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与专业特色的对比
2019-12-25费文君
费文君
摘 要: 随着当代人居环境内涵不断丰富,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正处于逐步推进中。本文从中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历程入手,着眼于两国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现状,比较各自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前行的思路及可资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 中日 风景园林学科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
一、引言
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承载人类文明尤其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学科,在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1]。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快速發展与壮大对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怎样的学科体系下培养何种人才,直接决定了行业发展的高度。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晋升我国一级学科。在过去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科研工作者们为风景园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相比专业和行业的突飞猛进,滞后60年的学科建设,导致业界习惯于缺乏学科指导下的专业及行业思维,甚至形成了以专业行业思考替代学科研究的倾向[2]。因此,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需主动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在众多非美欧国家中,日本是中国的主要邻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和实现近代化的非西方国家之一[3]。在学科发展方面,无论是传统造园还是现代景观设计,日本在世界园林体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4]。日本的经验无疑对中国格外重要,是借鉴价值较大的参照对象。
鉴于以上背景,本文将从两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情况对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进行具体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总结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特点并寻求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溯源与定义——回顾往昔
1.中日风景园林之渊源
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同属世界三大造园系统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的主观把握,注重情感上的体会和精神上的领悟。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曾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5]可见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融入的过程中,不断经过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无论从构成要素、布局特点、园林意境还是游览方式上看,中日传统园林显现出许多相似之处的同时,亦有各自的独特韵味。
2.中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历程
从古至今,风景园林行业、专业、学科先后出现。近一个世纪,传统造园逐步形成现代学科,中日两国的造园技艺和设计思想被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我国的现代园林教育已经过60余年的发展,1951年,我国第一个造园专业在北京市建设局的支持下建立,1953年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上述院校的毕业生与原有的老专家密切结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批风景园林专业骨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尽管我国经济基础很薄弱,城市绿化和公园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风景园林学科得到重新发展。从中央到省、市恢复了园林管理机构,40多所农林、建筑、城建大专院校开设了园林(植物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系或专业。国务院先后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城市绿化条例》等一系列法规。1989年成立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园林艺术理论、园林植物培育、造园设计、施工、管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生态、园林经济、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6]。
日本景观教育的起点,可追溯到东京高等造园学校和千叶县立园艺专门学校。这2所大学拥有90年以上的历史,设立造园学专业方向,迄今为止已培养出诸多景观设计师。日本的造园教育始于1911年,镜保之助先生在千叶县立园艺专门学校(现为千叶大学园艺学部)开讲的《庭园论》。自此,在庭园论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日趋近代化的生活方式,开展了城市公园设计等新型庭院设计课程。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对东京造成毁灭性灾难。翌年,上原敬二先生为了培养灾后复兴的人才,成立了东京农业大学造园学科的前身—东京高等造园学校。以“庭”为开端的造园学也和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等城市复兴建设所需要的学科一样,顺应时代发展逐渐扩大到城市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造园学中融入了道路工程、建筑学等跨学科课程[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为了增强教育体系的专业方向性,丰富的实践课程逐渐取代了土木及建筑学的相关课程,并发展形成以应用科学为主,结合创作、制作的实践型教学体系。
两国学科发展有着近源的起点,历经发展、停滞,再到规范、实践,最终达到如今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下的跨学科跨领域融合状态。
三、传承与转译——立足今朝
作为传统风景园林的延续,现代风景园林以其广泛巨大的社会作用丰富了风景园林的内涵,呈现出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学科的特征,体现了公共性、公益性、科学性、工程性、生态性、社会性、国家性、多规模、多尺度、规划性等多种特性[8]。在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过程中,风景园林学科的理念与功能随之不断演进[9],研究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也要求风景园林知识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
1.中国当代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建设现状
(1)国家助力下的学科发展
