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汉里份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研究

2019-12-26石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武汉历史建筑

石帅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0)

武汉里份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建筑手法风格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刻性等特点较为突出,其是武汉地区一个时代发展的有力见证。因此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对武汉地区的里份建筑做好实时的保护、利用、改造,不仅是延续其城市地域文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够得以保障的前提。

1 武汉里份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

结合实际来看,武汉里份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历史传承和地域文化方面。自20世纪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各大城市扩张规模和扩张速率极快,由此而引发的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低质量城市景观出现,直接使得整个城市新建筑所展现出来的粗糙性、形式化缺陷极为明显,完全无法反映出整个城市的具体面貌和文化底蕴,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反而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我国武汉地区民国时期的里份建筑,其代表了整个武汉地区在民国这一时期“城市建筑特征”,其所具有的融合性和独特性,不仅可以有效展现出中国建筑的品质,更将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生活形态的空间载体特征充分发挥出来。里份建筑能够充分反应武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风貌,其在融入西方欧式风格的建筑手法同时,将因地制宜生态理念运用至住宅建设中,在突出我国建筑实用性同时,使整个建筑审美性得到有效提升。总体来看武汉里份建筑对区域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城市规划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促进意义,是我国社会城市得以高效、稳定发展下去的重要参考依据[1]。

2 武汉里份建筑发展现状

武汉里份建筑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在武汉汉口区域随着贸易开放,西方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广泛传播而开始逐步出现里份建筑,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结束时武汉汉口里份建筑群已经初具规模,到20世纪30年代时汉口已经建成超过200 条里份,里份建筑突破3200 座,根据当时情况来看其里份建筑基本处于租借区内,即位于当前武汉汉口江汉路和永清街之间。

随时间推移里份建筑与也成了我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在此期间其所受到的破坏也相对较为明显,比如结合我国近代史来看,在辛亥革命期间当时政府为抵抗武汉区域革命军,摧毁了大量的住宅建筑,尤其在一元路至江岸车站区域,几乎大多数住宅建筑都被破坏,而这些被破坏的建筑基本都是里份建筑。与此同时,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军也对位于武汉汉口日方军队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整个轰炸范围在租界内,这个过程中也使得大多数武汉里份建筑被美军炸毁;这些都使得整个武汉里份建筑受损严重,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对其市区中心较为残破的老里份建筑也缺乏客观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知,导致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里份建筑在未经筛查、整合、改善的情况下便被开发商盲目地拆毁,对相应城市历史建筑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3 武汉里份建筑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根据上文对武汉里份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以及发展现状分析,对其进行可持续利用策略设置时应从当前时代发展角度出发。这个过程中要明确里份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实效性和传承性,无论对其进行直接的移平或保持现状,甚至重建等设置都有悖于其可持续利用理念,因此必须注重其与当今时代社会建筑的协调性,确保其历史文化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同时,又可搭配周边现代建筑群突出自身功能性和实效性。

3.1 注重武汉里份建筑与周边环境生态的协调性

要想使武汉里份建筑能够达到可持续利用,便必须注重武汉里份建筑与周边环境生态的协调性。明确武汉里份建筑在民国时期是属于较为高档的住宅建筑,有条件居住在里份建筑中的人群基本都是城市内的中产阶级,其基本分布在较为繁荣的商业中心附近和租借中,比如武汉口江汉路上的里份建筑群,一元路附近坤厚里等等,这些地段无论是20世纪还是21世纪前10年,都属于较为热闹的商业地段,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伴随全球信息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动经济发展,使得整个城市传统经营形式也逐步转入较为成熟商业经营形式,各种购物环境、商业中心位置等都开始发生变化,老商业地段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不再是主流,因此针对老街区上的历史建筑必须平衡其与当今时代下周边的环境生态协调设计,才能确保其形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这个过程中,要明确武汉里份建筑作为历史建筑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从对周边生态环境图像以及色彩感性认知入手,先进行基调设计后通过选材、时代、地域、特对场景的合理划分,充分掌握相应里份建筑布局、肌理、尺度、朝向;之后对建筑周边生态环境架构以及人群生活习俗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实时分析,在满足人们生存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基础上,进行历史脉络有机编制至新的城市演变肌理设计,以此来使本土性历史建筑与现代性时代建筑之间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搭配属性,使人们能够通过建筑群便可清晰的认识到整个城市区域所展现出的文化气质和风格神韵,使地方民俗民情与现代技术融合,让里份建筑能够充分表达出环境气候、地域特征,保障城市化区域内自身特性充分得以展现[3]。

