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钢轧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2019-12-26祁亚楠
祁亚楠
轧琴,别名“奚琴”“滚琴”“亚筝”“轧筝”等,是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之一。舞钢轧琴作为当地乐器,历史非常悠久,形制大致与筝相似,体积比筝小,造型简洁大方,音色细腻柔和,演奏方法独特。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该乐器在民间流传少,现只有一位传承人,其影响也不算很大,但作为当地演唱的一种重要伴奏乐器,其音乐文化个性是鲜明的。
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郭氏家族的轧琴是从明末清初流传下来的,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琴的基本状态保存良好,琴面和琴底凹凸不平,整个琴身由桐木制作,漆面已看不出颜色,但是琴轴、琴头等样貌保存较好。用马尾制成弓,蚕丝制成弦,音量较小,比较柔和。据调查,舞钢轧琴为我国民族器乐中最早的弦乐之一,郭氏家族传下来的这个轧琴历史更为悠久,至今还能演奏是非常罕见的。
一、传承人对轧琴音乐的继承
轧琴作为中国古老的拉弦乐器,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郭氏家族只剩郭九洲一人为传承人(第七代传承人)。郭九洲一代共有兄弟四人,但只有郭九洲传承了祖辈的演奏技艺,除轧筝外,郭九洲还能演奏三弦、软弓二弦等乐器[1]。据郭九洲讲述,明末清初时期,明弱清强,兵荒马乱,郭氏家族为了躲避兵祸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舞钢杨庄,后郭氏家族在当地办起乐坊,有古筝、二弯、三弦、四弦等乐器。经祖辈们的刻苦努力,郭氏乐坊演奏的曲目高达100首,且多为反映当地村民生活的曲目,很受当地村民欢迎。
1985年,当地文化局进行民间文化普查时发现了舞钢轧琴,当时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了郭梅欣(郭九洲的爷爷)的演奏,并整理了《大开首》等曲谱。2004年,河南舞钢文化局又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民间文化普查,对轧琴的历史渊源和该琴的文化保护进行了深一步研究。2007年7月,舞钢轧琴首批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为把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更好地流传下去,舞钢市成立了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小组,制定了对轧琴的五年保护规划,划拨专项资金,按照郭氏轧琴制作出形制相同的轧琴,建立轧琴乐坊,并成立轧琴研究会。轧琴研究会以传承人郭九洲为会长,会员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现在的65人,100多名古轧琴爱好者加入,每年演出50余场。2013年元旦期间的鑫源广场上,八台镇的农民秧歌队通过自编自导的歌舞,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致富等一个个基层生活场景鲜活地表达出来,深受城区群众喜爱。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为使轧琴更好地流传下去,郭九洲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在村上挑选几名学生作为弟子,教他们学习轧琴,这几位学徒均为女弟子。据郭九洲描述,从2006年,他开始招收学徒,刚开始带了六名学生,其中四个孩子是从袁门村选出的,两个是邻村的,年龄在9~12岁,均为女学生。郭九洲利用闲余时间,每周无偿为学生讲两个小时的课。2008年起,郭九洲每年在附近村上选拔出八名小学生,每逢周末或假期的空闲时间,他就在古轧琴乐坊上课或练习,有几个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轧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因为学生要正常上学,练习机会本就不多,再加上孩子们越来越大,上了中学就要住校,学校的课程越来越忙,学习轧琴的时间就更少了,对此,郭九洲也感到很无奈。
据笔者调查,传承人包括兴趣爱好者严重缺乏音乐理论知识,对轧琴音乐的传承只能体现在拉奏表演上,并且在演奏中不能表达出音乐的美感,传承能力较为低下。在读谱、作曲和排练上,没有一位传承人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把轧琴音乐更好地发展下去,令人忧心。
二、轧琴在当地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上文化知识技术密集单位,有更多教育及文化研究资源,了解当地文化背景,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3]。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艺人年事渐高,有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是历史赋予地方高校的迫切使命。
近几年,平顶山学院开展了轧琴音乐文化研究,在学校成立了学习小组。在高校教师的努力下,轧琴的历史流变资料已基本收集并整理完毕。几年间,该校教师申请该相关课题多个项目,发表论文数篇。在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书记的领导下,杨庄乡轧琴有了初步发展,参与当地演出多次,如2018年2月参与CCTV-4的“传奇中国节”节目录制。已制作出改良后的轧琴,并已经投入使用,同时收集了当地轧琴音乐,并结合河南大调曲子创新出《十九大颂歌》等。