在一级学科设置中,我国风景园林学同时授予“工学学位”与“农学学位”,这是国家在尊重园林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谋求改革与差异化发展的重大决策。专业学位目录中“风景园林”被单独列出,并与学术型学位的名称保持一致,这种学科设置为各大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特色鲜明、层次多样、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相结合的风景园林教育铺平了道路。2017年9月,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有四所,树立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品牌,引领和推动世界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作为行业核心领域,“双一流”高校形成风景园林顶级人才培养、储备,成为我国风景园林学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亦是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2)根据院校类型打造专业特色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由传统同林院校、建筑及工科院校、美术院校中的部分专业共同建设,虽然都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却由于不同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及办学资源等,培养出具有不同特点的人才[10]。对三种类型院校的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可以直观得出专业培养差异与特色(表1)。其中,农林院校所设专业领域全面,以园林植物的观赏与应用见长,如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作为风景园林行业排头兵,课程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建筑及工科院校专业偏重“建筑—城市—景观”的关系及地理信息学科的交叉运用,如清华大学在基础课程之外,设有生态、水文及地理等课程模块;美术学院的专业偏重艺术视角,体现“小而精”的基本理念。
(3)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研究动向
在风景园林学术研究方面,我国注重学术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形成,主要从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园林植物研究、风景遗产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园林生态等方面展开,并以新时期“绿色发展”“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农业景观”和“智慧城市”等人居环境发展课题为导向,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层次化,形成各大科研平台动态的研究方向。吴良镛先生曾一贯倡导人居环境研究需要一定的科技、生态、人文基础,风景园林学科在这些基础条件下互融发展,形成了多种综合性的特色领域(图1)。
对比近十年行业发展优秀成果、国际国内会议、相关论著的学术动向,印证了学科正朝向价值取向生态化,研究方法科学化,学科领域多元化,学术视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4)相对稳定的人才培育方式
在风景园林学科教育中,高校复合型师资队伍是保障专业人才培育体系完整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国内师资队伍建设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培育具有学术发展潜力与创新能力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提升学科影响力[11]。具体体现在派送出国进修、开展合作科研和科研考察,并鼓励教师主动提升学历水平,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例如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有教授、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4名;在风景园林学院专任教师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有52人,达总数的96%以上。另一方面,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整合,聘请海外留学、访学专家、优秀园林企业家及富有产学研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和专职指导教师[12]。
研究生教育采取导师负责制。以往培养模式以导师为主体,规划设计的实践以导师工作室为中心,实践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市场性。在近几年改革升级中,“双导师”及“多导师”制度在国内各大风景园林专业培育中逐步落实。在该培养制度中,不同导师掌握的学科资源有效集中,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13]。
表1 三种类型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比较
图1 风景园林学科的多基础融合
2.日本当代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建设现状
(1)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
日本造园学科建设结合最具影响的组织机构,从提高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入手。日本造园学会于2011年(平成23年)11月15日拟订了相关条例,并在听取了全国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后,于2012年3月3日发布了《环境·造园类专业研究生院评价基准》。评价基准发布以后,引起了日本环境造园系的职业教育和全日制教育体系的极大重视,对环境·造园系的学科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完善作用[14]。日本经济产业省大学连携推进处技术者教育认定机构(JABEE)是日本唯一的技术者教育认定组织,设立的目的是培育国际通用的技术者。该机构设立于1999年,在2001年正式开始审查、认定的工作。2005年6月,JABEE成为具有技术者教育国际同等性认证的华盛顿协定加盟团体,这就保证了JABEE认定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交流能力及技术者伦理等,在确保国际质量的基础上活跃于世界范围内[15]。
(2)多研究方向下的专业特色
日本造园专业主要设置在农学(林学、园艺、农林工学等)和工学(土木、建筑、环境、城市工程等)及艺术设计、生活科学、社会工学等领域[13]。由于办学规模与背景不同,日本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各具特色,呈现出差异化的理论课题研究方向(表2),东京大学为景观形成分析、森林景致和绿地生态学;京都大学为园林历史与文化、景观生态学;北海道大学为风景资源保護与城市观光;东京农工大学为景观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筑波大学为景观信息处理与利用;大阪大学为风景园林的知觉认识、景观评价及环境绿地保护学。千叶大学、兵库县立大学及九州大学等由于景观方面办学规模大,教研室设置齐全,基本包括上述所有研究方向[15]。每个高校在风景园林研究方面具有的特色正是各高校该方面的教授、副教授的主要研究课题与方向。
(3)“状态”型的学术研究
日本造园学术研究对象主要分为造园学原论·造园史、造园材料·施工与管理、造园规划、都市及城乡规划、生态设计与环境情报六个领域。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基于学科发展进程和一定高度的社会文明程度,更加注重空间管理、环境动态的把握,由单一的空间构成、个人体验等“物体”型学术研究转向“状态”型的学术研究[16]。如风景园林学中的如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康养、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热岛和都市洪水等的构造性课题,缓和过度的人工环境带来的压力而进行的环境整治,面对老龄化、灾后重建等问题的景观应对策略,儿童关怀,维持水体治理和土地保全的自然再生,未来50年甚至100年后的变化与应对,等等[17]。日本造园方面重视科学分析和定量化研究,也为这些课题研究做出有力支撑,使城乡景观与国土绿化保持着高水平发展。
(4)系统性的造园教育
日本造园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体现于师资队伍配备的系统性和研究室设置的系统性[18]。首先,日本高校有一套能够科学评价教师教学指导能力的基准,要求环境·造园类专业研究生院的教学人员应该满足以下条件:在该专业教育或研究上有突出业绩、在该专业上有高度的技术技能或在该专业领域有特别出色的指示和实践经验[19]。日本根据教育目标、教育课程的设置对风景园林教师队伍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充分结合各专业背景及招生规模对教员进行科学组合。此外,日本对专任教师、研究性教师和实践性教师做出区分,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
