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2019-12-25朱岚枫吴文庆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

朱岚枫 吴文庆

【摘要】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方方面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让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国家自豪感.本篇文章将主要讨论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添加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并且探究在实践中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育;传统文化的发扬;兼容并包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57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貌似没有特别大的传统文化元素存在.但是任何知识领域都要包含民族特性,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实际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不断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加入传统元素,让数学教学更具有中国民族风采,然后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

一、数学教育机制过于传统

目前对数学的教育局限在平时的算术上,初中大多数教师指定的教学目标都注重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在课余作业等各个方面也都是计算数字为主.当教师让学生主要关注计算技巧和方法时,学生自身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观念影响.在数学课堂上大多数数学教师也只是根据例题进行讲解,并不会进行其他的知识内容的拓展[1].除此之外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致,学生对教师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没有能够特别吸引学生的地方,大多数只是枯燥的算术,所以很多学生对数学出现厌烦心理.这主要是因为无法全面掌握数学的公式运用以及对各种不同的运算技巧记忆不深刻、运用不熟练.

在数学教育中一般都是没有什么小组意识的,学生学习比较自由散漫,学习状况和进度教师也不得而知,所以没有办法全方位地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掌握.单纯的纸质作业给学生带来的课业压力十分繁重,不能够让学生引起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发展创造力,不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必要条件,让学生的思维活力始终处在低下状态.所以这种教育体制必须进行不断改革,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契合学生的个人需求.

二、中國传统文化发扬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对中国提升国际实力以及增强人民自豪感等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灌输,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数学面向国际,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单调枯燥的数字中加入各种有趣味的中国元素,比如,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用抽象的数字来表达各种运算公式,还可以运用各种特殊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的可能性,而且也能让传统在一个学术的氛围内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在不断演变和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所以让传统文化进入学术范围意义重大.应当让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心灵的共鸣,从内心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并下决心不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三、数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风采

数学教育中要不断增加新的因素,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个人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尽管是在难度系数相对比较大的数学课堂中,也应该在开发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因素的了解,让学生从学校开始就能养成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在数学教育中应当不断发展新型的教育模式,执行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从而热爱学习,乐于探究,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2].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培养成热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就是兼容并包的.各种因素的混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学生代表着一个时代最年轻的血液,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思想水平和行为方式,所以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应当在科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添加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进行应用题型的设置上,可以让出题人适当加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中国结以及中华传统节日等各方面的元素.在初中数学第七册第三章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可以更多地添加关于实践内容的计算,比如,在教师进行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古代算术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为课堂添加活力.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整数和负数”的认识章节中,可以让同学们找规律.其中可以加入中国古代元素九宫格,以此来发现其中传统文化的美,并且感受古人的计算智慧.

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导入可以加入中国传统的古诗因素,比如,在一首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通过题设给出风筝距地面的垂直高度和风筝与放风筝人之间的水平距离来让学生计算出风筝线的长度,这样不仅加入古诗的因素,还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含的数学原理.

这样的中华传统因素添加更多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从而增强课堂趣味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四、结束语

由此看来,在数学教育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可以是多个方面多角度和广泛的形式,由此激发出题人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对学习也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创造型思维,进行自我拓展和深度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现代化人才,为中国建设培养全方位人才,从而为中国未来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严菊全.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1):42.

[2]陈玉坤.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成才研究[J].成才之路,2014(22):22-23.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
基于5~6岁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规律的课程设计
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探析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