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博士青年教师的发展困境与机遇探讨
2019-12-26吴梦倩刘丽娟户克玲
鲁 娥 吴梦倩 刘丽娟 户克玲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再次强调“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博士青年教师群体作为奋斗在科研一线的生力军,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首选引进对象。
1 高职院校博士青年教师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博士学历,美国东伊利诺大学教授Lewis H.Coon[1]早在1974年就论证了两年制学院教师应该取得博士学位,该校后来从一所专为伊利诺斯州东中部学校培训教师的师范学院逐渐发展为综合性州立大学;Kowalczuk-Waledziak(2017)[2]等研究认为持有博士学位对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变有很强的积极影响,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工作环境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个人的变化,与学校的系统改进政策无关;说明职业教育非常需要博士教师。
但是,博士从事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Haapakorpi和Arja(2017)[3]研究指出:博士群体在从事教师等专业工作时会被要求进行特殊的、苛刻的任务,在组织中专业地位有待提高;McEachern(2016)[4]等指出年轻教师、经验较少的教师更有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压力,博士青年教师完全符合;Kozleski(2017)[5]等认为博士生想要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先将学术角色转换为教师候选人,学会在课堂上协调学习和社会关系,而当前这种教育是缺乏的。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相关研究成果很少,但博士青年教师的成长困境日益受到关注,如李婉芝(2015)[6]调查指出博士青年教师面临共性困境包括:生活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发展条件受限制、身心状况堪忧;罗尧成(2015)[7]指出新进博士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着教学经验不足、科研条件欠佳、项目申请较难、研究方向需要调适等多重困境。
关于高职院校博士青年教师的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该群体所面临的发展困境缺乏深入认识,有必要对此开展研究。
2 高职院校博士青年教师发展困境调查
2.1 调查内容
高职院校引进博士教师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科研水平,这是博士青年教师的优势;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加上工作环境变化,博士青年教师群体常常陷入发展困境。根据来自江苏省的5名高职院校博士青年教师深度访谈的结果,抽取了包含个体生存、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源,设计问卷对博士青年教师和非博士学历教师同时进行调查,对比分析挖掘困境成因。
2.2 调查结果
2.2.1 博士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满意度不高
员工对职业的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积极努力工作、通过获取成果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回馈组织,可以从能否获得良好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近期职业期望与高职院校职业期望的符合度、个人能力与工作能力要求匹配度、愿意长期执教并克服压力的意志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8]。本次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份,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3分、57分、68分和66分;反映出博士青年教师没有因为高学历而盲目自我评价过高,但与学校在职业期望上存在分歧。
2.2.2 博士教师群体的职业压力感较高,尤其是个体生存方面
压力过大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调查显示近60%博士青年教师受访者认为职业压力非常大,40%认为职业压力较大,压力感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经济状况、高职院校环境、人际关系、职称评审、自我要求高、科研、考核、行政事务、家庭生活、教学;其中教学压力平均得分64分、家庭生活压力77分,其它选项得分均在84分以上。博士青年教师与同龄人相比还未获得稳定的经济社会地位,加上房价上涨、成家立业需要、高学历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经济和立足社会的个体生存压力较大,其次,工作环境压力也比较大,高职院校环境适应、人际关系、职称评审压力高居榜首;博士青年教师的精神性压力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对自我期待较高,而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却不高,从对个人能力与高职教师身份的工作能力要求匹配度打分只有68分可见一斑。
3 高职院校博士青年教师发展困境成因分析
3.1 职业压力成因调查
为了准确描述博士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感,针对全体高职教师调查“哪个学历群体的职业压力最大”、“哪个职称群体的职业压力最大”以及不同学历群体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表现,结果显示: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群体几乎都认为拥有与自己相同学历的群体职业压力感最高,只有硕士群体少数人选择了不同答案;30%的人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60%的人认为工作压力较大;50岁以上的教师不论学历都认为压力一般,30~40岁教师40%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60%认为压力较大,30岁以下教师30%认为压力非常大、70%认为压力较大;90%的人认为讲师群体压力最大,其次为副教授群体;博士学历教师最令人不满意的是教学,其次是科研和管理与服务;硕士学历教师最令人不满意的主要是科研,其次是教学和管理与服务;大学本科学历教师最令人不满意的是教学,其次是管理与服务。
对博士青年教师令人不满意的原因展开调查,发现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博士青年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讲课方法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奉献精神不够;二是认为该群体科研压力大,这是博士青年教师的普遍看法;三是该群体学历太高给其它教师造成了压力以及个性强、不合群。
3.2 个体生存和工作环境压力分析
压力源调查显示,除发展经济压力外,认为对博士的考核要求高带来的压力感最高,其次是对博士的看法偏离实际、收入与期望不符、行政性事务多、没有能够相互理解的环境或团体支持、人际关系影响了自我职业认同、与同事沟通不畅,而且上述因素得分最低分为83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博士青年教师比例还比较低,对博士的期待较高,加之人们普遍认为博士学历代表了“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容易给博士青年教师造成群体性压力;因数量较少,容易被动成为“少数派”,难以获得组织环境的认同和支持,进而影响同事间的沟通协作。如果工作上得不到适当的支持、引导或理解,同时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叠加压力时,个体内在心理资源可能逐渐耗竭,抵抗压力的能力下降。
3.3 科研压力成因分析
调查显示,科研压力的三大主因是项目申请口径少名额少、能够用于科研的时间不足、学校没有相关研究团队或专业平台支撑;其次为实验等科研条件不具备、团队人手不足、论文发表受限;部分博士青年教师做科研的意愿和动力不足,存在科研无用的想法,认为科研评价标准不够明确清晰。
高职院校始终是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行定位的,很多博士研究生初期开展研究时面临着没有团队、成员、科研设备和资金支持的困境,加上高职院校的授课工作量一般较本科院校高,用于科研的时间受到挤压,压力自然较大。
4 高职院校博士青年教师的发展机遇
4.1 基于目标协同视角加大科研投入与产出
科研是博士青年教师的优势技能,也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做出成绩的领域,博士青年教师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好组织的激励政策,抓住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优势,尽量多投入时间精力,延续以往的研究方向时积极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将科研成果更多地转化应用于企业的技术升级过程中;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做好科研中长期规划,重视研究的延续性和成果积累,选定研究方向深耕细作,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研究者;重视科研成果的发表,不断提高科研写作能力、梳理知识体系、发掘新的创新点,提高科研产出。
4.2 基于长期规划积极投入教学教改研究、提高教学技能
教学是所有教育的基础,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更重视理论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转化,博士青年教师如果因循研究生教育重视理论原理挖掘和创新则容易陷入教学方法与学生需求相背离的困境。博士青年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教学教改研究课题,深入研究生源特点、学习规律、偏好与困境等,开展教学实证调查研究优化教学设计、完善PPT制作、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和环节、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技能和自信心。
4.3 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提高群体认同度
不同群体之间容易出现排斥现象,博士群体学历高、数量少,容易被动成为“不同群体”,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可以增进个体间的了解、发现彼此的相同之处,尽快融入高职教师队伍,提高博士青年教师群体的认同度,改善工作环境、缓解压力,提高职业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