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2019-12-25杨志亭

外国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构式人称主语

杨志亭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0 引言

非人称构式(impersonal constructions)是印欧语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中的使用极为频繁。西方学界对其进行的研究较早,“可追溯到19世纪,是印欧语言研究的热点话题”(王义娜 等,2013:82)。由于非人称构式在不同语言中存在的异质性,在跨语言的领域难以对其进行统一界定和分析,所以相关研究甚少。近年来,对该构式进行的跨语言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非人称构式:跨语言视角》一书从类型学的角度在多个语系中进行了考察,得出了非人称构式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这一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并且此书的研究成果“对汉语非人称构式的研究有很大启发意义”(马应聪,2013:312)。即便如此,目前对非人称构式仍然缺少较为系统和深入的对比性研究,更谈不上从翻译学的视角审视非人称构式的转换问题。不同语言中非人称构式的形式和功能都存在较多差异,这是值得翻译研究深入探讨的话题。

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有着极为重要的语用价值,是体现科技语篇客观性最重要的文体手段之一。科技英语由于强调客观性,注重对科学事实、理论的精准描述,避免过多涉及人称而带来的主观色彩,所以非人称构式的使用成为其显著的文体特征之一。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使用极具典型性,与科技语篇的语用功能及语类规约有很大联系。本文试图解读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用功能,并通过与科技汉语中的非人称构式进行对比,提出科技翻译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1 非人称构式的类型

非人称构式在不同语言中存在诸多变体,所以长期以来的研究很难给予非人称构式一个统一的界定。Blevins(2003:9)把非人称构式看作是纯句法的概念,认为“非人称化”(impersonalization)仅指无主语的形式,保留论旨关系中的及物性,但阻止主语在表层的句法实现。而Yamamoto(2006:127)认为非人称构式除了主语缺失外,还与典型人称的施事未能在语言中加以表述有关。目前对非人称构式的分类主要依据Siewierska(2008:115)提出的“施事”和“主语”两种取向,即分别从功能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区分。按照Siewierska的分类思想,非人称构式存在两种类型:一类是隐匿施事(Afonso, 2008:190),又称为“施事的消显”(Myhill, 1997)或“施事背景化”(Fried, 2006)。在此类构式中,论元主语不是施事,即施动者从主语的位置隐去或降级(demotion),其凸显性受到压制或消显。另一类非人称构式是指称性主语缺失(lack of a referential subject),即在非人称化的过程中,主语的施动性、生命性、指称意义、人称等发生弱化,从而出现了“旁格”( oblique) 及“非主题性”“主谓一致关系丧失”“虚位/空位主语”等非典型的形式特征。这类构式主要涉及对论元结构的分析,比如句中缺少论元主语,或者虽然存在显性主语,但属于“非正则主语”(non-canonical subject)等等。在格类语言中,这类构式常常表现为零标记的主格主语和有标记的与格、属格等。

上述分类存在的问题是,指称性主语缺失往往与施事的隐匿同时表现为一类句法结构,仅仅是分析的取向有所不同而已。从功能与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容易产生二元对立的误解,所以应该考虑更合理的分类标准。按照Keenan(1976:303-334)的论述,典型主语应具有五种特征:有指论元、有定名词短语、主题性、生命性和施事性。Malchukov 和 Ogawa (2011:38)从偏离这五种特征的语言形式变化入手,提出了非人称构式的主语特征,即无指论元、无定性、非主题性、无生命性和非施事性。省略主语或采用虚位主语是体现无指论元的常见策略,而无定指则通过不定代词或专用的非人称形式实现。非主题性表现为语序的倒装和一致关系的丧失,采用无灵主语即为主语的无生命性特征,而非施事性则采用特别的格标记加以实现。Malchukov 和 Ogawa对非人称构式的分析实际上已经将形式和功能的两种视角结合起来,找出了其中的相似性联系,即不同类型的非人称构式都可以标记为对主语原型不同程度的偏离。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描述并识别语言中的非人称构式,而不会导致二元性区分的对立。

2 科技英语中的非人称构式

非人称构式以其特有的文体特征和语用功能契合了科技语篇对客观性的表征要求,成为科技语篇中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2.1 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功能

