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恶性血管球瘤1例
2019-12-25赵凡惠王雷朱彦瑾李建龙郭佑民黄晓旗
赵凡惠,王雷,朱彦瑾,李建龙,郭佑民,黄晓旗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陕西延安 716000; *通讯作者 黄晓旗 344653354@qq.com
1 病例简介
男,50岁。主诉:右腰胀满不适10 d。体格检查:右腰部压痛,可触及包块,质地坚硬。影像学表现见图1A~J,影像学诊断为右肾富血供肿瘤。行后腹腔镜下右侧肾癌根治术,右肾上极见一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大小约8.3 cm×7.2 cm ×5.1 cm;肿瘤呈实性包块,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内有坏死出血;输尿管切缘、肾门部血管及肾周脂肪囊未见癌组织,周围肾小管水肿。术后病理见图1K、L。免疫组化:平滑肌肌动蛋白(+)、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HMB45(-)、黑色素A(-)、分化簇117(-)、TFE-3(-)、Ki-67约2%(+)。最终诊断:右肾恶性血管球瘤。
图1 男,50岁,右肾恶性血管球瘤。
2 讨论
血管球瘤是起源于血管周细胞的一类少见的间叶性肿瘤,常发生于富含血管球体的四肢末端,发生于内脏者极为罕见[1]。目前仅见4例肾脏恶性血管球瘤报道[2-5],其影像学表现鲜有报道。Folpe等[6]于2001年提出恶性血管球瘤的诊断标准:①肿瘤深度和直径均>2 cm;②非典型的核分裂;③核显著异型性且核分裂象≥5个/50 HPF。本例患者肿瘤体积大小约8.3 cm×7.2 cm×5.1 cm,病理镜下见不规则血管排列且其周围围绕较多肿瘤细胞,核分裂象活跃,符合上述恶性血管球瘤的诊断标准。
对比病理学特征分析影像学表现:肿瘤体积大,呈椭圆形,边缘清楚,包膜完整,肾盂受压推移;CT平扫肿瘤呈混杂密度,内可见大片状坏死区,实性成分密度类似肌肉密度,且免疫组化平滑肌肌动蛋白(+)、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可能与肿瘤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平滑肌细胞分化有关;肿瘤平均CT值高于肾脏实质,皮质期瘤体内可见点线样明显强化影,且强化程度高于肾脏皮质,表明该肿瘤富血供,可能与病理所见肿瘤内不规则血管相关,髓质期及延迟期肿瘤进一步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脏髓质。
肾恶性血管球瘤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肾肌周细胞瘤:起源于肾脏间质,CT平扫表现为等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边界清晰。②肾乳头状细胞癌:起源于肾小管,多位于肾髓质,边缘清楚。CT平扫Ⅰ型密度相对均匀,Ⅱ型坏死囊变多见,钙化多见,为乏血供肿瘤;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低,各期强化程度差别不大,多为轻度均匀或轻度延迟强化。③肾嫌色细胞癌:为乏血供肿瘤,肿瘤多位于髓质内,形态较规则,少见坏死、囊变及出血,钙化多见,预后较好;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少数为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部分病灶有“中央轮辐”征及星形瘢痕。④肾球旁细胞瘤:生长方式及病理结构与血管球瘤类似,瘤细胞大小较一致,中度核异型性,无核分裂象;CT平扫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多呈渐进性延迟强化。
总之,肾恶性血管球瘤仅行影像学检查大多较难鉴别,确诊仍需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肿瘤的大小及部位,为术前评估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