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方言语气词“唦”的语气特征及意义

2019-12-25吴宏辉

文教资料 2019年29期
关键词:特指陈述句口气

吴宏辉

摘    要: 语气词“唦”在武汉方言中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在不同句类、语境中a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情况,分布情况的差异在不同句类、语境中又会显示出不同的语气意义。具体可分为事态语气义和口气义两种。本文从“唦”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对语气词“唦”语气特征及意义的全面研究,而且为探究武漢方言语气词的内部系统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武汉方言    语气词    “唦”

引言

武汉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以汉口话为代表。“唦”是武汉方言的常用语气词,赵元任(1948)[1]、朱建颂(1992;2016)[2]等也写作“煞”,如“吃唦”“来不来唦”“板沙唦”。“唦”的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考察“唦”的分布情况、语气特征及意义表达情况,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1.“唦”的分布情况

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按照言语交际作用的不同,可将句子分为“陈述、疑问、祈使”[3]三类。

1.1“唦”用于陈述句句末

(1)a.你下学期的课唦。(陈述一般事件)

b.人是铁、饭是钢唦。(陈述事实公理)

1.2“唦”用于疑问句句末

(2)a.到了冒唦?(选择问)

b.那个样子的袄子阔以唦?(是非问)

c.吃不吃唦?(正反问)

d.你刚才说的么斯唦?(特指问)

e.你非要等到那个时候,是不是唦?(附加问)

1.3“唦”用于祈使句末

(3)a.多长点心唦!(表示不满、责骂的口气)

b.您克买单唦!(表示催促、命令的口气)

c.你来唦。(常表示允诺,偶有催促的口气)

d.用微信唦!(表示建议、催促,偶有调侃、活泼的口气)

1.4与其他语气词连用

“唦”与其他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中,只有与表示要求或提醒的“哈”构成“哈唦”复合语气词,并黏附于祈使句末表示说话人强烈的不满、厌烦等情绪。例如:

(4)a.冇得事儿就把屋里搞哈唦!

b.把屋里收哈唦!

c.先试哈唦!

为什么只有“哈”能够和“唦”构成复合语气词,其他诸如“啊、吧、吗、呀、哇、么”等均不能与其生成复合语气词呢?我们认为,“哈唦”的连用,一方面是由于“哈子唦”中的音位“子”在语流中发生音变脱落,产生音位分界,而“哈”与“唦”则通过合音手段在跨越音节分界后生成新词“哈唦”,从而与原形式一同构成“被省略—省略”关系。另一方面,在武汉方言中,“哈子唦”和“哈唦”两者在语气表达和口气表意两方面具有同等语用价值,符合平行性原则。试比较:

(5)a.你去搞哈子唦!            你去搞哈唦!

b.先试哈子唦!               先试哈唦!

a组中,“哈子唦”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催促、命令、不耐烦的口气义,同理,b组中“哈唦”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命令、要求、不满的口气义。相比之下,不存在其他语气词与“唦”的复合语气词即可归结为两大原因:其一,不存在原形式与因语流音变而产生的复合新语气词一起构成“被省略—省略”的关系;其二,不符合语用习惯,现代汉语语气词中,除“哈”外,其他语气词均不表达“要求、提醒”等口气意,若生造词语,则不符合语义和谐和语用需要原则。例如,我们没有“吧唦”“哇唦”等表达,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原形式(比如,我们不说“吧子唦”或“哇子唦”)与之对应构成“被省略—省略”关系,另一方面新造词不符合语义和谐和语用需要原则。由此可见,“唦”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唦”的原有形式、语义和谐与语用需要原则等多种因素影响。

1.5“唦”用在分句或独语句分句后。例如:

(6)a.我要准备唦,你早点说不就好了。(用在分句后边)

b.好唦,你这样对你老特。(用在独词句后边)

1.6“唦”作为黏着后缀,粘附于其他黏着成分后边,具有成词成句作用。例如:

(7)a.么唦!(粘附在黏着词“么”后,组合成派生词,表达说话人的疑问义)

b.过细点唦!(粘附在黏着词组“过细点”后,组合成句子,意为要求听话人细心一点)①

2.“唦”的语气特征及意义

张斌等(2008)提出:“语气是句子语用目的或表达用途的外在体现,语气又通过语调或语气词等手段表现出来。”[4]

