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考
2019-12-26刘云飞
刘云飞
(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使高校其他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共同营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支持的局面,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继而构筑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立德树人新格局,是贯彻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在新时代这一背景下,进一步分析当下高校思政课的改革现状与困境,并有所针对的就如何上好思政课,以及在课程思政的融合教育过程中提出合理建议,真正做好用最鲜活的思想去教化学生。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改革现状和困境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
尽管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积极响应并贯彻跟着对于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创新的大政方针。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学生“出勤率低”,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抬头率”低,课堂教学缺乏“亲和力”等消极因素。除此之外,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对于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习得与训练,而弱化乃至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提升以及思想、道德、价值等方面的自身历史维度挖掘与现实维度思考。传统意义上,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二分对立教学已经没法满足现在“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融合度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与价值体系与其他学科协同性差的现实局面。这也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思想政治课程被限制在“孤岛化”的处境中。
1.2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挖掘与提炼不同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隐性与显性的教育合力,这种合力既不是将原有的专业课堂牵强附会与于当下意识形态格局,也不生搬硬套去刻意突显思政课中的理论。加之由于目前以公共课的样式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单兵作战”的现象,因此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这类对学生价值、思想、政治、文化等具有“显性”引领作用的课程之外,我们还应“隐性”的将专业课中的内容与提炼、融合、拓展与深化后的主流价值思想相得益彰、协调同步的体现在全课程育人格局之中,有效挖掘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隐形育人元素,进一步增强德育育人的说服力及感染力,让高校专业课教育也回荡着价值共鸣。
1.3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有不同侧重
尽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朝向方面是保持一致的,即始终贯彻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但其侧重点我们也要进行合理的区分。
思政课程侧重于“系统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进行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鉴于其课程大纲的安排以及教材的编纂,尽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也会用生动的案例,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慕课、翻转课堂、实践课堂等)去充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让理论知识变得“活生生”起来,使学生们可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继而将课本里和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吸收。但是思政课始终贯穿着一条系统的、专题化的主线、不可动摇的用课程本身直接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彰显我们的人民立场以及政治属性的这一目的带给我们高校学生。相比而言,课程思政则侧重于将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和内涵融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融入的方式其最大特点就是隐蔽性高,渗透性强。与思政课堂呈体系和专题的方式教育学生不同,课程思政所呈现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引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倡导的大政方针、前沿科学思想等方面,由于是以碎片且灵活的方式被收摄进课堂教学视野中,伴随着专业课堂所传授的主要知识点或者作为扩充出现,所以这些恰恰是专业课授课主要内容聚焦点之外的“晕圈”,那些隐而不现的东西却更能潜移默化的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基于不同的侧重方式与特点,我们要充分发挥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育人优势,形成协同作用,继而形成合力。
2 如何发挥好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师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而开展及推广“课程思政”对专业课老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相对较高,同时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差异,这就使得将思想政治渗透于课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因此,专业课教师是让课程思政顺利进行的关键,如何让他们胜任,继而善任,成为课程思政中的重大难题。
2.1 完善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破除思想误区
尽管现在大学课堂早已不再孤零零的教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但是难免存在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课产生误解,因此让专业课老师明确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历史辩证统一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性、时代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进而强化教学的效能。另一方面,任何教师的职责第一位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术,而在于育人,先成“人”,后成才,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综上,高校应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意识形态教育,定期开展专业课教师进行集中学习思想主题教育,进而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爱国主义情怀,接受思想政治洗礼,让专业课老师从内心接受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老师的育人意识以及育人能力来达到更好的课堂培养效果。
2.2 为专业课教师搭建多维度学习平台,完善课程思政教学
首先,在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方面,我们应鼓励甚至要求各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并投身到指导老师的队伍之中,亲力亲为地带领自己的学生投身于整个实践的选题立项、策划准备、实施执行以及成果转化等各环节中去,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这个平台既做到了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又做到了以专业知识指导具体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这一载体让不同类型的专业,在选择实践活动时,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方法、实践的目标、实践的形式会有所不同,并且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其次,各高校要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平台。教师队伍要群策群力,搭建好以各行政班级为基本教育教学单元,整合校团委、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系统与马克思主义院,发挥好班级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协调育人机制,完善好各教学模块之间的联动与交流。而且这样也便于老师们有线下线上进行交流研讨,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最后,专业课老师应充分利用好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本领。“学习强国”网络学习平台是由中宣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优质网络平台,平台上面推送的内容涵盖了当下热点话题中具有思想性、新闻性、综合性、服务性等多维度事实知识。老师们习惯性阅读这些新鲜推送,对于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中官媒订阅号,以及手机中的相关app也是我们教师们“随时随地”学好思政的重要网络平台。
3 总结
“课程思政”单兵作战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对这类课程产生枯燥甚至抵触的情绪,而合理的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让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不妨碍专业课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提高课堂中的思想境界以及政治觉悟,继而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建立完善了思政评价体系。从课程本身和教师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真正落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