科技英语作为一种有别于一般英语的特殊语体,主要用于对科技活动及理论的描述、介绍和表达,期待信息传递中读者对所述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因此总是尽可能弱化或降低读者对施事主体的注意力,使叙述者的断言似乎不再是一种个人观点,而是一个固有特征,从而隐藏了情感表征,突出了说理性。非人称构式满足了科技叙事对严肃性和客观性的语用要求,产生了“普遍化”(univeralization)的语用暗示效果,例如隐匿施事的非人称被动句就暗示科学研究的结果并非依赖于某一个人,而是任何科学工作者在同等条件下均可获取的一种“普遍”情况,从而“去除研究结果或观察中的特殊性或不确定性,提升其权威性”(Bennett, 2011:194)。正因为如此,科技英语的作者总是以“旁白”的口吻阐述客观实事、科学原理和论证结果,尽量不表达或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避免主观性和模糊性。

吴建明和Siewierska(2012:32)提出了非人称构式的“显著性等级序列”,反映出客观性的渐变特征。“显著性”是指“主语”和“施事”在句中的凸显程度,涉及信息结构、语义格、论元或论旨关系、生命性等不同参数,具体表现为如下的等级序列:

a. 句法功能: 主语> 宾语> 间接成分

b. 语义角色: 控制者> 受控者( 包括致事> 役事)

c. 指称意义: 有定、有所指> 无定、有所指> 无定、无所指> 泛指

d. 人称类别: 第一>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e. 生命度: 人类> 有生> 无生> 抽象概念

在上述各项等级序列中,显著性从左至右依次减弱。最具显著性的结构是主语和施事(即控制者)的重合,采用第一人称,且具备有生命(animate)、有定指(definite)、有所指(referential)等功能性特征,而非人称构式往往表现为主语与施事的非对应性,即无施事主语(agentless subject),或者指称性主语缺失(无定、无所指),或者采用无生命主语、抽象概念主语等等。非人称构式在显著性等级序列中总是处于序列的右端,这与Malchukov 和 Ogawa 所提出的非人称构式的“偏离性”主语特征是吻合的。

科技语篇中的非人称构式通过一系列的句法形态来体现这种显著性弱化特征,如隐匿施事的被动结构、主语出现在宾语位置的倒装结构、用旁格标记“无意志力”的历事主语结构、代词性主语泛指、采用第三人称虚化主语等等。借助不同的句法结构可以体现在不同程度上被降低的显著性,从而体现对客观性的语用需求。显著性等级序列也成为重要的语法约束原则,下面这些句子体现了针对不同程度的客观性需求所能够采用的句法形态。

(1)

a. The worker is required to operate the machine properly.

b.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worker to operate the machine properly.

c. The machine must be operated properly.

d. The machine operates properly.

e. The operation of the machine should be done properly.

(1a)句是采用人称主语的被动结构,但主语不等于施事(控制者),且主语有定、有所指、有生命,故总体处于显著性等级序列的左侧。(1b)句和(1c)句分别在“指称意义”和“生命度”两项中降低了显著性级别。(1d)句是(1c)句进一步非人称化之后的逆使动句,也是科技语篇中常见的一种句法形态。(1e)句以抽象概念做主语,在“生命度”一项中再次降低了显著性级别。不同形态的非人称构式不仅仅是句法上的不同考虑,更是服务于不同的语用目的,这对于语篇分析是很有价值的参数,特别是对于翻译活动而言,既提供了可选的言语表达式序列,又提供了客观性程度的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科技英语中非人称构式通过压制及弱化论元性主语或施事的显著性以强化“对客观性的修辞效果”(Livnat,2010:116),这实际上体现了重要的语用价值,也使得该构式在科技语篇中具有文体区分功能。

2.2 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科技英语中采用非施事性主语的非人称构式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论元主语不是施事的被动句(施事降级为受格或直接省略)和包含逻辑上的施事但受到压制的逆使动句。这两种非人称构式可以说是科技英语中的常态,尤其是无施事被动句。Quirk等人指出,被动句在科技文章及新闻报道这类信息型文本中非常普遍,体现出客观、公正的文体风格(Quirk et al., 1985:166)。Banks(2008:139-140)把被动句式看作是科技写作中的重要特征,其动因是体现科技文体的“无人称性”和“客观性”,并且与主位信息结构密切相关。在科技英语大量使用的被动句中,表述过程内主动关系的施事被压制,受事得到显化,从而削弱受众对施事者的辨识,使科技叙事显得冷静而客观。如:

(2)A good understanding has been obtained (by ?) of evaporation processes which are carried out (by?)at ordinary pressure.

