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模式下高校志愿服务创新路径探索
2019-12-24唐彦
摘 要:文章从高校党团建设及志愿服务的现状入手,针对当前高校志愿服务的不足,探索以“党建+”模式加强党团队伍建设,凸显党建引领正确的政治信仰、引领全面的素质培养的作用,以此端正志愿者服务动机、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关键词:“党建+”;高校党团;志愿服务
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上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肯定了志愿服务工作,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对各级党组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中国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力量,是青年志愿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加强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与学生会的作用。”团的十六大强调坚持党建带团建,进一步加强团的自身建设。高校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党委应领导和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一、高校党团建设及志愿服务现状
基层党建模式下的高校党团志愿服务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员起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高校积极搭建党团共建平台,挖掘党建带团建、党团共建的创新形式,团员和党员通过一对一交流、座谈活动、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认真深入进行思想交流。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志愿服务工作管理规范,队伍素养较高、可塑性强,志愿者具有身份专业化、时间刚性但闲暇较多、动机弹性但理想色彩浓郁等特点。
二、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对志愿者的引导不够,管理不够规范。高校部分志愿者对志愿者精神认识不充分,对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志愿性认识不足,服务流于形式,消极被动,工作热情短暂,责任心不强,对于志愿服务为什么、怎么做方向不明确。志愿服务动机复杂,以提高个人人际关系为主。
(二)党建引领效果不突出,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志愿服务部分组织机构体制不完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没有站在高校党建带团建的高度,没有凸显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党团工作对接困难,影响总体任务的高效完成。其次,党建带团建的宣传不够到位,理念宣传不充分,传播范围和影响面不大,党员往往甘于幕后默默奉献,宣传不够,缺乏正能量传播。
(三)服务社会能力不高,范围受限
当前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与社会接触少,导致党团服务对象和类型单一,志愿活动形式化,机械化,且没有将自身与社会融于一体,把服务他人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志愿者帮扶层面过于狭窄,大都集中于活动,普遍存在着非专业性、低层次性、低效率的问题,有些志愿服务是为了任务而突击培训,造成了学生志愿者素质和服务质量缺少保证。
三、在“党建+”模式下针对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建+”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深化高校党团志愿服务相融合,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党建+”的关键就是融入中心工作抓党建,强化党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一)用“党建+理论宣讲”模式强化思想理论教育
坚持党建带团建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志愿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保持学生思想的纯净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理论宣讲要创新理念和方法,改变授课地点和形式,可以依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组织团员青年到红色革命圣地参观,加强团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爱人民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普通学生党员上党课、上团课,借助党团小组理论宣讲,增强思想引导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此外,还应充分利用高校离退休老教师党员资源,开展“党团共建、青老互动”系列活動,请他们走进教室,为党团员青年分享人生经历,讲述革命历史,鼓励青年争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二)用“党建+互联网”模式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经势不可挡,当今网络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给高校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党建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党团志愿服务。我们要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建立“党建+互联网”,占领宣传主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政育人话语权。建立网上党建专栏,并有效地与志愿活动相结合,及时报道党团员志愿服务工作,保证线上线下活动一致。党员同志要在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敢于“亮身份、发声音、显本色”,用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利用红星云、易班、学习强国、“两微一端”等各种网络平台的力量开展宣传工作,更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常在网络上发声的媒介,如QQ、贴吧、微信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促进“党建+”模式下高校党团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解决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全面、时效性低等问题。
(三)用“党建+志愿服务管理”建立有效管理机制
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大思政”格局整体推进,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由高校党委统筹领导,共青团组织统一管理,下设志愿者协会,分管各二级学院或专业志愿者队伍,协会内设置相关机构部门,精准工作,并制定志愿者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如记录入学生档案、给予实践学分认定、树立志愿者模范典型,鼓励志愿者争当先锋模范等,激励和培育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志愿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各二级学院党支部在党委的领导下联系、管理、监督、参与团支部志愿者服务工作。志愿者在党委及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参加各类“岗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并根据专业特点,专项服务与突发服务相结合,保证工作的长效性。党员带动团员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党员先锋岗和团员示范岗,设置志愿者服务信息箱,成立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打造一支来之能战的队伍,以此培养新时代接班人,使团员青年真正地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还可利用网上平台建立全新管理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将党团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透明化。
(四)用“党建+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全方位人才
高校党团志愿服务离不开社会实践,更要将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获真知。高校党委指导共青团组织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传承雷锋精神,促进党团建设。在基层组织中,一个党支部或党小组指导一个团支部活动和工作,如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为主题,带领团员学生开展牢记初心使命青年思想教育系列活动。在校园内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形式应多样化,以多元化的工作方式和多元化的工作内容开展,在创建文明校园、敬老爱幼等方面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在校园内开展大学生义务劳动清洁校园活动,在“党团共建、青老互动”的活动中为离退休老教师维修家电、陪独居老人聊天谈心;走出校园,开展帮扶孤寡老人、辅导中小学生课业、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志愿者提前融入社会,为人民服务。通过校园内外实践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展示党团员风范,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领导,贯彻“党重视团,团依靠党;党领导团,团紧跟党”的精神。在实践中加深党团员对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纪律等内容的认识,切实开展对自身有提升、对他人有帮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基于“党建+”模式的高校党建带团建推动志愿服务的工作目的在于发挥党组织对团组织的引领作用,达到学生对志愿实践活动的认同感,以此凝聚团员青年,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研究,2011,25(1):72-79.
[2] 陶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18(4):49-52.
[3] 安晓朋.加拿大志愿服务体系对我国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2018(4):90-92.
[4] 万宝方.“党建+”理念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5] 李春亭,杜燕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实效性[J].青年发展论坛,2017(4).
[6] 贺丽.试论高校学生党团协同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7):82-83.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课题。
作者简介:唐彦(1980.02- ),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湖南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