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pack模式下应用型课程改革模式探讨

2019-12-26林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应用型

林莉

(上海杉达学院科技处,上海 201209)

2015年我国提出深化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改革的战略,提出地方高校转型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地方高校网络教学体系日益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TPACK既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构建基于TPACK模型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TPACK的基本概念

TPACK是“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的简称,其是由(1)学科内容知识(CK):学科知识是与教师所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在课堂中教师要教的和学生所要学的学科内容、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2)教学法知识(PK):教学法知识适用于各类学科的一般性教学法,是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3)技术知识(TK):是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技能。

TPACK定义可以看出其内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TPACK是教师应当具备、且必须具备的全新知识,它的贯彻、实施离不开教师,所以在推广、应用TPACK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和监控作用。这种观点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TPACK涉及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等三种知识要素,但并非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要将技术“整合”(“融入”)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这就意味着:对TPACK的学习、应用,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技术,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及方法(信息化“教与学”理论及方法)。

第三,TPACK是整合了三种知识要素以后形成的新知识,由于涉及的条件、因素较多,且彼此交互作用,因此Matthew J.Koehler和PunyaMishra认为这是一种“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知识;这种知识将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都属于“劣性问题”(Wicked Problem)——这种问题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或每一种教学观念的解决方案(确定的解决方案);相反,这种解决方案只能依赖每位教师的认知灵活性在三种知识的结合与交叉中去寻找。

2 TPACK模式下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现状

基于TPACK模式的应用型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随着TPACK理念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应用,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目的性日益突出。通过深入调查,高校近些年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效,如教师PACK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对于TPACK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等,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在TPACK模式下应用型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TPACK视域下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往往偏重于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技能锻炼。虽然TPACK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但是在实践中基于传统学术型高校教学思维的影响,导致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教学精力放在理论教学上,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选修课与专业课融合性不高

基于应用型高校转型目标,地方高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存在单一性问题:一是高校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根据调查地方高校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专业课程设置为主,而选修课的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科学规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但是在实践中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忽视选修课的实践价值,导致学生所接触的选修课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课程设置过于机械性,缺乏与本区域产业的融合。课程是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动态性,导致课程内容与区域经济产业的融合性存在差异。

2.3 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畅通的反馈沟通渠道

TPACK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考核评价是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反馈出当前地方高校所存在的课程评价不完善的问题:一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忽视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课程考核的重点也应该是侧重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课程考核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单一,缺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在课程考核上,高校与合作企业的融合性不高,企业很难真正参与到课程考核体系中;三是课程考核评价结果反馈渠道不畅,忽视考核结果的应用。

3 基于TPACK模式的应用型课程改革策略

3.1 TPACK视域下的应用型课程定位

课程改革是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举措。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忽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融合。TPACK理论指出,面向教学的技术知识T K是在与教学法知识PK、学科知识CK以及教学情景中的其他因素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因此基于TPACK视域的应用课程具有特定的定位:通过以培养学生TPACK能力为导向,以技术知识学习为重点,通过融合实践等,通过知识整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2 构建基于TPACK的应用型课程的关键

将TPACK框架理论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TPACK框架下要素知识 (TK技术知识、PK教学知识、CK内容知识、TPK技术教学知识、TCK技术内容知识、PCK教学内容知识)与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中对应内容建立相关联系,并明确界定具体的知识内涵与外延。TPACK框架理论实施中应当特别关注“境脉contexts”,即具体课堂环境中一些的物理环境、学生家庭背景、认知特点、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力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应有的学习收获,能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3.3 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具体对策

3.3.1 丰富应用型课程内容,增强社会实践联系

基于TPACK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必须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首先课程内容要侧重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融合。课程内容是教学工作的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紧密结合实践工作岗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既要考虑到就业岗位的要求,也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课程内容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专业是确定人才就业行业的前提,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必须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最后构建精品课程,借助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因此教师要借助云平台等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

3.3.2 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实现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融合

课程设置必须要基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必须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高校要优化各课程比例,适当调整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专业课程是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的基础,也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基于教育新要求,高校必须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比例,增加与社会实践岗位相融合的课程。例如,针对互联网在社会岗位中的广泛应用,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引进计算机课程,以此增加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其次构建学科平台课程,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渠道。学科平台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的平台完成的课程,基于教育技术专业的特点,教育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一线教师的专业,因此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关于加强教学方法的课程建设,尤其是要增加如何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高校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对学科平台的课程进行调整,适当增加教育统计等方面的课程知识;最后要增强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深入融合发展。

3.3.3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高校要基于TPACK的思维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创新评价方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而是要构建教学过程+学生实践能力+期末考试成绩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要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纳入高校课程考核体系中。总之,基于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要求,高校必须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基于TPACK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以此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而提供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应用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