中国书院教育新论》(台北《师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58年第1 期)、张胜彦《清代台湾书院制度初探》(台北《食货月刊》1976年第3、4 期)、严耕望《唐人读书山林寺院之风尚——兼论书院制度起源》(香港《民主评论》1954年12月号)等。韩国学者丁淳睦的《中国书院制度》(文音社,1989年)、在日本学者牧野修二《论元代庙学和书院的规模》(《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8年第4 期)、 林友春的《清朝的书院教育》、大久保英子的《明清时代书院之研究》(东京图书刊行会,1976年)等。另据陈仙《英语世界对书院与学术关系研究》(《原道》,第28 辑,2015年)可知,美国学者运用西方学者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的书院进行专题研究,Busch Heinrieh 的《东林书院与它的政治、哲学意义》、JohnMeskin 的《中国明代的书院》等论文在美国的汉学研究中有较高的学术影响。

综观学界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研究历程,研究内容与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推进,但尚有许多地区的书院史料整理和研究还未真正展开,如有关清代盛京地区的书院史研究还不系统完整,有关盛京地区的书院与地方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关联的研究成果难得一见。笔者目力所及,相关研究成果为数不多,主要有董守义、王贵忠的《黑土乡邦育英才——辽河流域教育事业》(辽海出版社,2000年)一书,但限于该书的体量,对清代盛京地区的书院只是简要述及,并未能清晰展现各个书院的特色。陈兴林《辽西书院考略》(《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5 期)一文论述了辽西书院。学者们关于清代盛京地区书院的研究多聚焦于银冈书院,盛丰《银冈书院》(《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2 期)、谢景芳《郝浴父子与奉天铁岭银冈书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 期)、马阿宁《银冈书院的创始与发展》(《北方文物》1999年第3 期)、廖晓晴《郝浴及其银冈书院》(《文化学刊》2010年第6 期)、 冯君 《银冈书院——清代东北教育史的缩影》(《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5 期)等文。

猜你喜欢

盛京书院出版社
朵云书院黄岩店
道光年间公文往来特征分析:基于《黑图档·道光朝》的研究发现★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江南书院
我等待……
盛京银行:报表里还藏着多少不良资产?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