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9-12-26许晓惠王晓为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文明

许晓惠 王晓为

通讯作者王晓为(1969-),女,黑龙江五大连池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首次写入中央文件,这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上又一重大创新和突破。”[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3]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历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来推动其建设。审视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资源,墨家的生态思想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启迪。

一、墨家生态思想

(一)墨子简介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科学家和睿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他开创的墨家学派与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并称为“显学”,虽然两派思想各不相同,但是都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后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等材料做衣服,再用简单的木鞋、草鞋等作为穿戴的服饰,生活作风艰苦朴素,把自身清苦看作是一生所追求的行为准则。墨家提出了很多警醒世人的学说,饱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墨子倡导的“辞过”“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非命”等思想,在倡导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墨家生态思想解读

1.辞过

“辞过”的意思就是避免和消除过度。平时做事情也讲究“度”,因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把握好“度”,是一种智慧。统治者自身节俭,与此同时教导百姓,天下的百姓才能得到适当的治理,才能获得和使用充足的资源和财富。节俭才能昌盛,荒淫无度必将导致灭亡。营造宫室不能铺张浪费;制作衣服只要身体合适、肌肤舒适就够了;食物只求补气益虚、强身饱腹;作舟车坚固轻便、可以运重物、行远路、费用少、利益大,民众乐于使用就可以了;内无拘禁之妇,外无鳏夫,天下民众没有怨言,养侍妾更要节制。对人和资源节制,这就是“辞过”。墨子“俭节则昌,淫逸则亡”的教诲,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极具警示意义。

2.兼爱

“兼爱”的主张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就是所有人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也不分身份等级的贵贱、平等地相爱互助,这也是墨家人文学说的精髓。当时,墨家已经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墨家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引导出兼爱万物、包容万物的理念。人与人之间可以“兼相爱”,在各个方面协同互助,构建和谐社会;人和自然也应该做到平等互报,要承担起相应的生态责任,不能一味索取,更不能辜负大自然的给予。这实际上已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兼爱”的思想当中。墨家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要达到“兼爱”的和谐状态,这种思想为构建平衡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

3.非攻

《墨子·非攻》中提到:“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墨家强烈谴责战争对国家民生的摧残,认为称赞侵略别国的做法是最不义的事情。同时,墨家极力反对侵略弱国的战争,因为战争不仅使得百姓困苦、民不聊生,而且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墨子认为战争有很大的危害。第一,危害生命。战争造成双方的士兵和百姓大量死伤。第二,浪费资源。战时会烧毁践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人文的和谐。第三,耗尽国力。攻城拔寨所需的士兵、民夫、器械、物资等都耗尽国力。第四,降低生产力。战争侵占了民时,影响了播种和收获,生产力大大减弱。墨家从维护“天下大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鲜明的反战主张,痛斥战争对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极大危害,这正是墨家思想的独特之处,同时对后人的生存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4.节用

墨家“节用”的总原则是“足用则止”。“节用”的主张蕴含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同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墨家的“节用”思想具体落实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冬天穿的衣服保暖就可以,夏天穿的衣服凉爽就足够;食物足以维持人的营养就行,不需要太奢侈;住的地方能达到遮风挡雨、防寒避暑的效果就行;车船方便人们出行即可,不需要花哨的装饰。墨家在思考了人类与生态平衡关系的条件下,提出并践行“节用”理念,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影响。

5.节葬

在我国,厚葬的习俗延续了几千年。儒家讲究“厚葬久丧”,并且有等级尊卑之分,地位越高,丧葬的规格也越高。墨家认为,“厚葬久丧”是对财物的巨大浪费,于是从“节用”的观点出发,提出“节葬”的理论。秦始皇动用了七八十多万人修建秦始皇陵,耗时约40年,开掘土地、挖空山体,还让修陵的劳工以及宠爱的妃子为他陪葬。墨家敏锐地发现,这种厚葬之风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墨家提出不要金银财宝作为陪葬,更不要用鲜活的生命去陪葬,尤其注意不要污染地下水,这种生态观念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墨子的节葬观符合现代丧仪节俭的社会习俗,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有着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6.天志