此句中,两处施事均被隐匿,受事得到提升,及物动词obtain和动词短语carry out的论元结构均发生了变化。

除了无施事被动句外,隐匿施事的非人称构式还包括非人称主动句,即“使用主动语态但语法主语为物体、事件或材料等等而非人称”的一类构式(Ding, 1998:118-119)。从逻辑上看,句中存在形式上的施事,但实际上这种施事只是受事占据了主语位置而已,属于施事让位的逆使动句。如“The control system slows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是“The operator slows the operation by means of the control system”或者“The operator makes the control system to slow the operation”经过压制施事后变化来的。再如“The approach avoids the need for secondary optical stages”一句中的非人称主动用法是在人称主语句“The optician uses the approach to avoid the need”的基础上转换成非人称被动句“The approach is used by the optician to avoid the need”,之后再通过进一步的非人称演化来的。逆使动句在具体使用中可能会破坏语法规范,引起主谓一致关系的错位,但在科技语篇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语法错误,如:

(3)Before turning a work in the lathe, the lathe centers should be aligned.

译文:在车床上车削工件前,车床顶尖需对准。

此句中主谓一致关系发生错位,主句中非人称主语“the lathe centers”与从句谓语“turning (a work)”存在逻辑关系上的谬误,因为“车床顶尖”是不能“车削”工件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The operator should align the lathe centers before he turns a work in the lathe”。此类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使用颇为常见,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和灵动性。

非人称主动句采用无生命或抽象主语达到消解施事的目的,体现了科技文本固有的严谨、客观的语用目的。Rodman(1994)对一个科技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所有主动语态结构中有73%的主语指称材料、研究过程、产品等非人称事物,仅有27%的主动主语为人称。正如Bennett(2011:195)所指出的:“如今在英语科技语篇中采用该结构的情况极其普遍。”

采用无指论元、无定性、非主题性的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使用也较为突出,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均有变体,主要包括典型主语即人称性论元主语的缺省、倒装结构、it作为引导词的使用以及存现结构。

3 非人称构式与科技翻译

目前非人称构式的概念在汉语研究中鲜有系统的讨论,汉语虽然常使用人称作主语,但非人称构式仍然是汉语科技语篇中最为常见的句法结构。科技翻译一贯强调文体特征的再现,而对非人称构式的研究可以有效还原科技文本的客观性,反映出科技活动的认知规律。

3.1 英汉非人称构式的对比

非人称构式这一概念原本是解读印欧语系形态特征的术语,即通过语言中特定的屈折形态特征来讨论句中潜在的论旨关系,如英语谓词会因主语人称的不同而产生人称和数的变化,但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动词缺少人称标记,使用中不受人称的影响,并且语义关系也比英语复杂。

英汉两种语言中非人称构式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句法结构的类型和所展示的语义关系之中。汉语中的非人称构式是“不依靠严格的语义、语法关系以及屈折变化特征来定义的”(吴建明 等,2012:36),所以其使用比英语同类结构更为明显和灵活,倒装句、中动句、被动句的使用都较为频繁,用法也显得极为随意,如“来人了”“把我吓得”等等。与此同时,汉语中还有一类具有明显汉语特色的非人称构式,即话题类非人称句,句首成分既非正则主语,也非施事,无法进入谓词的论元结构,例如“这个工程下月动工”“这学期有很多课”等。对于这类构式的句法分析也颇为复杂,像“王冕死了父亲”这类非人称句的生成机制至今存在争议。这恰恰反映出汉语作为“话题显著”(topic-prominent)的语言与 “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的英语在句法形式和语用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吴建明和Siewierska认为汉语这类话题优先的结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语用为主导的现象”(吴建明 等,2012:36)。总体而言,英语非人称构式中的语义主语始终是句法核心,是唯一的句法控制项,而汉语非人称构式则注重语用关系,其语义主语常常与话题融合,难分彼此,甚至常常省略。