“唦”作为句末语气词可以体现不同的语气特征,不同的语气特征又可因不同的句类,从而表示不同的事态语气义和口气义,以满足句子的语用目的或表达意图。因此,我们将“唦”的语气义分为两类:事态语气义、口气义。

2.1事态语气义

“唦”作为事态语气词,可表示事态的已然、仍然(包括事态的持续和事态的仍然)、未然(包括事态的即将发生和事态的未然)。相比较而言,当“唦”表示事态的已然时,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和“过”;当“唦”表示事态的仍然时,常和时间副词“还”连用;当“唦”表示事态的未然时,普通话中不存在与之对应的未来体助词。

2.1.1表示事态的已然,相当于普通话中经历体助词“过”或完成体助词“了”,只能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中。

在陈述句中,用以表达说话人对已然事件的肯定和强调。例如:

(8)a.你有提款机唦。/我吃唦。/起篓子唦。/疯了板唦!

b.你有提款机了。/我吃(过/了)/起篓子了。/疯了板了!

在疑问句中,“唦”只能用于是非问、正反问、特指问、附加问中,用于强调说话人对已然事件的询问语气。例如:

(9)a.就是居委会开的证明唦?(是非问)

b.你晓不晓得唦?(正反问)

c.你刚才说的么斯唦?(特指问)

d.他来了,是不是唦?(附加问,有时也可表示“他没来”)

e.*到了冇唦?(选择问,事态的未然)

2.1.2表示事態的仍然,只能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中。

在陈述句中,表达说话人对持续事件或状态的强调与不满。例如:

(10)a.这件事还是做错唦。(强调说明做某事的结果还是错误的状态)

b.还没来唦。(强调说明某人或某事还没到来这一事件的持续)

在疑问句中,只能用于正反问、特指问、附加问中,表达说话人对事态仍然状态的询问、强调,例如:

(11)a.你还吃不吃唦?(正反问)

b.他为么司还没来唦?(特指问)

c.他还吃,是不是唦?(附加问)

d.*还赶唦?(是非问,事态的未然)

e.*饿了冇唦?(选择问,事态的未然)

2.1.3表示事态的未然,可用于陈述、疑问、祈使句中,用以强调、肯定。在陈述句中表示说话人对事件未然状态的肯定。例如:

(12)他不会来唦!/毕业典礼肯定在江汉大学举办唦!/相信他会吃得好唦!

在疑问句中,表示说话人对未然事件细节的不确定,通过询问弥补主体缺失的信息或确定未然事件的真假值。例如:

(13)a.水果不买唦?(是非问,确定未然事件“买水果”的真假值)

b.明天克哪里唦?(特指问,弥补“不知道明天去哪里”的信息缺失)

c.明天吃不吃唦?(正反问,弥补“对方明天想吃还是不想吃”的信息缺失)

d.他明天来,是不是唦?(附加问,确定未然事件“他明天来”的真假值)

e.好些了唦?(选择问,可用来确定“他未来会好些”的真假值)

在祈使句中,表示说话人对该未然事件的肯定、强调,以加速事态未然向事态已然的状态改变。例如:

(14)快睡觉唦!/过细点唦!/你来唦!/您克买单唦!/出克赚钱唦!/用微信唦!

2.2口气义

张云秋(2002)认为口气是“说写者根据语用目的,采用某种方式以表达不同语气时所表现的情感评价”[5]。由此可见,口气是粘附于不同语气,用以表现说话人主观情感的语用意义,而不同的语用意义差异又造成口气有无标记的区别。

无标记口气表示口气相对平和,有标记口气内部较为复杂,可表示强化式、中性、弱化式三种口气。“唦”作为有标记形式口气因其语用需要仅表示强化式口气,起到强调句子内容和句子语气的作用。

