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特征与帮扶指导分析

2020-01-09刘小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岗位

刘小杰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如何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率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针对此类情况,国家和政府构建了一系列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改善了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难、读书难等问题。但经济困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有着一定差异性,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且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高校作用,全面加强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指导工作。

1 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

1.1 自卑心理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经济困难大学生都有自卑心理,而导致这一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给贫困大学生心理带来了一定障碍。由于这部分大学生缺乏物质基础,他们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社会关系、综合素养与其他同学有差距。一旦遭遇了挫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且不会调节自身心理、失去求胜欲望,在面对就业时心理胆怯。如就业选择中缺乏主观想法、退缩心理强、没有自信。

1.2 焦虑心理

面对繁杂的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贫困大学生总会有一种心理冲突,让这部分大学生感到十分困惑和矛盾。一方面,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希望自己走向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产生不安心理。再者,很多学生喜欢攀比,将身边同学择业标准作为参考,这也让很多贫困学生在择业中彷徨,害怕错失任何就业机会,因此会选择比较保守的岗位,一旦其他学生到了不错的单位,自己又后悔不已。还有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一些挫折,就会陷入苦闷、失望之中,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更期望成功,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1.3 虚荣心理

正是由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会演变成自负心理,盲目追求经济实惠、知名度高的单位,就是要给别人看,而不是重点考虑岗位是否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这种虚荣心理是不健康的,也是不科学的。还有部分学生就业选择中不切实际,盲目攀比薪资待遇高低,而不是比谁对社会发展做的贡献大、发展前途怎么样,目光较为短浅。

2 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特征

如表1和表2所示,是以2017年某高校大学就业率统计的数据,通过对所选样本分析可知,选择继续声学攻读硕士学位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有30 人,占据样本44.12%,有33 人选择直接参加工作,5 人待岗就业,并且在岗学生没有人到基层工作,由此推导出以下几点特征。

表1 样本就业情况

表2 样本就业去向

2.1 就业愿望强烈

该次的研究对象虽然在2017年末均都以实现了就业,但是在毕业第一时间,经济困难生待岗就业率要明显低于非经济困难生,由表1中内容可知,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率更高,相比非经济困难学生高出12.00%。这也表明,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加注重在毕业之后在市场中找到支撑自身生活的岗位,快速实现就业。

2.2 升学比例相对较低

升学读研可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资本,就业可以获取更高收益、缓解就业压力,但必须要付出经济资本。结合样本实际情况可知,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并不低于其他学生,甚至很多方面还要更高一些,但最终因为考研需要经济支持,让经济困难学生考研率比其他学生低7.00%。可见,虽然经济困难学生知识储备更多、专业基础良好,但在就业和升学选择中,大部分更加倾向于进入社会就业。所以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升学比例相对较低。

2.3 对就业期望值更高

从表2可以看出,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机关与事业单位、国企等较为稳定的单位,比例也要比非经济困难学生更高一些,对于挑战性大、收入弹性大、工作灵活的其他企业,经济困难大学生比例则更低,并且调查中基层就业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数量为0。这就表明就业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倾向于风险低、工作稳定、收益相对较高、岗位认同感较高的岗位。而对于一些挑战大、风险高、基层岗位,非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做出抉择。

2.4 就业资源相对贫乏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近50.00%的经济困难学生是从学校招聘会、就业网站的获得就业信息;30.00%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从政府、事业单位招聘网站获得就业信息;10.00%从亲戚、朋友帮助下获得就业信息。对于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所能依靠的就业资源本身就很小,更多是凭借自身的努力,想要获取满意的工作需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对待就业学生跟踪调查发现,非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大部分都进入了政府、事业单位,工作岗位较好;而经济困难待业大学生的岗位层次更低一些,可见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资源较少。

3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指导措施

经济困难大学生帮扶指导并不是直接帮助这部分学生进入岗位,而是促进就业公平、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在宏观发展方面,政府部门要以既有标准为基础,进一步创新、调试政策措施。结合就业指导标准,高校要将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重点工作来抓,调动政府、社会第三方社会力量,加强经济投入、完善帮扶政策措施。具体方法表现如下。

3.1 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就业竞争力

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强化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贫困生客观情况、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首先,高校可以构建“一对一”就业指导机制,任何学生有就业困难都可以提供就业指导,鼓励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特殊情况下可以优先推荐贫困生就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其次,各大高校应有计划地安排贫困生步入社会,到市场中积极锻炼、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再次,各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出发,及时发现这部分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题。最后,全面提升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管理、提升个人能力,是解决他们就业难的基础。

3.2 结合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通过调查显示发现,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都过于盲目乐观,认为就业指导意义不大。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要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切实认识到自身的情况,一方面不要产生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敢于与其他的学生竞争岗位;另一方面,也不得过于自负,不顾家里条件过度包装,对工作一味求全。其次,求职中遭遇了挫折与失败,要及时调节心理活动,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拓展就业思路,不局限于大城市、国企、公务员,也可以另辟蹊径,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空间,如着眼于西部开发、中小企业等朝阳产业。最后,需要放下自信的种种负面心理,不要局限在“体面”等工作上,要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注重人生价值、生活阅历积累,初入职场不要好高骛远,而是要秦坤工作、踏实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3 重视心理教育,缓解就业压力

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容易产生自卑、焦虑、自负等负面心理。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害怕竞争,心理承受压力大。并且在就业之后,对工作期望更高,希望以高薪来补贴家用,这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压力。因此,我们可以给予贫困生一些经济资助和岗位援助外,还要关注其心理问题,缓解就业压力。结合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状况,组建心理专家组负责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在克服求职中产生的各项心理负担和情绪,缓解就业竞争压力,保持良好、积极的就业心态。

3.4 降低就业成本,完善就业保障

求职也需要成本,如考取各类资格证、考取公务员等考试费用高以及打印简历费用、求职网站登记注册费用等。高校可以在这些方面上降低贫困生的就业成本。首先,进一步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展开优化,少教过于理论的知识,多一些实用的内容。有效反馈以往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让毕业生少走弯路、避免盲目考取各项证书。其次,结合贫困生就业需求,需要自费考取资格证明的,高校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师资力量,开设校内选修课程指导和培训。再次,与人才市场、公交公司等单位加强合作,组织即将毕业的学生到单位中展开志愿者服务,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些免费服务,如发送公交卡、提供免费就业信息等。最后,对于实习中表现十分优异的经济困难生,学校可以考虑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优先安排,缩小就业周期,通常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越快、中途所花费的资金就越少。

4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人群,由于自身家庭因素以及外界因素、个人因素影响,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在就业方面较为偏激。而全面加强大学生帮扶指导工作,可以实现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就业,尽快地投入社会生产当中。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适应市场变化形式,改变他们就业观,这样经济困难大学生可以有更强的就业能力,从多个方面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岗位
困难中遇见团队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困难我不怕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选择困难症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