3.2 明确武汉里份建筑与历史发展的实质关联性

明确武汉里份建筑与历史发展的实质关联性,并将其完全表现出来,也是武汉里份建筑能够达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从目前现实角度出发来看,大部分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其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代表了整个城市百年都市的真正发展史,而建筑本身作为其直观化展现更是体现整个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镜面,因此在实际实践期间,针对历史街区开发,首先要明确相应历史建筑与历史发展是实质关联性,按照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的模式,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变化和人本因素避免单方面的针对某一建筑单体进行保护,也要清楚客观地认识到不可能完整的保留整个历史街区风貌。

针对武汉里份建筑而言,其历经一个世纪大部分基础设施已经无法适应目前人们生活需求,单是人口的发展便使得建筑承载量远远不达标,因此针对历史街区开发保护必须从不进行大改动的基础上,在保留其历史文化风格同时使其实用性得到有效展现,满足当前人们生活需求。正式设计实践期间,秉着尊重历史但不能去模仿历史的理念,去正确处理现代建筑结构材料以及传统建筑结构材料之间的具体关联特点,可适度用传统设计手法进行弥补,确保建筑能够反映出历史内在文化,以此使其存在必要性充分得以展现。

4 武汉里份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措施

武汉里份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则主要是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和专业性的修复来体现,其也是当前里份建筑能够得以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实际实践期间必须对建筑外观形态、内部结构做全面分析,明确里份建筑特点并对其布局以及场景设计、 功能与环境关系、文化与地域关联等做客观定位,并按照历史、材料肌理、环境生态、因地制宜特性完成对里份建筑的全面改造。

进行里份建筑适应性改造必须掌握对应里分建筑原始资料,并确保经费充足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对里份建筑原样做完善形态修复,在保留原建筑、原居民、原生态基础上做适度改造,确保其历史空间特点充分得以保障,注重当前社会转型期间较为复杂的城市化发展背景,对部分里份建筑拆迁改造、轻微修复界限做统一标准划分;但需要注意的这两种方法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历史基础上进行合理方案设定,要将历史记忆与对应建筑审美情感进行与现代结构以及材料造型逻辑的情感表达设置,比如从对应里份建筑原型上进行适当创新,按照整合多元文化,使当前里份建筑呈现异质同构理念方式,将其历史环境中空间元素做新旧协调设置,确保里份建筑修复效果体现出新的内在空间逻辑关系,并通过视觉感触可突出其内外联系,以此使里份建筑适应性改造价值能够完全达到预期。

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改造主要是对历史街区以及城市化民居建筑进行相应保护方案设置,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历史街区改造时必须在还原城区原本风貌基础上,作用相应新区构建,合理设置迁出人口,在满足生活质量以及当地城市发展前提下确保历史建筑改造专业合理性充分得以展现。而在进行做旧修复改造期间,必须以对应城市布局信息为基础,对相应历史街区做合理开发,比如以上海的新天地开发,其将原有石库门民居完全进行怀旧色彩的商业休闲区改造,使整个街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得以全面提升;背景菊儿胡同改造则是在满足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了其原有建筑设计风格,使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突出了整个区域内人群生活的真实性,因此在进行里份建筑改造时必须注意对城市本体及生活模式的合理保留,保障建筑功能性同时使其自身价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武汉里份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研究,可以看出在实践期间必须注重武汉里份建筑与周边环境生态的协调性、 明确武汉里份建筑与历史发展的实质关联性、 适度把控建筑改造修复过程专业节点,是我国武汉里份建筑能够不断发展延续,体现自身历史价值文化的关键。

猜你喜欢

武汉历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建筑的“芯”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