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视域下的精准扶贫思考

2019-12-26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精准绿色生态

梁 斌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政府在扶贫工作领域成就斐然,大量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贫困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当前,我国现存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偏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为助力这些地区的人口脱贫,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发挥政治优势,完善脱贫攻坚责任制,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扶贫工作,这无疑对未来两年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注入了绿色发展的新内涵。

一、“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

从概念上理解,“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一种发展方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绿色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各领域进步的和谐性,并在发展中兼顾效率。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每一次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无一不是以牺牲地球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无度的攫取和浪费换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换来了环境的恶劣和生态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生物链断裂……人类逐渐认识到,不应将自然的过度消耗作为自身发展的代价,应当找到一种平衡,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资源三者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以找到这个平衡点为目标,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途径,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绿色发展”最简单直接的概括[1]。

“精准扶贫”从概念上与“粗放扶贫”形成对称,其扶贫视角在于打破传统扶贫的粗放管理方式,精准定位贫困的病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指出,扶贫工作不应是大水漫灌式、大而化之,应该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脱贫攻坚越来越展现出任务的艰巨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脱贫计划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带领更多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而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风土人情面貌各有不同,传统粗放的扶贫方式和管理方法很难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精准扶贫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从本质上来看,“绿色发展”和“精准扶贫”都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是为了更符合新发展形势作出的对应之策。“绿色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发展的绿色化、可持续化;“精准扶贫”则颠覆了传统的扶贫方法,强调扶贫工作的精度、准度。两者从根本上都是为达到更好、更适合当前发展形势的目的而进行的改变,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阐述。“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必须建立在“绿色发展”理念之上,不仅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保障人民的生活环境,以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扶贫产业为途径,结合乡村发展的地方特色产业链,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以生态促发展,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融的目标,并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实现“精准扶贫”,这也是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精准扶贫”的宏观发展路径

基于“绿色发展”和“精准扶贫”两者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从宏观层面出发,一方面注意挖掘“绿色发展”的多重内涵,另一方面在“精准扶贫”领域注意创新致富的方式,并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的新方式,具体的发展路径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因地制宜,以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经济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这决定我国地理状况复杂、风土人情丰富,这对我国下一阶段的精准扶贫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优势多样,可采取的扶贫途径也多样,这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空间和成功扶贫的可能。挑战在于地理风貌不同,加大了精准扶贫的适应性难度,对可开发项目的精准定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精准扶贫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先从根本上打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生态环境,再结合当地特色,有针对性地展开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体现在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其中,生态良好是基础,生态良好了,对应的旅游产业、绿色生态产业等特色产业就能带动人民生活富裕,生活富裕起来,才有更多的精力围绕良好的生态开发周边的产业链,实现生产发展,从而促进生态与经济、民生共同和谐发展。

(二)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长期成效

因为受到本身发展环境和知识水平的制约,脱贫后的农民仍然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些农民通过精准扶贫暂时脱离贫困状态,但无法确保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致富效果的传递。因此,在扶贫过程和结果中注重绿色发展机制的长效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扶贫对象从本质上理解、接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建立自觉自愿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乡镇一级扶贫负责人开始,建立定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规划,向农民普及绿色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扶贫对象完成从发家致富为目标向持续巩固致富成效为目标的思想转变,让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2]。

(三)深化绿色发展制度创新,构建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精准扶贫生态框架

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在乡村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有效转化的基础上,以绿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生态经济全面发展。要结合当地特色,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以科学技术为支持,以排污治理为保障,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选择创新创效的农业产业项目,以特色创效,以成效创收,以创收保障环境发展与经济建设。将农业基础发展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为精准扶贫构建强有力的生态框架,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工作指导,将精准扶贫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三、“绿色发展”对“精准扶贫”的影响

“绿色发展”理念无疑对“精准扶贫”产生着长期长效的影响,无论从扶贫内涵或是扶贫方向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宏观来看,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入,为精准扶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让精准扶贫具有了更明确的标准和方向。绿色发展以生态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内涵,要求精准扶贫建立在环境和生态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生态产业成为扶贫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为精准扶贫创造了新的契机,以环境和生态为主打的扶贫项目成为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绿色发展和精准扶贫都建立在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上,绿色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内涵,精准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绿色发展,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相互补充的关系。从中观来看,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必须基于自身区域特色发展绿色经济,打开经济发展的困局,必须从意识上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珍惜自身发展的优势资源,以绿色发展带动地方经济,以生态产业促进民生发展,这是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打开致富大门的契机,更是绿色发展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从微观来看,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一年多时间,而扶贫工作要攻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多数是“难啃的硬骨头”,扶贫者和被扶贫者都必须明白绿色发展是脱贫攻坚克难的前提,我们不能因时间紧迫而牺牲环境,绿色发展更是脱贫的内在需求,要从个人意识和地方管理上,上好绿色发展这一课,发自内心地希望致富、渴求发展,认识到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关系到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3]。

四、结语

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是关乎百姓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指出,生态环境就像人的眼睛,一旦失去便没有替代品,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城市高楼林立,经济发展迅猛,许多对于环境的破坏都是不可逆的,而能够供人们补救和维护的生态环境大多存在于农村。我国脱贫扶贫进入攻坚阶段以后,长期居住在农村的贫困人群成为站在生态环境保护阵线最前列的人群,要想让他们从意识上认识到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为农村带来的经济发展契机,还需要精准扶贫的靶向引导,同时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对于贫困人群绿色发展理念的正确宣传。要实现贫困地区的发展,就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前提,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地方政府要做好贫困人群的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改变一味索取的错误思想,带领农民先发展环境、治理污染,再从良好的环境发展中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在此过程中,实现贫困地区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猜你喜欢

精准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