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路径探究
2019-12-25吕小花
吕小花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68)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科研的发展也要结合市场经济的需求,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要转变观念,既要立足于学术水平,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又要努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1 高校教师科研情况现状及不足
1.1 科研管理理念、制度落后,生产和科研脱节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重科研,轻管理,制度不健全,观念落后,信息化发展不完善。管理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高校发展的时代要求,科研创新体系与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从而抑制了科研管理创新化、多元化的特性,这些都会导致科研项目执行效率、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低。具体表现为:一是在高校科研管理体系当中还存在着过分追求数量及层次,注重个人研究,忽视发挥集体效益,注重项目申报,忽视过程控制,注重成果鉴定,忽视成果转化等,研究成果偏重理论性,对及时转化成为生产力缺少实践指导意义。二是制度僵化,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管理层次、责权不清,高校人才、学科的整体科研优势不能有效发挥,影响教师科研团队的自主性及创造性,显个体化、分散化、小型化的特点,影响科研事业发展。三是信息技术应用不足。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具备硬件设备以及信息管理系统,但软件开发程度不够,数据库发展难以协调,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对待大量的日常事务及数据信息,无法合理组织、调控、保证科研管理工作的及时与高效。同时,由于高校长期以来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存在官僚、服务意识差等问题,导致科研管理工作松散,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发展出现局限性。
1.2 激励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高校在科技创新、简政放权改革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完善的监管方式。部分高校在科研自主权下放到项目负责人后,就放任其自主发挥,存在“会放不会管”等问题,造成了流于形式的监管现象发生。以高校为主体的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计划”的顺利实施,高校科学研究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期,而科研属于综合性管理,因此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往往也影响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知识,没有主动创新的意识,管理能力、执政能力、决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高校科研管理能力不强,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指标不科学,考核的流程不公开透明,不考虑科研成果所创造的价值,缺少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缺乏转化的有效激励,不关心和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及科研成果,导致绩效考核导向性不强,部分科研人员采取不正当方式争取科研项目,从而影响产学研合作效率的提升,影响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3 各类学科欠缺相互合作,科研团队发展难以形成合力
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完全的独立与发展,当下一些高校的科研发展过于局限,不能有效发挥各类学科的资源优势,缺乏互相合作的契机与观念。当下许多学科交互融合度高,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加强协作,努力做好知识整合,但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合作文化落后,合作状态欠佳,还停留在具有行政指令性的人为合作的阶段,合作各方的知识下整合还处于一段低水平的整合状态,合作的意识、形式和深度欠缺,很难形成学术共同体,使得科研活动缺乏活力和动力,从而导致研究方向分散,特色不鲜明,研究成果难以取得或低级重复。在大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内很多高校为了顺应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响应国家创立科技团队的号召,产生了很多科研团队,但是很多团队是为取得的项目临时组建,成员之间无法有效获取彼此的知识资源,互相不愿意被观察和干预,无法了解彼此最新的研究进展,仅凭个人主义、单打独斗,很难形成合力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与科研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不断的突破传统,增强与各类学科的合作与协调,创立有效的知识整合关系,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只有增强综合能力,才是科学与科研发展的道路上的有力保证。
2 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健康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2.1 完善管理制度,创设激励机制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性的工作,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国家和各省市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改革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与支持机制,充分说明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实现系统稳定起重要作用。“三分科研,七分管理”,当前要将改变管理以及激励的观念放在首位,激励机制的建设要充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投入科研创新当中。倡导“服务主导型”科研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意识,强化市场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克服做表面文章,要全面夯实科研管理体系工作,保证科研发展的周期性,同时根据高校科技创新“放管服”政策,加大对科研人员与科研项目的有效激励与评价,努力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建立切实有效的科研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灵活的绩效激励制度,对符合该校发展需求的科研团队进行政策倾斜,下放一部分自主权,调动科研团队积极性。
2.2 科研创新,倡导人本位思想
先进的管理理念引领未来高校科研发展的方向,提倡创新才能够为未来高校科研的发展保驾护航。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要改变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利用量化结果,倡导人本位思想,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第一资源,要做到“以人为本”。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要鼓励教职人员从事科研创新,激发高校教职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和科研成果,有力保障成果的知识产权,要将良好的学术能力作为用人最重要的一项指标,让高校科研工作者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科研研究之中,从高校建设的角度出发,重视科研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优化高校科研资源的配置,加强高校科研管理质量,提升高校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
2.3 对接政策,知识资源整合共享
高校相关部门应关注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提出的改革意见,共同交流“放管服”改革进程与实施动态,注重多部门统筹,充分解读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多位一体制定管理政策及目标,并贯彻执行,逐步改革实施。将政策应用于高校治理整体而不拘泥于高校科技创新这一分支。高校应发挥互联网时代优势,实现信息及资源共享,努力做到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理顺科研项目管理与监督检查的关系,提高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归属认识,让广大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的自主权限的同时又不影响高校对整体科研工作的监管,确保科研管理工作有效、规范,从而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高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应该在科研创新管理上提倡各类学科交互融合学习,创新科研团队知识整合理论,改善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态势,实现高水平的知识创新产出。作为高校科研管理层面,要为学校的科研创新建立合作与交流空间,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为科研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外部需求全面对接,利用互联网加大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接轨,科研人员直接在线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增加项目的时效性,缩短成果转化途径,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快速高效地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
2.4 完善高校基础数据库,稳定科研管理队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科研管理也将适应技术性改革的跳跃式发展。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发挥大数据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要结合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的需求进行思考。通过使用大数据平台,能够及时了解高校学科发展方向、市场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掌握国内外科研前沿、热点信息,加强与企、事业等单位的交流合作和需求对接,充分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不同科研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推动研究成果全面转化,同时科研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及时为科研团队课题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数据信息,确定项目立项必要性和可行性,增强决策合理性,保证研究资源利用高效性。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高校是信息的传播地,是人才的开发地,也是新知识的诞生地。因此,要切实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对于人才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队伍建设是高校科研管理发展中的重要核心,科学研究发展呈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独立特点,因此,高校要引进素质较高且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充实队伍,要加强对管理者素质的培养,鼓励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熟练掌握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信息来源渠道,提高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是开展教育科研创新的发源地,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对教师科研工作的管理,是以形成和实现学校科研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为基础,对教师科学研究能力进行计划与开发,宣传科学研究意识,组织新项目立项和实施,打造建设具有创造力的科研队伍、科研机构,优化科学研究环境,同时,科研管理还需要将创新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时代发展趋于多元化、全面化、丰富化,这就需要在综合探讨与合作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科研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会推动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保证科研创新富有时代效应,促进高等教育科研创新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