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9-12-26于淏琳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中国化

于淏琳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原理,即指“带有遍性的,最根本的,可以成为其他规律形成的基础性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其“一般原理”中。列宁指出,不同的社会政治形势会使“作为一种活的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别提到首要地位”[2]。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中国化有一定的政治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已经有一些早期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进行中国化的转化,但尚属于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至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系统不断完善和系统化;第三阶段就是改革开放至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综合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形成新的理论。

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即使转移至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也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条件。”[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结合起来,体现的正是经典作品的这一思想。

实践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的理解不尽相同。例如:“阶级斗争理论”就曾长期被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一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坚持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物质性以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述,还具体列举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等九个方面重点要学习和实践的内容。这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新解读,也是新时代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应着重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恩格斯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所有历史时期的经济生产和必须由此产生的社会架构,都是该时期政治和灵魂的历史的根本所在。”[4]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战略,我们需要把《宣言》的理论同该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把握中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一方面,“我国一直处于,而且将长久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变”[5];另一方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正如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所说:社会现实并不是像鹅卵石那样,散布在海滩上,等待着人们的寻找。究竟什么是社会现实,其实这一般取决于我们是用怎样的眼光打量世界。科学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自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运用其方法论原则,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外等方面结合起来思考,从中国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的思想出发,得出正确结论。这是我们科学地了解国情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新时代,党和国家要做的就是将《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随时随地以今天中国的具体条件为转移。要想实现新时代的伟大目标,就要深层次了解我国已经变化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以高速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以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的阶段。这表明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新的经济条件,提出了新的经济要求。

恩格斯指出,理论“是在历史中发芽的,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形形色色的形态,其内容也已经完全不同了”[6]。新时代已经变化了的政治条件是政治历史的沉淀和新时代社会政治发展的产物,新时代政治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的继承创新。“新时代政治条件就是在承续了前人伟大成果的基础上的一种革新,政治条件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代又一代政治家对历史的继承与创新。”[7]所以,新时代政治条件思想是在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政治思想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新的政治条件创新《宣言》中的政治理论是必要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文化条件的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不是停滞不前的,是一直开放发展的,并且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多次对世人进行警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应是死板教条的,而应是一种行动指南,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应该有着不同的形态。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他们后时代的追随者们,不断依据不同的社会大背景以及社会意识的变革演进发展的历史,是不断接受人类发展史上一切值得传承的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8]。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认识到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意识的变化,进行马克思主义新一轮的中国化。

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那么,我国文化方面的矛盾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解决这已经变化的文化状况的主要矛盾,必须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条件。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特征决定了解决中国所有文化发展问题的方法、方针与政策。

《宣言》除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外,还包含丰富的文化理念。《宣言》阐发了这样一个基本原理:“所有历史时期的经济生产和必须由此产生的社会架构,都是该时期政治和灵魂的历史的根本所在。”[9]而人们的意识,会随着大众的生产方式、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所存在的社会实际的转移而转移。莫不是这也需要经过深思熟虑?马克思还曾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

在新时代,随着人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意识”也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一方面,《宣言》中所描绘的“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的历史场景也正发生于我们的眼前;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正被极力倡导,一个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正在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文化自信,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繁荣不息。这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条件的变化以及实际的文化环境作出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曲阜,被视为是文化领域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甚至是一次重大的“拨乱反正”。儒学体系化的伦理政治思想被认为能够教化人心、改良社会、拓展执政资源,且能够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新路径,其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开始恢复。传统文化作为“封建落后”代名词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人们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本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不难读懂总书记的文化态度以及治国思路风向标的变化。

新时代“文化条件”的重要变化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即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认为,先辈们那已经死去的传统,不断纠缠着后辈人的头脑,就像梦魇一样。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类似《宣言》所批判的把“新的法国的思想”同德国的“旧的哲学信仰调和起来”的“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同时,避免用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误读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应注意的问题。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节选)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