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梦语境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19-12-26熊光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少数民族思政

熊光红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

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其特殊的时代特征,与一般学生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当前,在理想信念研究与思政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我国一直以来也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并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国梦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新时期下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对于推进教学实践的开展具备显著的现实意义。

1 中国梦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1.1 明确了未来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向

中国梦是未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方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系下不可缺的部分。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文化强国与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也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在这一时期,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在传统思政教育当中,往往过分注重形式而缺乏了对于具体内容的结合。因此,中国梦视角之下,我们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国家战略发展相互结合,明确未来思政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1.2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追求,同时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信念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观念。换言之,理想的实现需要从思想层面入手,通过理想信念的力量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学校思政教育则成了主要的教育平台,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而不懈努力。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也需要了解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即能够帮助少数民族的学生更合理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前提下实现民族理想、社会理想,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而不懈努力[1]。

1.3 以精神动力促进修养的提升

精神的教育模式融入在知识的教育过程中,中国梦可以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强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能力,实现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教育事业面临了新的发展趋势,学生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创新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也将逐渐出现,以精神动力促进个人修养的提高也成为思政教育的新发展趋势。作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希望,当代中国也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中国梦,也作为新时期的价值观重要内容,重点突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相互促进,以良好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1.4 保障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早在2005年,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长期坚持并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可以促进区域内的文化建设,调节民族关系。不同民族有着其不同的文化特征与思想形态,也是一个民族的个性体现。中国梦的发展视角下,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是未来的战略目标,在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当前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差异产生的意识差异

在中国梦的内涵影响之下,目前的高校都能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融入与中国梦相关的理想信念教育等。但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并不能完全地认识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中国的重要理论成果。由此看出,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如何帮助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化其对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也是未来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

2.2 情绪化的不利影响

情感是人对自身需要的判断时产生的态度变化,也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映和评价。中国梦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认知与接收程度方面。大学生的感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新,对于某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特殊心理,即理性认同、感性抵触,这也体现了他们的感情参与和情绪化。我们需要将研究的关键内容放在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例如,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体现出功利化的发展趋势,在某些形势下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这显然与中国梦的发展战略相违背。

2.3 理想与实践的脱节

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是一项相互配合的互动活动,教育工作者负责“教”,而学生负责“学”,两者共同构建有机的学习模式,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行。此时,理想与实践的结合也成了思政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民族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无法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即便他们能了解到民族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现实当中却无法匹配自身的认知。

3 中国梦语境下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原则

3.1 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我党的数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思政教育方案,为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社会发展的全新时期,思政教育也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就是他们现实问题的一种反映和体现,思政教育下的中国梦教育就需要体现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思想问题联系实际问题,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体来看,民族团结发展的要求之下,无论是高校还是教育工作者们,都需要充分尊重民族学生的主体性,将其作为信念教育的主体,并合理地认知学生的差异性。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环境、文化形态与宗教信仰问题也使得其与一般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思政教育的环节中也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中国梦背景下采取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3.2 符合实际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注重实际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需考虑到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学生的民族特征和年龄分布。相比于中学阶段来说,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点时期。另外,高校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环境与受教育程度会体现出区域化的特征,在进行中国梦语境下的思政教育时应该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让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实际意义。

3.3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国梦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应该以合理的思想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指导实践工作,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和升华其内涵。一直以来,思政教育过于注重形式、过于书面化的情况普遍存在。单一化的思政教育形式在效果上也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少数民族的学生不仅是大学生教育对象,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先行者,他们将学校中学习到的内容转化为个人意识形态,在知识体系的内化过程中不断渗透,当他们在民族问题或社会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时,他们也能将内化的知识外化,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立足于这一发展目标,我们也应该明确思政教育的理论教育方式,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教育活动的内容展开规划。

4 中国梦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4.1 合理认识思政教育理念

4.1.1 科学化思想意识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教育是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基础,在做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需要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全面落实思政教育方针[3]。所以,新时期中国梦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承担着人文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目标,当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具备科学化的思想意识则成了主要的发展规划。具体来看,应明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在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始终坚持德育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学校也应当从意识形态入手,强调中国梦的时代意义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推进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避免出现各类错误。

4.1.2 科学化教育体系

前文提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也说明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主义下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基于社会层面的角度展开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承担着民族稳定与民族发展的重要责任,关乎民族区域的和谐。从广义上分析,思政教育也是社会政治文化的关键部分,其体现出的政治情感也表现出道德层面的教学理念。所以当前的思政教育也应该从国家宏观层面入手,树立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渗透到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总而言之,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鉴定信仰,正确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价值,分析其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方案,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

4.2 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

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作为教育者,应该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状态进行合理评价,并充分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才能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建立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意识状态。思政教育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达到的战略目标,尤其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下,思政教育需要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进行深化改革,丰富思政教育的实践形式。包括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在内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在中国梦语境下得到改革和发展的空间。换言之,高校应重视中国梦与思政教育方法的结合,做好规划工作,有效地发挥教育主体的引导和管控作用[4]。

4.3 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

4.3.1 运行机制构建

良好的制度能够为各项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并让教育工作具备制度意识,在中国梦背景下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参考依据。科学合理的机制构件成了首要内容。在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从战略高度看待中国梦的战略发展问题,将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识教育摆在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从日常教学、生活、就业指导等各个层面真正落实到位,或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打造思政教育的新格局。

4.3.2 制度保障体系

具体来看,应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合理的制度保障方案,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共同打造教育保障,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联系。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也应该从中国梦的国家层面出发,以管理体系与服务意识的保障来发挥教育的渗透功能,形成多维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模式[5]。

4.3.3 拓宽实践教育途径

思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环节中应该重点培养其素质,拓宽中国梦在少数民族学生间的教育路径,从实践中不断深化,并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让民族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的关键。例如,开展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等,在了解文化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开展更具科学性的教育活动。

5 结语

中国梦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作中不可缺的内容。对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国梦下的思政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其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的教育目标在于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的认知,在合理分析当代思政教育的基础上,为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持与意识形态支持,必要时可以参考国外思政教育的方式,分析其优劣势,了解其对于我国思政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少数民族思政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少数民族的服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