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19-12-26李秀菊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李秀菊

创建和谐社会是每个时代的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仁爱是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的最高标准,礼义忠孝对国民的民族素养与礼义廉耻有很极强的引导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儒家思想的渗透,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儒家“和”的哲学内容主要为“人我和谐”“天人合一”“物我统一”等,儒家思想体现出的“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理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理论,儒家思想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借鉴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影响力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很多国家已经消亡,如古埃及、古罗马帝国、马其顿、波斯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英国著名学者罗素曾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罗素高度认可儒家思想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一个国家可以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除了国家的硬实力之外,还要归功于特殊的思想传统,一种在社会发展中存在影响的文化传承。一说到优秀的文化传承,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文化,早期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等人整理出积极内涵,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才将儒家思想系统化并提出儒家学派。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统治者的领导下的儒家学派先后经历了兴起与低谷等阶段,儒家思想传承上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弊端。对于整个儒学体系而言,儒学思想的精华多于糟粕,所以还是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儒学学派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儒学文化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儒家思想代表着高洁的君子品格与理性的社会秩序,所以才会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宗法文化,以“人伦”为基础,希望达到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水平。在儒学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更加重视“仁”“义”所在,小到家庭和睦,大到国家发展,都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甚至对东亚乃至全世界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谈到儒家思想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时,有西方学者指出,孔子是一位智者,留下的都是后世对他的语句的记载和总结,如果没有一套深奥、统一的价值体系,不会有广泛的社会接纳度,像孔子这样凭借思想影响中国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很大的文化影响力,对国民的心理与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二、儒家思想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在总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理特征、风俗习惯等方面就可以看出人们所受到的教育水平、接受到的文化理念。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汲取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动力。“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儒家思想中的很多理念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参考意见,解决建设和谐社会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加强儒家思想在和谐社会中的应用还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儒家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儒家思想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其表达的道德理念与文化内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论语·季氏》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一论述表达的意思是要分配合理,财物公平划分,这样就会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实现国家的长久治安。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分工问题不可避免,城乡与区域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儒家思想“和”的哲学会将这些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与《孟子·告子上》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都展现出儒家思想中的高贵品质,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儒家思想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道德准则

《论语·学而》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人们要反省自身,正确认识自我,找出在与人相处、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个人品格。国民素养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国家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浮躁,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甚至存在影响公共安全的偏激行为,危害社会。相关部门开展儒家学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儒家思想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准则,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改善社会风气,降低社会问题的发生率[1]。

三、儒家“和”的哲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人际关系的稳定

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当今社会的安定,儒家“和”的哲学思想有利于人际关系的稳定。《论语·雍也》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本身具有劣根性,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尊重他人,平等与人相处,才能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倡推已及人,与人为善,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将儒家“和”的哲学落实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可以构建出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和谐社会[2]。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农业大国,国民的生产与生活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建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人们的努力,还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为了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设计方在设计方面采用环境控制技术,最大化利用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在选材方面注重天然环保材料的使用,加大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建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3]。当下,我国提倡使用环保材料,希望以此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正与儒家思想相契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是儒家《中庸》提出的天地之道,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与某一年代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也与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相联。只有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向自然过度索取,才能养成生态和谐的自觉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给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以此推进国家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有序建设。儒家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启发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人们的内在精神素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儒家“和”的哲学可以使国民的主流思想得到正确引领,凝聚社会共识,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和”的哲学是道德人文主义的基础,“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也”反映了社会共同向善的客观意志。儒家“和”的哲学可以有效缓和社会冲突,增强人群种族间的亲和力,在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中华民族形成一些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如敬老爱幼、勤劳朴素、尊师重教等)[4]。儒家一向反对争夺,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和”,主张“以和为贵”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倡“和为贵”“仁”“礼”等思想,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无疑会对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和谐文化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对儒家价值体系进行研究,可以发挥传统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儒家思想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儒家“和”的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于社会稳定、改善人际关系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与精神的动力,将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将有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