与日常生活用语或文学话语不同,科技语言的正式程度高,句法结构更加严谨。按照显著性的不同等级参数,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呈现出语言形态、句法甚至语义(信息结构的改变导致语义解读的不同)的变化,主语始终是句子的核心成分,相比之下,在科技汉语中,隐匿施事主要表现为使用非人称的主语形式,而指称性主语缺失则普遍使用概括名词、泛指人称代词以及比“形态”更具普遍性的“零主语”或者“零代词”形式来降低显著性等级,总体表现为“去主语”“去话题”的结构。例如:

(4)The assumption is made/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ylinder is a perfect nonconductor of heat.

译文:假定气缸是一种极佳的非导热体。

不同于后照应性的代词省略,译文中这类零代词/零主语的非人称构式属于将施事背景化常用的方法。

3.2 非人称构式在科技翻译中的选择

由于汉语中的非人称构式存在较多变体或次变体,用法灵活性更高,所以在进行英译汉时,句式选择余地很大,往往难以找到一种简单的、固定的对等模式。按照英汉两种语言中非人称构式使用的差异,强化不同句式的功能性和合理性是进行翻译选择时的重要策略。

3.2.1隐匿施事的翻译处理

科技英语隐匿施事的被动句在汉译时往往转换为无词项标记的意念被动句和有词项标记的常规被动句。前者隐去施事,且无须借助词项标记体现施动关系,如“电视机修好了”。后者指使用“被”“受”“让”“给”“得到”“为……所”等词项标记。例如,对前文(2)句的翻译,可以有几种不同非人称构式的选择:

a.常压下(Ø)实施的蒸发过程已得到(Ø)清楚的了解。

b.常压下(Ø)实施的蒸发过程已被/为(人们)所清楚地了解。

c.(人们)对常压下实施的蒸发过程已有了清楚的了解。

原句隐匿了两处施事,译文a和b在定语前置的同时均对原句定语处省略施事的结构采用了无词项标记的意念被动句,并且译文不会产生阅读的不顺,但对于原句第一处施事的省略,译文a的省略方式读起来略显生硬,且指称性不明会引起读者困惑(如果前文已有所指,则不存在这种语义理解上的停滞),译文b增加了泛指性的施事“人们”,使语义更通顺。这两个译文都采用了同时隐去施事和省略指称性主语的非人称构式,在翻译中较为典型,而译文c明显改变了“非人称”结构,采用了主语和施事同时凸显的常规句式,虽然极为通顺,但与原句相比,文体功能被削弱,客观性也不强。当然,科技汉语中并非不能使用这类把“非人称”调整为“有人称”的句式,最终选择何种句式要同时考虑文体和语篇的连贯性要求。译文c如果去掉施事主语“人们”,则只是形式上保留了非人称,句子明显是病句了。

隐匿施事的物称主语句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较为常见的构式。对于大量采用物称或抽象概念主语的非人称构式,包括逆使动句,汉译时均可采用相同句式结构处理,如果涉及可接受性的问题,则进行适当调整即可,通常情况下无须增添人称主语。非人称主语的翻译选择要考虑合理性的问题,因为汉语中的主语成分受语用因素影响较大,且总是难以与“话题”剥离。刘宓庆(1993:37-38)认为汉语主语可看作一个话题,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及助词性的事物、句子都可以充当主语,成为“话题”,所以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句子成分担当主语或者话题的合理性,并根据语用要求进行选择,如下面(5)句和(6)句给出的两个译文都是正确的,选择哪个译文更好要看各自的主语(或话题)在语篇信息结构中的安排是否合理。

(5)Microcomputers have found their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genius sensors.

译文:a. 微机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传感器的生产。

b.智能传感器的生产已广泛使用微机。

(6)Vanes usually stand on the milling machine.

译文:a. 叶片通常安装在铣床上。

b.铣床上通常安装叶片。

物质名称“人称化”的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都较高,且句式功能一致,因此在翻译中只需考虑语言规范性要求。在科技论文中常见的“the research shows…”“the experiment illustrates…”“the data told that…”等非人称句式,在汉译时都可以保留同样的结构,翻译成“研究表明”“实验证明”“数据指出”。

3.2.2指称性主语缺失的翻译处理

事实上,汉语非人称构式隐匿施事与主语缺失往往融合在一起。与英语主语的不可或缺相比,零主语(同时隐藏了施事)的现象在汉语中非常普遍,但使用零主语必须符合语用习惯,不会带来语义模糊或突兀的情况。如前文(4)句的译文,又如:

(7)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 magnetic forces and electric forces are not the same.

