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置管联合尿激酶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2019-12-25张广花

关键词:抽液管组尿激酶

张广花 张 雪

解放军第960医院泰安分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结核性胸膜炎(TBP)由结核杆菌侵入胸膜所引起,在结核杆菌侵入胸膜后,患者的机体将会出现超敏反应,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炎性症状,包括胸液渗出、胸膜充血及胸膜水肿等[1]。本研究观察了尿激酶联合胸腔置管治疗TBP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7年4月—2019年4月治疗的102例TBP患者作为疗效观察对象,入选标准:经胸膜活检证实存在结核病理变化,胸水中的抗酸杆菌呈阳性;胸水中的白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存在典型性结核中毒表现;胸水中的ADA值>45U/L,胸水ATA检测结果为阳性,胸水蛋白与血清蛋白之比>0.5[2]。排除由其他原因所引发的胸膜炎患者,干性胸膜炎、胸膜处于粘连及增厚状态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代谢疾病、免疫功能异常、脏器功能严重受损者。将102例分成联合组、置管组,每组51例。联合组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为29岁~71岁,平均(57.2±5.4)岁;TBP病程为3~20 d,平均(10.4±1.2)d;左侧胸腔积液24例,右侧胸腔积液27例。置管组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为27~70岁,平均(56.7±5.1)岁;TBP病程为2~21 d,平均(10.8±1.1)d;左侧胸腔积液23例,右侧胸腔积液28例。两组TBP患者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联合组及置管组TBP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如给予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同时让患者服用泼尼松,服用剂量为30 mg/次,1次/d,服用7 d后逐渐减少给药剂量,泼尼松的给药时间为14~21 d。在应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尿激酶与胸腔置管疗法治疗联合组中的51例TBP患者,在治疗置管组中的TBP患者时仅采用了胸腔置管疗法。胸腔置管方法如下:置管前先行X线检查或超声检查,以了解积液位置;随后对胸腔部位进行消毒铺巾处理,常规消毒后采用利多卡因对胸腔局部进行麻醉,在麻醉后进行试抽,以了解是否已经成功穿刺胸膜腔,证实成功穿刺后,作一直径为4 mm左右的切口,同时将套管针缓慢置入切口中,置入后采用扩张器对通路进行扩张,在套管针达到胸腔后,可将针蕊退出,同时利用导丝将引流管置入胸腔中,成功插入引流管后及时将导丝拔出,引流管在胸腔中插入的深度为8~10 cm。完成上述操作后在引流管的末端连接好注射器、三通开关、引流袋,待胸液开始流出后可将套针的外套管退出,同时对局部进行消毒与固定。对于置管组中的51例TBP患者,在固定好引流管后进行缓慢引流与持续放液,引流至1000 ml左右时,将引流管夹闭8 h左右;如引流过程中出现气短、咳嗽或胸闷症状,则暂时夹闭管道,在症状缓解后重新恢复引流,必要时利用注射器抽吸胸液。对于联合组中的TBP患者,则采用注射器抽取胸液,首次抽取500 ml左右,在第2次抽液时尽量抽尽,将20万单位尿激酶与40 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注入引流管中,注入尿激酶后让患者适当变换体位,确保胸膜与药物充分接触,5~6 h后开放引流。在两组TBP患者的胸液量<60 ml/d时可将引流管拔除。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行超声检查,同时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观察联合组、置管组TBP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对比了两组TBP患者在治疗后的抽液总量、胸膜厚度及胸水吸收的时间。

1.4疗效判定 在治疗后经X线或超声检查证实胸膜无肥厚表现,且胸腔积液已经被完全吸收,判定为治愈。如治疗后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肺部的结核病灶消失,肋膈角部位的胸膜存在轻度肥厚表现,其余部位无肥厚表现,且胸腔中的积液已经被完全吸收,判定为显效。如经X线或超声检查证实肺部结核病灶消失,但胸膜存在明显增厚表现,胸腔中的积液被吸收,为好转。在治疗后经X线或超声检查证实结核病灶未消失,胸膜肥厚表现明显,胸腔积液未被吸收,为无效[3-4]。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分析数据的差异性,两组TBP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两组抽液总量、胸膜厚度等差异检验方法为t检验,如P≤0.05,则数据比较差异明显。

2 结 果

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置管组为80.39%,联合组TBP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置管组(P<0.05),见表1。治疗过程中两组TBP患者的肝肾功能与凝血功能无异常表现,两组的不良反应包括胸痛、血性积液、呼吸困难等,两组TBP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此外,联合组在治疗后的抽液总量较多,胸膜厚度较小,且胸液吸收的时间较短,与置管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1 联合组、置管组疗效[n(%)]

表2 联合组、置管组不良反应比较[n(%)]

表3 两组抽液总量、胸膜厚度、胸液吸收的时间对比

3 讨 论

TBP患者在发病后胸水中的纤维蛋白值将会明显升高,再加上胸膜可能存在多房性积液问题,因此在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可造成胸膜遭到积液的恶性刺激,并由此造成病情不断恶化[5]。对此,在治疗中需要及时引流胸腔中的积液,以减少胸膜受到的刺激与缓解TBP症状。胸腔置管是临床中常用的积液引流方法,采用胸腔置管抽液的方法能够有效减轻TBP患者出现的中毒症状,可以解除TBP患者心脏血管与肺脏受到的压力,加快炎症吸收速度与促进退热,还可以有效预防因胸腔中的纤维蛋白大量沉积而引起胸膜出现肥厚或粘连等并发症,对于TBP患者机体循环功能与呼吸功能的改善有重要意义[6]。另一方面,有研究指出,在采用胸腔置管的方法对TBP患者进行治疗后,有可能导致纤维蛋白出现广泛性渗出问题,在纤维蛋白出现渗出问题的情况下可增加完全抽净积液的难度,因此可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7]。本研究在治疗联合组TBP患者时联合应用了胸腔置管法与尿激酶,结果发现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置管组,且联合组的抽液总量较多、胸膜厚度较小及胸液吸收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认为在应用胸腔置管疗法治疗TBP患者时联合应用尿激酶可以显著改善疗效。尿激酶提取自健康肾组织或健康人尿,属于一种酶蛋白,进入人体后可以明显增强纤溶酶的表达活性,因此能够有效促使纤维蛋白发生降解现象[8]。在实施胸腔置管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尿激酶,不但可以加快降解纤维蛋白,同时能降低积液黏稠度,避免胸膜发生分隔或粘连症状,有助于增加胸液的引流量,加快炎症吸收速度与预防胸膜肥厚,本研究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综上,联合使用尿激酶与胸腔置管可以有效改善TBP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抽液管组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提高地浸矿山潜水泵使用周期的方法
一种改良盲肠结扎穿刺致大鼠脓毒症模型的方法
超声对胸腔积液定位的诊断体会
复合式胸腔穿刺针在结核性脓胸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胸腔穿刺置管术对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分析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行盆腔引流管置入效果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