平顶山学院在保护与传承轧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地缘性地方高校能够方便地接触了解到地方特有的非物质文化;二是有足够的教育水平和传承对象;三是有足够的资金展开研究,从音乐录制到乐器制作再到保护和传承,有得天独厚的硬件资源;四是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乐曲,由音乐学院的专家带队,更利于轧琴音乐的传播及发展。平顶山学院具备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既能提高当地高校的教育科研价值,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保护与传承轧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后,平顶山学院将成立轧琴传承基地,开设轧琴课程,培养学生对轧琴的兴趣,普及河南音乐文化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和亲近经典,感受轧琴文化的魅力。培养这些年轻受众,全面关注年轻受众群体观演情况以及轧琴演绎在年轻人中的生存发展前景,从而系统地钻研影响轧琴发展的多元化因素。
三、轧琴音乐文化发展新途径
传统音乐文化要想流传下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需要调研采风,搜集当地音乐文化背景资料,将民间老艺人技艺加以文献整理、录音留存,将演奏技艺传承于下一代;另一种是继承、创作之路,将已有曲目作为基础,了解该音乐的创作特点,创作出具有传统音乐特点的新音乐,也可将旧曲目二度创作。然而,这些传统的发展方式只能被当地老百姓接受,受众群体小,不利于非遗文化传播。为将舞钢轧琴音乐这一非遗文化更好地发展下去,不仅要保持传统文化,更要注入新的血液,探讨新途径,使轧琴音乐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这样才更有益于轧琴音乐在全世界传播。
(一)与流行音乐相结合
轧琴音乐要想被更广泛地普及,最好的途径为与流行音乐结合,这样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也便于流传。从流行音乐与不同民族音乐的结合,到采用新潮的作曲理念,以及相互特点各自突出又统一的整体性,使轧琴音乐更流行,也丰富了流行音乐的音乐元素。现代流行音乐具有大众性的特点,以新形式赋予新生命,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所接受。流行音乐与人们的社交活动密不可分,更能走入人的内心,被广大群众接受,重新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非遗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音乐专业人士采风,结合现代音乐,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得以新生,如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把华阴老腔喊出了陕西。传统的轧琴演奏经常与古筝、琵琶、二弯、三弦、曲胡等合奏,可以尝试加入吉他、键盘和现代打击乐重新编配,加入流行元素,贴合现代人对多元文化的审美,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使其对轧琴音乐产生兴趣。使流行音乐“本土化”是我国民族音乐今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方向,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将舞钢轧琴音乐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4]。
(二)借助新媒体、自媒体传播
自轧琴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能够被众多人熟知,舞钢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通过各种大众传媒方式进行普及,如2012年舞钢市举办的“文化惠民”文艺演出、2008年《河南日报》曾刊登一篇舞钢轧琴相关报道、2018年2月曾参加录制央视CCTV-4《传奇中国节》等。
如今高科技快速发展,以微博、抖音、腾讯视频、爱奇艺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新媒体,更贴近受众群体的生活,有着与受众群体粘合度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并且传播的方式更为直截了当,可以近距离讲述轧琴音乐文化,让人们看到、听到这一乐器,更直观了解我国这一传统乐器。
除了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和借助新兴媒体进行传播传承以外,政府也要不断加大对轧琴这一优秀地方文化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保护规划、定期举办交流研讨会、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开设轧琴公益课、培育轧琴演奏旅游文化项目等,使这一民族瑰宝代代相传。
四、结语
“在形态纷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音乐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比重。”[5]像轧琴这种拉弦乐器的“始祖”、民间乐器的“活化石”,它的存在使得音乐的形态种类和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轧琴音乐需要改革创新,更需要新的平台去展现。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我们要让这一传统音乐更好地发展下去,走出河南、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