译文:应当认识到,磁力和电力有所不同。

此句译文主语缺失不会影响理解,语用环境允许此类省略,并暗示了作者与读者的一种潜在交流。作者和读者的同时隐身使得科技语篇的客观色彩更为明显。王一平(1998:357)曾论述了汉语句子中主语从缺的现象,指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有时无主语的句子比有主语的句子还多。可以说,“去主语”“去话题”的结构已是汉语科技话语的一大特色。科技英语中没有零主语的情况,指称性人称主语缺失后必然会采用无灵主语,或者虚位主语、非指称性it充当主语。此外,指称性人称主语缺失还包括倒装句、存现句等变体,在汉译时应寻找恰当的非人称构式加以体现。如下面的倒装句:

(8)Quite apparent is the fact that most laser beams are exceedingly directed or highly collimated.

译文:非常明显的是,大多数激光光束具有高度的准直性。

另外,在翻译英语中的存现句时,通常采用受事前置充当物称主语的方法,如下面的(9)句,或者翻译成汉语中的“有”或“有人”构式,如(10)至(12a)句。

(9)There are some metals which possess the power to conduct electricity and ability to be magnetized.

译文:一些金属具有导电能力,并且能够被磁化。

(10)There is evidence that repeated exposure to shallower depths might also cause neurological damage.

译文:有证据表明,频繁地在浅水中潜水也有可能造成神经损伤。

(11)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the thickness of filler plates for front and rear mount is different.

译文:有可能前架与后架垫片的厚度不同。

(12)There are also suggestions that black holes could be used to create bombs in the future, by amplifying radio waves sent up to them.

译文:a. 也有建议认为将来可用黑洞制造炸弹,办法是增强发射到黑洞的无线电波。

b.也有人建议将来可用黑洞制造炸弹,办法是增强发射到黑洞的无线电波。

“有”构式既无典型主语也不受施事控制,“有”字后的NP既作为存现动词“有”的直接宾语,又作为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呈现出一种连动关系,所以被看作是“连谓结构”(朱德熙,1982/2010:168),又叫作“兼语结构”(Li et al., 1981:607)。这种构式在科技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施事和主语都省略,仅强调客观的“存在”。(12b)句是从(12a)句中的“有”构式延伸出来的次类别,在这类构式中,“原本涉及施事实施某种行为的场景被编码为仅呈现某种场景或状态的存在,关于施事唯一可循的信息就是施事为人且实施了‘人’后动词所指示的行为”(Yi et al.,2011:571)。此结构被认为是存现动词“有”与概念名称“人”的混合句法结构,其功能等同于英语中无施事的被动句。“有人”构式是汉语中典型的一类指称性非人称构式,在口语和正式语体中都很常见,是“一种相当灵活的非人称化手段”(Yi et al., 2011:572)。

对非人称构式的翻译选择除了考虑汉语的语法规约之外,还需考虑句子之间的语义关联,包括语篇连贯、信息结构的制约等等。无论采用何种非人称句,都是为了强调对科技叙事的语用认知,从施动关系的表征方式、指称对象的明晰与否到读者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均体现了客观性的认知指向。

4 结语

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非人称构式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普遍的使用,起到了弱化施事或论元主语显著性的作用,特别在科技文本当中使用更为频繁,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文体特征,发挥了凸显客观性的语用功能,所以对非人称构式进行跨语言的对比能够给科技翻译带来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英汉科技翻译中,译者既要重视两种语言中非人称构式使用的普遍特点,又要分析各自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变化,探索不同变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用价值,才能有效地根据具体语境要求进行合理的翻译选择。应该看到,非人称构式在翻译中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特别是非人称构式与名词化为代表的语法隐喻现象、信息结构分布中的主述位推进模式等都有很大的关联,这些都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猜你喜欢

构式人称主语
拼图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
“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