完善而稳定的研究室制度是系统性形成更主要的方面,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单位,长久以来形成一种文化。在各个研究方向下通常设3个—5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由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和多名助教组成教师团队。各研究领域下来自不同研究室的学生及留学生每天都会以学习交流和文化碰撞;各种设计竞赛多以研究室的名义组队,研究生和大四毕业生混合组队,让研究室的交流活动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具有传帮带的效果。
表2 日本高校造园专业与研究室一览
四、中日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异同比较
1.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的付出与努力中,中国以国家战略为引导,致力解决学科定位不稳、地位偏低、社会认知度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风景园林学科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日本则从造园学会、JABEE等高端学术团体保证学科话语权和影响力,两国均将在此基础上打开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冷门学科共生发展的新格局。
2.专业特色
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特色普遍由院校性质决定,设置需要普遍掌握的基础课程再到因类制宜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解决专业领域内基本问题的人才,专业涉及领域偏向传统。相比之下,日本高校更加注重学习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局限于既有专业领域,在跨领域学习课程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中日两国的相同点在于各自保持了学科的传统性和专业性,始终朝向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方向迈进。
3.学术研究
由于风景园林行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20],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正在积极构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模式,从更大的尺度空间凸显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日本基于多学科协调合作的能力,重点解决结合国家命运的构造性课题和以小见大、颇具特色的社会关怀问题。一“大”一“小”的对比显示出学科自我成长的不同阶段,也体现出国家不同發展阶段对于学科的需求。
4.人才素养
高等教育模式与水平是人才素养形成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的科研品味在于洞察科学问题的敏锐度、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能力,是长时间综合能力积累逐渐形成的一种评价事物的标准[15]。中日两国在人才素养的提高上均选择了组建一支具有明确研究目标的梯度化团队,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均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与知识探究的场所,又是资料信息的中心及教书育人的载体,可以从中获得独立科研的能力;不同之处在于国内双导师制度带来科研与实践转化能力的提高,日本以研究室为单位,研究方向较为稳定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跨学科交流的机会。
五、他山之石
气候变化、人口变迁、社会变革到科技创新,种种改变均融入城市与环境的各个层面,持续影响风景园林学的论述与实践[21-22]。沟通古今的风景园林学科需要怎样的发展接受环境和社会的挑战,或许可以在对比之中找到一些答案。
1.凝聚学科方向
决策者必须深入理解本国学科现状的独特性,制订出适合客观实际需要的政策。除了社会热点的新兴课题外,亦不能忽略各种持续的社会问题,以敏锐的思考判断社会的发展,解决现存的问题,预测将会发生的问题。为此,需近一步突出风景园林优势学科及特色学科建设,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学科方向,统筹兼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值得关注的点在于现代风景园林如何保住中国文化的根基,通过传承、创新等手段,将中国文化的血液注入当今风景园林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2.凝练专业特色
从理论角度看,风景园林学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属性。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特征源于其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初步形成后进一步与原生的自然特征融合沉淀为这一地区的地域特征。风景园林学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特定土地品质的最大限度 提升。因此,专业设置应进一步与环境发展现状及行业需求相吻合,在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的广度和区分度上,借鉴他国有益成果,加强不同类型高校间的互补与合作,使农林与建筑相结合,人文与艺术相结合,加强园林美学、园林伦理学研究,注重理论课题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的积极配合,在划分更细致的专业领域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
3.凝集学科队伍
引进和打造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国内外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对于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深悟丰厚、立德树人[16]。为学科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构筑更广阔的平台。进一步加强研究团队的多元与综合性、自由自立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高度。为此,风景园林从业者和授业者应服务国家需求,强化科研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以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以杰出的学术骨干为核心,打造精锐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为学科的发展储蓄后备力量。此外,还应对研究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做出区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队伍的作用,并促进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结构调整。
六、结语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规模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风景园林行业就项目的建造速度和规模来看,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之下,风景园林学科需遵循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园林的优秀基因,打造特色专业,将“自身优势—学科定位—社会环境”三者相统一,从他者经验中获得有益启示,凝练特色、互鉴所长,从而不断完善与优化。
参考文献:
[1]郭融.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探究[J].农家参谋,2018(21):87.
[2]刘滨谊.学科质性分析与发展体系建构——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思考[J].中国园林,2017,33(1):7-12.
[3]张小明.理解中日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异同[J].国际政治研究,2018,39(5):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