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及原因
2019-12-26申秀云
申秀云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简单来讲,我们和外国人打交道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成为普遍趋势和潮流
科技的进步极大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各国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空间、时间距离被拉近,世界成为“地球村”,跨文化交际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从国家外交、企业的跨国商贸到民间组织的交往互动、个体的国际旅游等,均是跨文化交际的存在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与日本往来密切,当下交流互动更呈现出良好态势。日本经济协力开发机构(OECD)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底日本在留外国人达到256万人,中国人最多,有73万人,占29%。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5月1日,在日外国留学生总数达到267 042人,其中中国留学生数量突破10万大关,占全体比例超过40%,高居榜首。2017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展开了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研究对象挑选了1 224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6个二线以上城市、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上、年龄为20~49岁的人士),其中在“最想去的国家”的调查里,排名第一位的就是日本。据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统计,2019年1至8月,赴日外国游客累计达到22 144 900人次,其中中国游客最多,达到6 583 680人次,占30%。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过日本后很有好感,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在日本工作、生活。
对因为生活、留学、工作和旅行等各种需求赴日或跟日本人打交道的日语学习者来讲,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必然行为。因此,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提高沟通效率,加深不同国别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减少文化冲突,极大拓展个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二、高校日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现状和问题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外语教学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顺应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外语教学服务社会的需求。”[1]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知识和娴熟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熟练运用日语的基本技能和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日本社会的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现阶段的国情等,能在教育、经贸、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日语人才,是各大高校日语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的日语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熟悉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说,培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是高校日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笔者对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日语专业的大三和大四(统计时间为大三、大四上学期初期)共计4个班级11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的频率不高,接触不深,方式比较单一
其中89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经历仅限于校内跟日本外教、少量日本留学生的接触,而接触日本外教的机会根据每学期的课程,每周1~2次不等;8名学生有在日企短暂实习、跟日本人少量接触的经历;10名学生有赴日短期旅游经历;11名学生有在日本为期半年以上的留学生活,但他们表示,留学期间还是跟同在日本的本校同学以及分在同一个班级的其他高校的中国留学生接触居多,除了上课、打工,跟日本人接触并不是很频繁。
(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欲望不强
有65名学生表示,课上课下自己并没有太强烈的愿望跟日本留学生、日本外教进行主动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主动把握机会、创造条件在校外以其他课外形式跟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际了;其他50名学生则表示,只要有机会,还是比较愿意跟日本人交流、接触。
(三)整体上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理想
其中,有62名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跟日本人不能进行顺畅的交流;有42名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尚可,跟日本人接触过程中基本可以进行交流,但也经常遇到困惑和障碍;仅有11名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理想,跟日本人交流比较愉快和顺畅。
笔者所统计数据并不能代表和准确反映国内不同办学层次、所有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的现状和问题,但从笔者求学阶段以及工作后所了解到的其他一些院校的情况来看,国内高校整体存在以上问题的倾向比较明显,提升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依然是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一大课题。
三、原因分析
从笔者的调查分析来看,高校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不够扎实,信心不足。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日语教育基本以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为教学中心,但实际上,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以考试、过级作为主要手段,这些因素都对日语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通过笔者的教学观察以及对学生的问询调查了解到,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单词、语法识记方面存在困扰。他们反映,有些明明很重要的单词反复记却也记不住,即便记住了读音、语义,也很难正确使用(以多义动词居多);同时,语法、句型增多,对每个句型的使用语境、相近意义的句型间的区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和障碍。
另一方面,跟日本人打交道、进行跨文化交际最直接需要用到的听、说技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115名学生中,有将近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听的能力不行,跟日本人交流时没有信心,担心听不懂而焦虑不安。还有很多学生背了大量单词和语法,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好,但遇到口语交际的“实战”检验,无法流畅地组织完整的句子,不能学以致用。
虽然学生的学习精力普遍更多投入在识记单词和语法句型上,但因为在课堂学习中多是被动接收,参与度低,导致对知识点的理解、识记不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加深和巩固。对自身日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不自信,削弱和降低了学生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欲望,日语在很多学生那里被学成了“哑巴日语”,越是不用,在新的语言知识的学习中越是辛苦和吃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越来越不敢主动,越来越“闭口不言”。
其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今后的职业规划缺乏深入思考,学习动力不足。即便笔者所调查的是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仍有2/5的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要学日语以及今后的就业取向欠缺明确的想法,有的学生直接表示专业是被调剂的,对日语学习没有多大兴趣;还有的学生表示,选择日语就是因为高中时英语学腻了或者觉得英语难学,想换一门外语学学。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被动,课内外跨文化交际的欲望不强、能力较弱。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学生是稀里糊涂接触了日语后,对其产生持久的兴趣,明确了学习方向,掌握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3/5的学生表示,选择日语的原因是受亲朋好友中与日语有关的人士的影响或是对日本动漫、影视、美食、美景、高科技、民俗风情等有兴趣,想要了解日本。这一部分同学中,又依据他们学习目的的明确度和学习态度呈现出三种情形。一是出于对日本的某一兴趣点而选择日语,但最终并没有喜欢上日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专业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不理想的。二是因兴趣而喜欢上日语但尚没有明确就业取向的学生。他们能够在课上较认真地学习来自教材和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在课下配合教师完成相关作业,对于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去扩展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他们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却不够强烈,这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尚可。还有一部分学生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或者把兴趣深化为将来的从业方向。他们明确表示自己想要去日本留学、工作、或者当日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外贸业务员等,目标最为明确。他们对于大学四年中要学什么与怎样逐步积累知识、磨炼能力,都有较明确的想法和切实的行动,这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欲望也是最强烈的。
由此可见,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充分的学习动力,能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欲望,促使他们探索多样的学习手段,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脱节,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系统、充分、深入的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明白学习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是最终目的,但对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却不甚明了,不少学生甚至以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就可以很好地跟日本人打交道。学生的学习内容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学习方式以机械地读、背、记为主,学习日语语言知识与学习日本社会文化相脱节,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导致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比较意识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学生文化学习的欠缺跟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系。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以语言知识的习得为中心,虽然也设有日本社会文化、日本国家概况等课程,但课程性质多为专业考查课,考核方式相对简单,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日语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听、说、读、写为主的机械化教学模式[2],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内容多是语言知识,不能较好地融合文化教学。并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其自身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但一部分教师自身不注重学习日本的社会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局限性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日语就必须学习日本文化,离开了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不仅是枯燥乏味的,也是毫无意义的[3]。只有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有较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等,达到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单纯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受到挑战,范围更广的“交际能力”逐步成为当代外语教学的主导目标[4]。从高校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来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依然是一个重大而又长期的课题。今后,笔者将对这一课题保持持续关注,寻找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