“天志”是墨家为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而提出的主张。“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这就从新的角度定义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要“顺天而行”、做义事。墨家的“天志”主张从自然中吸收智慧,学习“天”广大无私的品质,以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利、团结友爱,以此类推,人与自然之间更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存。

7.非命

先秦时期,儒家的“天命论”极为盛行,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先天命定的思想。墨家提出反对“天命论”的“非命”,意思是不从命,认为人的命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依靠后天的奋斗来把握的。“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必须勤奋劳动,否则就会被自然淘汰,人类更不应该以凌驾自然的态度看待自然,而要尊重自然的价值,敬畏自然之力,要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自己的价值,创造人与自然共同的财富。”[4]人类既可以破坏生态,也可以保护生态,这是由人类的自觉性决定的,就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样的道理,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破坏还是保护,这是一道选择题。人们已经渐渐清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相信会做出正确的答案,摒弃“破坏”,选择“保护”。

二、墨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敬畏自然,热爱生命

墨家的“天志”“非命”等思想就是把人和自然结合起来考量。一直以来,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推进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经济高度发展。为了企业的效益和生活的便利,人们修建工厂、排放有毒物质、污染空气和水资源,随意甚至肆意践踏大自然的赐予。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依赖于自然提供的物质和资源,而现在的生态文明也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以理智和敬畏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人类先要做到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然后适度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才能真正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大自然中快乐地生活。为此,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只为获取了眼前的利益把资源全都用尽。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不违背大自然的法则和人类的道德伦理,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如今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人类要思考过去,展望未来,对自然敬畏,对生命热爱,注重建设精神家园,从思想上把敬畏自然当成一种习惯,自觉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节约资源,艰苦奋斗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生态系统失衡、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天然的绿洲所剩无几、河流湖泊明显萎缩等。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在不断增长,但是人们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不给大自然喘息的机会,进而造成了资源危机。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越来越少,一些地区和国家正在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正如墨子倡导的“辞过”“节用”等主张一样,人类必须要正视与自然的关系,检讨自己的浪费行为。谁都没有权利挥霍自然资源,都有责任宣传节约资源的观念,把节约资源的理念融入企业工厂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树立绿色GDP新理念,使“节约资源为荣,浪费资源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保护环境,化解危机

“纵观人类历史上形态各异的文明类型,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关。在荒野草甸中生活的民族以畜牧为业,形成了游牧文明;大平原造就了农业文明;湖泊海岸的自然地理形成了渔业为主体的文明。”[5]任何文明的形成都需要依赖于环境,地理、气候和资源状况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这里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使人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而后又开始大兴土木,毁林开荒,为了修建阿房宫甚至砍光了蜀地山岭上的树木。修筑秦始皇陵更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于是,墨家提出“非攻”“节葬”等生态理念,批判战争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和统治者厚葬的习俗,这也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稳定保障。目前,中国水土流失严重,雾霾和沙尘暴频发,农业自然灾害加剧,环境危机表面上是天灾,实质上是人祸,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化解生态危机尤为重要。在如今这样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思维愈加活跃的今天,更应该结合前人的思想经验,宣传墨家生态思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四)生态和谐,兼爱平生

先秦时期,统治者为了占领土地、抢夺资源而不断发生战争。墨子提出“非攻”“兼爱”等主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只是考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先进性。“非攻”的思想则希望人们之间不要有战争,也不要因为战争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今,为了化解生态危机,不仅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友爱,人与社会共生共荣,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如果当代人挥霍资源、污染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会因为我们犯下的错误而失去美好的家园。所以,人们对待自然不能是通过控制和利用等粗暴的方式,而是要对自然进行人文关怀,做到这些才能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要实现生态文明,必须要统筹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关系,弘扬墨子“非攻”“兼爱”的生态思想。

三、结语

先秦墨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古代诸多极具先进性的思想之一。“辞过”“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非命”等思想,都表现出强烈的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因素。墨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文明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请文明演绎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墨子破云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漫说文明
墨子教诲青年
对不文明说“不”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