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融合路径
2019-12-26张珂
张 珂
红色文化是我党领导人民群众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烙印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视察南京军区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红色文化,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红色文化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迫切要求。
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在联系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职能上看,思政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载体、核心构成和主要渠道,不仅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职能,还肩负着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关键一环,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精神滋养,深深熔铸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因此,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从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上看,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生力军。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引导当代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内化形成自身的理论自觉,提升其对红色文化的敏锐观察力、良好感知力和强大创造力,塑造其成为红色文化自觉的遵循者、坚定的信仰者和有力传承者。
(二)红色文化是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成效的有力推手
从红色文化的具体内涵上看,红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除了隐性的精神思想文明成果,还包括显性的革命建设文化遗迹旧址及其衍生的红色文化产品,不仅在思想意识层面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还在实体建设领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载体和方式手段。红色文化以隐性、柔性的独特气质对学生施加影响,通过直观生动的人文关怀和刚性生硬的知识理论,在道德浸润中渗透理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成效。
从受众的现实需要上看,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得到信息的来源日益增多,受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其意识品质易受市场经济扩张、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果敢的革命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鲜明的爱国主义、进取的品质观念、开拓的创新意识是帮助人民群众塑造坚毅品格、抵御防范错误思潮的坚固防线。以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抓手,吹响主旋律的战斗号角,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上进心,从主体的角度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战斗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在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已然充分深刻认识到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红色文化向红色思政教育资源的转变利用,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高校思政理论课仍存在着红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教学形式单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认同感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教师队伍、教学载体、课堂设置、评价体系四大维度入手,加强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理论课之间的耦合作用发挥,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实现两者的多点契合,切实提高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建设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为衔接点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2]。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扮演主导型主体的重要角色,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培育人才的基本职责,是思政课内容制定、规划统筹、实践教学的一线实施者和首要责任人,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决定高校思政课质量的前提。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坚定政治素养、宽广战略视野和正确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可以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融合搭建稳固桥梁。
1.培植宣扬红色文化的自觉意识
信其道,才能传其道。要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真正了解红色文化,拥有坚定的红色信仰,善于利用红色资源,在真知真信真用中,把红色理论讲清楚,把革命历史讲透彻。因此,高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选拔中,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把控其理想信念的鲜红底色,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先进性。在日常培训管理中,以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为基础,着重强调红色精神教育,引导教师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其综合素质,将红色文化培植于头脑中并通过自觉意识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
2.转变思政理论课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其创设、发展与创新不仅强调理论育“才”,更强调思想育“人”[3]。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以启发、研讨代替灌输,明确和尊重学生在教育信息接收中的主体地位。及时回应学生的困惑,围绕学生的情感诉求与所处境遇,选择合适的红色教育资源进行输出,创新课堂教学话语,调动学生对感性素材进行主动判断选择的积极性,推动知识教育向主观世界改造的纵向延伸。
(二)以丰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载体为切入点
载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实现信息交互的手段和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载体是承载和传输思政教育课内容的介质和媒体,是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建立紧密联系的纽带和平台,是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的有机统一。丰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载体,可以为红色文化与思政理论课融合的打通多条渠道。
1.发挥传统书本教材的优势
教科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材料和基本课程资源,学生理性信念的形成是从对教材知识的感性感知开始的。我国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大门类,涉及哲、史、法等多个领域,体系庞杂,各科教材在内容呈现、编撰习惯和语言表达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为发挥传统书本教材的优势,要尊重差异性,找准结合点,探求红色文化与不同课程教材之间的多层次融入路径,提升教材质量,不能一股脑全盘注入、生搬硬套。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利用红色资源、典型事例阐释理论,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提炼革命历史、革命人物的文化基因等。此外,可以在校党委领导监督下开发特色校本教材,组织编写红色文化专著读本,深度挖掘红色教育资源。
2.建立网络新媒体教育平台
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方便快捷、影响力大等突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在传统书本教材的基础上,要牢牢掌握网络领域主动权,构建高校思政课在线云教育平台,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栏目。上传高校思政教育的红色经典金课,邀请革命老区的专家学者、红军战士、客座教授开展线上专题讲座。在红色文化品牌栏目下设公共留言讨论区,拉近主体间的互动距离,通过沟通交流、价值澄清促进师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吸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红色文化不断被优秀的共产党人增添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意义,利用互联网这一技术手段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实时更新,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召力[4]。
(三)以拓展高校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为着力点
思政课第二课堂是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产生的,以学生为主体,课余时间由思政理论课教师主导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在实践力量支持下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补充和延伸。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归宿,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的必由之路。拓展高校思政理论第二课堂,可以为红色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提供宽广平台。
1.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校园是高校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校内实践活动是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的首要内容。充分开发校园资源,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获得感,既要重视红色理论类社团建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红色文化研究与自我教育,又要利用校内功能性建筑开展主题鲜明的红色专题活动,扩充思政理论课的表达形式,如利用图书馆组织红色读物交流会、利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我心向党”红歌或舞台剧比赛、利用影音播放室组织红色电影赏评会等。
2.深化校地合作,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地方红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提供了更多鲜活案例。高校应加强政策支持,提供资金保障,以当地革命遗址、红色文化研究院为依托,加强校社联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鼓励学生到红色景区、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在实景体验中直观感受红色文化,在文化认同中逐步坚定文化自信,在情感共鸣中自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四)以完善高校思政理论课评价机制为关键点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与前进的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对事物的实际发展状况、阶段性状态、成果效益进行准确估量和反馈,为协调和改进具体发展策略提供可行性方案。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评价机制是指以高校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对思政教育课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工作体系和管理规范。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修订以其评判标准为前提,教学侧重点的规划以其评价结果为导向。完善高校思政理论课评价机制,可以为红色文化与思政理论课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最终接受者和体现者是高校大学生,应该把对学生红色文化的认知、解读、践行能力的综合考察纳入高校思政理论课评价体系之中。扭转“唯分数至上”的错误理念,改变以往学生只要通过简单机械的背诵就可以应付交差的考试方法,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在的全方位格局。在过程性评价中,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收录其在红色文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成果作品,在定量与定性分析中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变化。在总结性评价中,一方面采取理论考试与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对红色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侧面了解学生对红色文化与思政理论课融合的认可度和接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