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游戏中教师如何实现有效干预

2019-12-26黄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教育性图画书游戏

黄薇

(重庆市渝中区桂花园幼儿园,重庆 400014)

马卡连柯说得好: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 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游戏对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幼儿园的游戏是在教育背景下,我们既希望幼儿获得愉悦体验,也能赋予一定的教育性,虽然游戏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游戏更多的应该是幼儿自发的、自主控制的活动,但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适当干预也能促进游戏功能更好地发挥,笔者认为教师在发挥游戏的教育性和幼儿获得愉悦体验这两者之间就起着平衡的作用,但在幼儿游戏中教师会出现不同效果的干预行为,那到底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和实现有效干预,这也引发笔者的思考。

幼儿游戏中所期待的有效干预就是教师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是积极的,具有正向效果的,如果产生是具有负向效果的影响则被称之为负效干预,如果采取的干预对幼儿游戏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则被称之为无效干预。

1 不同效果干预在幼儿游戏中的具体表现

1.1 负效干预

教师的干预行为对幼儿游戏产生负向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从而将干预变成了一种控制和干涉,使干预的行为发生质的变化。在发生负效干预的游戏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幼儿更多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而并非自己的意愿改变游戏。如在一次餐后游戏活动中,教师请小班的孩子去看图画书,可是有一些幼儿却把图画书顶在自己的头顶说着“下雨了,下雨了”,有些幼儿把图画书放在地上跳过去跳过来,很开心地玩起来,教师看到后说:“图画书是用来看的,我们要爱护图画书”,然后幼儿就纷纷地将图画书放回书架上了,在这个案例中幼儿游戏的意愿本身不在看图画书上,教师干预行为的出发点是使用图画书的规则,一旦幼儿的意愿被中止,就不愿意再进行游戏活动。

1.2 无效干预

在幼儿游戏中,当教师的干预行为中所隐含的要求不符合幼儿当前的游戏水平及游戏兴趣时,教师的干预行为很容易成为一种无效的干预。两三岁的托班幼儿玩图形配对的游戏,他从篮子里拿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模块,要不就只找到颜色相同,要不就只找到形状相同的,这时候教师告诉他先看看图形是什么,然后在这个图形里面去找相同颜色的,这个幼儿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图形配对玩具,又看了看别人在玩的,他就将自己的玩具放回篮子中。其实对于托班幼儿来说它能够从某一方面进行匹配已经很不错了,这时候教师的指导出现了颜色和形状两个维度,显然要求有点过高,教师的干预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1.3 有效干预

对幼儿游戏来说,教师的适当干预可以给幼儿游戏及其发展带来积极的正向影响,如在娃娃家里幼儿忙着买菜、烧菜,看起来毫无“疲惫”之色,娃娃家游戏的内容显得单调、乏味,这时候教师或者请其他小朋友作为客人进入游戏,并以过生日继续开展游戏活动,当幼儿为过生日开始忙碌时,教师又悄悄地退出游戏,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教师在幼儿游戏情节处于停止状态时,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游戏中进行干预,使游戏情节得到丰富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非出于主导和控制地位,幼儿在其中既获得愉悦体验,同时也不断丰富游戏的经验,这也是我们在幼儿游戏所应该追求的一种状态。

2 幼儿游戏中教师如何实现有效干预

2.1 要对幼儿及其游戏进行深度的分析与解读,学会欣赏幼儿

在幼儿游戏中,当教师采取一些干预行为时,必须要解读和分析幼儿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幼儿的需要以及幼儿的游戏水平等,在幼儿游戏中出现的干预行为一定是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需要的。可见,教师是否要介入以及介入的时机和方法,全在于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在于对这些行为意义的分析。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幼儿,当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游戏行为时,会发现他在游戏中的表现多么具有创造性、他的想法多么可爱,教师要看到幼儿在游戏中的良好的表现,教师要明白自身的介入不是纠正幼儿的游戏行为,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当教师真正能做到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游戏,更能在与幼儿游戏中产生共鸣,把握干预的时机。

2.2 幼儿游戏中注意把握干预的时机

每个幼儿的游戏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幼儿游戏能力强,游戏兴趣高;有的幼儿则游戏能力偏弱,在游戏中时常到处徘徊游荡,不知道选择什么游戏,对游戏缺乏兴趣,此时,教师需要仔细观察,根据幼儿的能力以及爱好进行适当指导,将幼儿带入游戏中去。

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或争吵是在所难免的,当中不可控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如玩具材料的数量不足、幼儿的分享意识还有人际交往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争吵,教师应学会等待,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尝试自行解决,这样不仅使游戏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也提升了他们在发生矛盾时依靠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当然,在幼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商量后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教师应适时介入,以免发生人身攻击,对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幼儿游戏活动中幼儿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幼儿通常的表现一是放弃,二是寻求帮助,寻求帮助的过程就是教师干预幼儿游戏的行为过程。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自行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要积极关注,在幼儿难以解决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候给予帮助,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在帮助干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摆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非幼儿游戏的主导者。

2.3 幼儿游戏中注意选择使用干预的方式

教师将教育意图有机地渗透在环境中,通过环境对幼儿的直接影响,实现有效干预。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标志的暗示作用,二是材料的诱发作用,材料在幼儿的游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游戏情节就会受到材料的限制,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他们通过对多种材料的探索,获取丰富的感官刺激,不仅能满足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可以让幼儿在满足感官需要的同时,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三是不同场地的互动作用,其中可以分为开放的、封闭的场地,静态的、动态的场地以及既成的、待定的游戏场地,在幼儿游戏中如果场地长时间保持不变,就会对幼儿游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实现场地之间的互动、互换,留有余地。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干预通常包括平行式、 交叉式和垂直式三种方式,要根据幼儿游戏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三种不同的方式,都需要教师在观察和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基础上作出适宜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干预的有效性。

美国幼儿教育家斯波戴克指出,教育性游戏的特征在于它“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使儿童得到满足和快乐”,教师的任务在于改造儿童的自然游戏,使它既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又保持游戏的性质。因此可见教师的适当干预在幼儿游戏教育性和娱乐性两者之间的平衡作用,教师的“干预”与“不干预”都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不速之客”。

猜你喜欢

教育性图画书游戏
神奇的图画书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图画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