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客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初探

2019-12-25骆莎于俊红

西部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骆莎 于俊红

摘要:本文通过对客家文化的蕴涵价值深入挖掘,分析了“互联网+客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及利用现状,并探寻了“互联网+客家文化”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路径,主要有创办“客家文化”慕课平台、创新“客家文化”表现形式、开放“UR”“客家文化”APP等新模式。如此方能保持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客家文化;“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6-0074-03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客家文化是赣南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的思想精神既体现中华民族普适的价值理念,又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客属地区高校思政教育者探索“互联网+客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及运用,让传统客家文化的内涵价值在青年学子的心中重焕生机,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客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运用“互联网+客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创新思政教育的载体,将快捷、高效、全面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其中,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的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以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感染性和实效性。

赣州被誉为“客家摇篮”,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全市95%以上的人口为客家人,因而,赣州被称为客家民系最为重要的聚集地之一,蕴藏着悠久而深厚的客家文化。客家先民背井离乡,在艰苦卓绝、历经艰险的南迁繁衍之路中,形成了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等优秀品格,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父教子习的方式来不断传达对远方故土的思念和文化的传承,凝结为崇学重教、爱国爱乡的精神财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赣南客家文化倡导的个人奋斗、家庭担当、社会责任以及家国情怀,以及客家文化中的民俗、民谚、建筑、饮食等等传统要素,通过深入挖掘开发,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课程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丰富的教育素材,为传统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注入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化的感知力和课堂效率。作为客属地区的高校,更应该重复发挥地缘优势,让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下更有崭新的活力,开拓出别具一格而富于感染力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二、“互联网+客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与运用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与思想灌输,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精神源泉,高新的网络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新型载体,而二者的有机融合,必将为思想政治课程注入强劲的活力。“互联网+客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发创新的要求,也符合党和国家倡导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是非常有建设意义的探索和尝试。但纵观赣南高校,还没有全面系统地开发赣南客家文化资源,对“互联网+客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更是鲜少涉足。

(一)尚未形成系统的“互联网+客家文化”的教学体系

完整独立的教学体系是开发赣南客家文化资源获得成效的关键举措。然而赣州地区高校在思政教育领域中尚未形成“互联网+客家文化”的系统教学体系,具体状况有三:

其一,课程构架方面,缺少专门的“互联网+客家文化”课程,未开发出一本客家文化的相关专业教材,没有配套的线上、线下课程,也没有纳入规定课时的教学规划。各高校对于客家文化的教育普遍存在着零散性、随机性、浅显性等问题,其教学形式主要是主题班会、专家讲座或是思政课程的穿插,教学活动还局限于授课中运用图片、影视等单一多媒体资源,教学内容较为浅显,没有对文化内核进行深入挖掘。

其二,师资队伍方面,“互联网+客家文化”师资队伍不完善,缺乏既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又精通互联网领域的复合型教师人才。“互联网+客家文化”专属教学及互联网媒体资源的打造,需要既熟稔客家文化知识,又掌握开发、编程、文字、图像处理等互联网编辑操作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这是影响互联网媒体的开发力度的重要因素。而当下客家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不够健全,没有专家型研究团队,授课教师也随机性邀请的班主任、辅导员、团学负责人、外请专家、思想政治老师等,授课质量难以保证。

其三,教学评价体系方面,缺乏独立的评价机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只是将客家文化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效果加以考量,并没有纳入真正的教学评价体系。而独立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准确衡量“互联网+客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客观评价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并逐步完善,以此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尚未形成以“互联网+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良好校園文化润物无声,对大学生思想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而赣州地区高校并没有利用地缘优势,形成以“互联网+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状况有二:

其一,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缺乏以“互联网+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品牌校园活动。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校园活动异彩纷呈,但主要集中在文艺、体育或与专业相关的传统竞赛活动,缺乏新兴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模式融入到校园活动里,大部分活动中也没有体现和真正融入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其二,校园文化宣传方面,缺乏客家文化的网络舆论宣传阵地。赣州地区高校既没有以赣南客家文化为题材的公众号、微博、APP等,又未建立专门的网络宣传教育主阵地。客家文化宣传仅集中在班级手抄报、黑板报这样的传统形式,宣传途径较为单一,覆盖面较小。

(三)尚未形成科学的“互联网+客家文化”的实践教育机制

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构建“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是教学完整性的体现。而赣州地区高校尚未形成科学的“互联网+客家文化”实践教育长效机制。

其一,实践内容方面,缺乏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系统实践内容。赣州地区有丰富的客家文化积淀,市内也有众多客家文化遗迹、民居场馆,而高校实践课堂却往往因为学生人数众多、学生安全问题保障、校车及景点接待能力有限等问题,对这部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足。