2.2.1陈述句

“唦”表示肯定、否定、强调、赞赏、提醒、说服、厌恶、活泼等口气。

(15)a.晓得就好唦。(表示肯定、强调、赞赏的口气)

b.人是铁、饭是钢唦。(表示强调、提醒、说服的口气)

c.嘎巴子唦。(表示强调、厌恶、活泼的口气)

d.不存在还款唦。(表示强调、否定、活泼的口气)

2.2.2疑问句

“唦”在句末起到强化疑问语气和疑问焦点的作用,口气以激烈、催促、强调为主。在不同的疑问句中,可由其他单音节语气词进行替换,但强化口气减弱。

(16)a.是这样唦?(是非问,强化疑问焦点“这样”,相当于“吗”和“吧”)

b.吃不吃唦?(正反问,强化疑问焦点并列项“吃不吃”,相当于“呢”)

c.么样唦?(特指问,强化疑问焦点疑问代词“么样”,相当于“呢”)

d.到了冇唦?(选择问,强化疑问焦点选择项“到或没到”,相当于“呢”)

e.我这样画滴,对不对唦?(附加问,强化疑问焦点选择项“对或不对”,相当于“呢”)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调查,当“唦”用于疑问句煞尾时,各疑问句型的使用频率呈现不平衡状态,由高到低依次为:是非问>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附加问。其中缘由,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3祈使句

祈使语气的语用意义比较复杂,张云秋(2002)将祈使语气的强弱层次分为两层:一是各类祈使义之间在口气上有强弱之分;二是每类祈使义也有强弱口气之分。

先看前一种情况,“唦”表示命令、催促、禁止或要求对方做某事,其口气都比较坚决、肯定,带有强制性和必要性,表示劝告、请求、建议或要求对方不要做某事,口气则较为舒缓,强制性较弱。比较:

(17)a.紧煤个么斯唦!(催促对方提高做事效率)

b.走唦!(命令对方快走)

c.算了算了,不紧说唦!(禁止、终止对方继续就该话题说下去)

d.你阔以告他唦。(建议,建议对方与他人打官司,肯定的口气)

e.你吃点东西唦。(请求,活泼、礼貌的口气)

f.千万莫歪嘴,笑笑唦。(劝告,活泼的口气)

再看后一种情况,“唦”在句中的口气程度还有每类祈使义的强弱之分(这里的强弱是相对立比较而言的)。表达强弱口气的手段有:主语的隐现,某些词语的使用与否,书面上的标点符号等。从主语的隐现上看,主语中人称代词的有无会导致强弱程度的不同,有主语,口气就比较强一些;没有主语,口气就弱一些,如“你吃了它唦”相较于“吃了它唦”而言,前者强调、命令口气较后者重,突出“吃”的动作发出者。从某些词语的使用,尤其是程度副词的选用,会强化催促、命令口气,如“紧煤个么斯唦”中的“紧”在武汉方言中即表达程度加深的意义,相较于无“紧”的句子,前者不满、催促口气更强。从标点符号的使用看,书面形式上标点符号的选用,也会提高“唦”的口气程度,如使用感叹号(!)则口气较强,主观情感也较使用句号(。)煞尾的更加充盈、激烈,如“走唦”和“走唦”,前者为中性形式,后者为强化形式。

结语

在武汉方言中,“唦”的使用频率比非常高,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从语气及意义方面,不但可以表示事态语气义,而且具有丰富内涵的口气义。就整个武汉方言语气词系统而言,关于“唦”的语气特征及意义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对我们概括认识它的句法分布、语气及意义特征及和其他语气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有一定作用。但由于语气词是一种黏着词类,语法、语用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因此,对于“唦”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

注释:

①据调查,武汉方言中,“过细点”一般不独立成句,能够自由运用的句子只存在“过细一点”“过点细”等类似表达。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724.

[2]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186.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6-147.

[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39-440.

[5]张云秋.现代汉语口气问题初探[J].汉语学习,2002(02):44-50.

【致谢】本文在写作及定稿过程中,承蒙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王桂亮老师的悉心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谨表谢忱。文中错谬,概由笔者负责。

指导老师:王桂亮

猜你喜欢

特指陈述句口气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老残游记》中的“何”系特指疑问句计量研究
图趣
言者信息疑问句与听者信息陈述句
The Looney Bin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