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资源平台与写作训练的有机契合
2019-12-25李春生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经历,探索把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得失与教材解析相结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作文训练。通过用课文教学分析来指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写作, 引导学生多向经典课文学习,学会联系日常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从现实中获取写作素材的能力,激起学生写作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例探;网络资源平台;写作训练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现在身处于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应该说没有什么事情不能通过网络来解决。如何做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如何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何实现让学生写出贴近真实的生活、带有自己生活色彩的作文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网络上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都是普通平常的美食,但是触动国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还有在每一种美食上所寄托的丰富情感。我们看到,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要求围绕“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话题写一篇演讲稿,作文试题指向了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其实质是考察新时代中学生应该怎样看待劳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劳动和生活不仅是一种存在形式,而且是一种思想品质的表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泥人张》等几篇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课文,为我们描绘出“清明上河图”式的民风民俗。这些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但在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的发明创造的赞美,对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的讴歌,言浅意深。本单元所记叙的“凡人俗事”,却能让人回味无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什么启示呢?我想,其最大的启示就是写作来源于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只有仔细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才能触发写作的灵感,才是真正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体验生活,书写生活,才会创作出更加感人的文章。
通过执教《端午的鸭蛋》一课,结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作文训练,我得到以下体会。
一、引导学生围绕自身经历联系现实生活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但这些都是“言他人之所言”和“机械化模式”,不少学生从网络上不是东拼西凑式的下载,就是原封不动的直接照搬,长此以往就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有限。通过执教《端午的鸭蛋》,我认为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实际生活出发,展现自己身边事,深入思考自己记忆中有意义的往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汪曾祺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鸭蛋,我对学生们说:“大作家的生活也离不开柴米油盐,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记叙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呢?”结合新课标的实践要求,我进行了迁移性教学扩展,布置学生当堂完成一个短文写作:“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介绍一种香河的特色小吃或风俗。”学生随之沉浸在思考之中。规定时间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在课上朗读习作,虽然篇幅不一,但是都写出了自己熟悉的本地特产、风俗习惯。有些确实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有些学生还能在文中融入浓郁的感情。学生对这一写作练习环节感触很深,通过联系身边生活,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迁移思维,而且还拓展了其想象空间。
可见,我们除了在网络平台上看别人怎样生活以外,更应该关注自己的人生和乐趣。在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看别人生活,不如走好自己的路。
二、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去开展写作想象,现在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考查内容。创设适合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是很好的一个途径。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写作训练,教师要根据写作训练的需要,展示有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鉴赏、分析、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及其强烈的写作欲望。
比如,经常被引用、知名度非常高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体现出浓郁的思乡情感。没有切身的经历,学生也不一定就会产生深刻体会。为了创设一个思乡的氛围,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世界各地过本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的家乡过年有哪些风俗,哪些让你情有独钟?”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能通过简单介绍呈现出过年时全家人在一起的温馨的生活场景。接着,我说“假如让你一个人过年,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在对比中更能体会出游子的情感,从反方向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这里出发,通过联想,引导学生不断再现自己的生活片段,学生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用融入激情的语言写出令人难忘的作文,从而不断提高写作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正确品味平凡人生
当前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电玩游戏,这种由电脑特技制作的“鸿篇巨制”给青少年的视觉和观念以强烈地冲击。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虚幻的网络平台上的“英雄情结”,要教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真实的“英雄本色”,写出真境界,传达出真感情,从而展现出真实的精神境界。
每個人都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正如这篇课文提供的写作启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长历程,去发现身边的平常人,叙写平凡的小事,逐步养成对身边事物的独到观察和感悟。要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喜怒哀乐、家乡风俗,表达出真情实感,形成反观自身的思维模式,形成“扪心自问”的写作思路,捕捉美好的瞬间。这种美可能是有“瑕疵”的,但是它真实的,是独特的,是不可复制的。这种富有人情味的体验,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可体验的美。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所表现的主题小吗?事情原本不在大小,在乎它所蕴含的情感和道理。学生要审视平凡小事,做到小事不“小”,做到以小见大。但是这种“瑕疵”也是有底线的,它展现出来的应该是积极的价值观、乐观向上的人生格调,对社会、对人生都是健康有益的,少一些凄凄切切的哀婉叹息。
四、学会运用感人可亲的语言
既然要学会关注“身边事”,就要学会关注“身边话”。在网络上不乏语言优美的文章,也许生动,但那毕竟是“别人的语言”。这篇课文的语言就很有特色,采取“唠家常”的方式叙述,平淡而有味,悠然而恬静。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特色的语句,深入品味文章语言的细节,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运用语言,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获取灵感,留意身边的家乡话,学会用特色语句描绘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平时的片段练习,逐步引导学生正确体会文章语言,学会积累和运用有特色的语言,进而让学生沿着语言积累的阶梯去攀登写作的高峰。
虽然说在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很多人生哲理、生活情趣,但是初中生的生活阅历中不可能遇到那么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难事,也不一定能总结出那么深刻的道理。但是,只要每个学生都能设身处地地感受身边的酸甜苦辣,能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由浅入深地反映自己的真实生活,就一定会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所以,能够叙写出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品尝出生活的滋味,这也不失为一种收获。通过对身边的生活趣事的描摹,对身边人的热爱和刻画,学生会更加接近生活的本真。
小小一篇文,暖暖一课情。每一个生命都有精彩,每一段经历都可能有不经意的收获。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机与活力,让个性驰骋,让学生认真品读人生,尽情展现其丰富纯真的情感世界。不断感悟经典文章,让创新无限延展。
参考文献:
[1]曲艳妮,抓住事物特征深度写作的“多点”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19,(9).
[2]李仰臣.例谈议论文展开议论的角度与技巧[J].中文语文,2016,(5).
作者简历:李春生(1975—),男,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六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