其二,实践主体方面,存在点多面不广的问题。在高校的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集中在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社团成员中,而大部分普通学生却以旁观为主,很少投入参与。

其三,客家文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制度保障,体现为赣南客家文化实践教学的随机性、集中性突出。没有开展常态的活动机制,实践教学多集中在重大纪念日、节日里开展,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和保障。

三、“互联网+客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一)创办“客家文化”慕课平台,共享优质、全面的教学资源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一种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模式。”[2]2008年在加拿大首次提出了“MOCC”这一术语,慕课以其优质、便捷、开放、共享、全面等特质而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各大高校争先开设在线开放课程,广大学生也十分乐意使用这一新兴资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顺应“互联网+”这一时代潮流,赣州地区高校可创辦“客家文化”慕课平台,创新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系统、优质、全面的客家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构建“客家文化”慕课的师资队伍。构建精英教师团队,打破地域、高校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教师、研究员共同组成“客家文化”慕课师资队伍,精英教学团队可有效地将资源整合,最大范围内实现教育合力。

第二,打造“客家文化”慕课教学体系。加大对客家文化课程的开发,精心设置全面、合理的教学大纲,构建研、学、行为一体的教学流程,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授课形式双管齐下,形成独立、系统的“互联网+客家文化”的慕课教学体系,从而真正让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客家文化。

第三,完善“客家文化”慕课考评机制。慕课考评机制是衡量、判断“客家文化”慕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效果的重要保障。慕课考评因围绕着大学生是否掌握客家文化的特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增强,大学生是否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等方面运用课堂随堂测试、课中学习记录、同学互评、老师评测、期末测试等手段构建完善的考评机制。通过制定运用效果考评机制的反馈,不断完善、修订慕课教学机制,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创新“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

运用“互联网+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营造颇具客属地域特色、也利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首先,可以开发客家文化的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让客家文化内容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多感官的形式立体呈现,让大学生不受时空局限阅读到有关客家文化的资讯,使客家文化真正进入、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其次,赣南高校客家文化文艺活动中融入“互联网+”模式。赣南地区高校可以利用特有的客家文化资源,举办客家民俗品鉴、客家文化知识竞赛、客家采茶戏等多种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微信、微博进行实时动态分享,可以使用微信投票点赞等功能增加活动趣味性。还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实时在线播放功能,将现场活动的盛况及时推送到电脑、手机等的终端进行播放,极大地增强活动的影响力、互动性和辐射面。

(三)开发“VR”客家文化APP,创新实践教学育人新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VR技术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了一次空前的突破和改变。开发融入VR技术的“客家文化”APP,将客家文化旅游景点作为载体,可以使大学生足不出户也能有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客家文化的魅力,人人均可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关于“客家文化”APP的开发,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的同时,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3]。将VR技术融入到“客家文化”APP中,构建虚拟的客家文化旅游平台,使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在任意一处景点近距离的观摩学习和自由游览。在VR技术里注重融合多媒体手段,如根据学生在APP里虚拟浏览景点的进度进程,播放相应的文字、视频讲解内容,或用音乐烘托意境氛围,让大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细致生动、逼真动人的客家景点文化,更有利于其了解景点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其二,将客家文化旅游景点合理分类。赣州是全国客家人最大的生活聚集地,客家文化旅游景点众多,遍布全赣州,在“客家文化”APP中应当注意到,不应按照地域划分,将旅游景点简单分类,而应该将相关的景点按照文化脉络进行统一梳理,如客家建筑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戏曲文化等进行归类后展示。再如,“客家建筑文化”一线,可以将散落于赣州的龙南县(龙南镇)、定南县(历市镇)、全南县(城厢镇)、信丰县(嘉定镇)、安远县(欣山镇)、寻乌县(长宁镇)等地的围屋汇总,便于欣赏品评不同时期、地域的围屋建筑特色。客家文化旅游景点按照类别系统排列,可方便大学生在APP里便捷准确地找到想要参观的客家文化旅游景点,这样也更全面而有脉络性地系统了解客家文化知识。

其三,精心构建“互联网+客家文化”专题实践活动。高校利用客家文化APP,可以精心构建专题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在学生的亲身体验里,大力提升客家文化的教育效果。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客家民俗分享会”、“客家服饰推广”、“客家美食品鉴”等多彩活动,并可借助大学生喜欢的朋友圈、抖音、微博等进行分享交流,极大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促进他们对客家文化的领悟、学习和传承。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互联网+客家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既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又能紧跟时代的脚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才会取得切实成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将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陈虹颖.“互联网+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

[3]习近平.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Z].北京,2019.

[4]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北京,2016.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