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2019-12-26李瑞芳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跨文化

李瑞芳

本文致力于研究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策略,那么首先应当对中国古代典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重大意义

英语作为公认的世界性语言,其流通性强、使用范围广,将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无疑是中国古代典籍良好的传播途径。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有助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与传播,而这种翻译与传播从一定意义上将中国古代文化推向了全世界,与全世界分享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对推动全人类的精神发展、促进人类文明演变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能够更好地打破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壁垒,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互通,促进文化全球化进程,并实现多民族之间文化的互通互融,更是顺应文化交流需求的必然选择。有效做好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能够将中华文化更好地推广和介绍给全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以此来看,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意义重大,而推广和传播中国古代典籍,任重而道远[1]。

二、以跨文化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必要性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范围内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我国古代长期封闭自守的那段历史中,西方国家的文化、经济悄然崛起,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在典籍英译方面也做了诸多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在我国长达四百多年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的历史上,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否成功,取决于文化传播的视角和身份。在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过程中,中国译者作为传播者,想要自己的文化被西方国家所看到并接受,就应当站在西方国家需求的角度,重新修正译者的眼光和思路。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在许多内容上存在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那么,作为译者,必须要以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从接受者的需求出发,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内容,再在对中国古代典籍充分吸收和准确把控的前提下,结合接受者的需求和习惯适当调整,从跨文化的视角去准确把控翻译尺度,并以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为己任,如此才能够做好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工作。可见,从跨文化视角来研究和审视中国古代典籍英译工作是十分有价值、有必要的。

三、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策略

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传播行为,是将中华古典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和传播推广的一个手段。中国古代典籍,多是文言文写作,许多语言翻译起来都存在困难和误区,这为其英译增加了难度。对此,译者必须从跨文化传播视角,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进行策略研究,进行长远规划,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水平,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全球文化的共融。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一)策略性培养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专门人才

就当前我国的整体翻译水平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尚短,在翻译人才储备方面就存在一定的短板,而且中国古代典籍英译又有别于普通的中英互译,需要较强的专业对应性和丰富中国古代知识储备,并且对文言文英译、中英互译以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而当前我国古代典籍英译方面的专门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无法满足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更谈不上大面积推广和传播。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入手,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在跨文化交际和中英互译的基础上,制订专门的中国古代典籍英译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一支属于中国自己的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精英团队,以提高我国当前在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方面的能力,弥补专门人才缺失这一不足。这就必须要从大学生培养入手,动员社会、高校、家庭三方面的力量,以国家政策为依托,建立高校为人才培养摇篮、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家庭配合鼓励学生报考翻译专业的综合型人才招募和培养机制。就高校而言,应当将中国古代典籍英译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充分尊重和挖掘该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市场前景,本着为国家古代典籍英译作贡献的初衷,在规定计划内定期招收符合专业定位的学生,并按照规定课程进行培养,力求在三到五年内,为祖国打造一批专攻型人才。

(二)尊重西方人对本土文化的感知,开创翻译的合作契机

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这项工作而言,中国人更容易把控的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传承和理解,而对于西方文化的接收程度上,即使再努力,也会存在一定的文化的冲撞与隔膜感。在这一方面,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方人,能够更好地弥补这一不足。他们对自己本土的民族文化、接受方式、风俗禁忌等往往更为了解,更容易感同身受;他们在对中国的文化了解方面存在欠缺,中国人却能补齐这一短板。从这个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而是对异域文化和人民的接纳与合作。这一点如果运用到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工作中,将事半功倍。比如,对一部中国古代典籍进行英译,我们可以同时建立两个合作小组,一方是中国人,另一方是西方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中西方翻译小组合作进行翻译,中国小组负责对中国古代典籍的文字翻译,在此过程中关注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播,等等;西方小组则从西方人的接受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下手,多提出宝贵的跨文化交际建议。这样不仅能够发挥中西方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优势,又能够通力合作,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适用性、全面性,更能够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避免陷入翻译误区,同时大大提高翻译效率,节省翻译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种合作是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探索性合作,可以促进中西方的合作和互相了解,增进双方的交流,是一举多得的举措,值得在实践中加以尝试和研究。

(三)对中国古代典籍进行异化处理,满足跨文化传播需求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演变。正如当今网络语言和特定词汇的崛起一般,它们的出现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文化发展特点及其特定需求。文言文也是如此。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言文是主流表达方式,体现着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需求。然而,文言文在当今社会已基本不再使用,其内容尤其对于现代人而言过于生涩和枯燥难懂,不易于翻译和推广。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满足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传播要求,现在译者越来越重视从跨文化角度对翻译进行异化处理,一些研究策略的改变也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作为文化翻译的一个内容,中国古代典籍英译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共融提供了契机,也对我国的翻译提出了挑战。在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注重多重意识形态下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和不同区域的民风民俗。因此,当今的中国古代典籍英译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之间转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既不能为了满足易懂的要求而不顾中华语言之巧妙搭配,也不能为了单方面满足语言搭配和使用习惯而忽略了接受方的可读性,要对双方需求进行反复权衡和精准把控,注重跨文化视角下不同读者的接受程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读者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并适当作出解释,以便易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因此,在中国古代典籍英译过程中,异化尤为重要,不能简单将翻译看作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应当以文化为前提,以共融和归化为目的,通过异化来实现双方的交流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将中国古代典籍真正地传递给西方读者,加深其他民族对于中国文化的印象,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与文明,完成文化传播的功能,达到文化交流的实际价值,使得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读发展成为理解与认同[2]。

(四)以传播为动力,促进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典籍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英译,更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宣传推广。但是,当前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传播动力不足,导致我国古代典籍文化陷入两难。

一是对内,我国古代典籍多数用文言文撰写,白话撰写的也有,但为数不多,这使得我国古代典籍在年轻一代传播面狭窄。二是对外,就目前而言,我国古代典籍英译的着力点过于集中,一些典籍多次被英译,甚至出现多个不同的翻译版本,而有些典籍却甚少有人进行翻译,这就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了解偏颇,认为只有那么几本值得阅读的内容,无法全面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针对这些困境,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对内开展古代典籍的现代语言的翻译,扩大古代典籍的现代受众群体,使一部分青年学者乐意从事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工作,这样可以使青年的翻译人才涌现,助力解决古代典籍的英译难题。

其次,建立系统性的翻译纲要,将有价值的古代典籍系统性地对外翻译,从古代文学到古代的美术、科技、哲学、茶业,等等,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翻译的立体方阵,必然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创新中国古代典籍的传播形式,将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数字化,传播到网络上,使异域读者更加便于接触我国的古代典籍,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另外,还可以将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从图书转战到影像。比如,对于《红楼梦》的英译,可以针对电视剧版的《红楼梦》进行,也可以是舞台剧或者戏剧版的《红楼梦》。创新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方式,必然会使他国文化的读者更加喜欢中国古代典籍,喜欢中国文化。

四、结语

我们有必要通过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重新梳理外国人眼中不完整的中国历史,向世界展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大国。对内要扩大中国古代典籍在青年一代当中的影响力,提高国民认知度,这样才能有助于国内翻译队伍的培养和人才的打造。对外,要注重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全面性,扩大翻译的覆盖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拓宽对内对外的传播渠道,来推动我国古代典籍英译事业水平全面提升,提高世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跨文化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