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年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9-12-24邹煜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影响因素

摘 要:文章运用CGSS2013年的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越多接触大众传媒、受教育程度越高、居住在城市的青年会更倾向于进行环保行为;而对地方政府环境行为的认可度能影响青年的公域环境行为。对此,文章提出政府应完善环境保护的激励制度,学校要加强环境教育,我们还可以更好的利用大众传媒这样的现代性产物,使青年群体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去。

关键词:青年环境行为;影响因素;CGSS2013;大众传媒

1978年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给城市和农村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99个城市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占城市总数的29.3%;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城市有239个,占比高达70.7%。环境污染问题固然与我国城镇化加快、工业高速发展等因素相关,但也离不开公众的环境行为。在这方面,我国基本达成了中央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共识:为了保持“青山绿水”,必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环境保护行为。而青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且极富创造力,可以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因此,研究我国青年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环境行为是行为主体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与自然环境产生联系的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个体和群体、正向和负向、私域和公域之分。从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影响居民环境行为的因素。2007年7月,英国撒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的学者在英国的吉尔弗得地区进行了关于青年的环境意识、对环境是否具有友好行为和自我生活的满意度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们正在疏离大自然。另有国外学者为了系统分析公众的环境行为,构建了一系列环境行为模型。例如Hungerford和Tomera提出的环境素养模型,Ajzen在1991年提出的心理学领域经典的计划行为论等。

在国内对于环境行为的经验研究中,有学者重点考察了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等内部因素与环境行为的关系。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有不少研究显示,其环境意识是影响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有学者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围绕行为控制对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展开了探讨,结果显示主体控制能力对城市居民的环境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对大众传媒方面的研究显示,不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对居民的环境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另外,人口学因素对我国公众的环境行为一直以来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如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变量均对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从以往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对环境行为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关于环境行为这一因变量,已有的研究多数较为笼统,缺乏对不同环境行为的区别研究;第二,当前我国的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多停留在对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等与环境相关的内在因素上,没有对个人和社会因素的深层挖掘。对此,文章基于CGSS2013年的数据,引入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青年对政府(中央及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度以及与大众传媒接触程度这几个变量,以期从新的角度探讨青年环境行为。

(二)研究假设

当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从各种媒介获取信息,包括环境信息。这些环境信息通过大众媒体进入人们视野,它影响人们的环境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根据格伯纳的“文化适应理论”,大众传媒所传播的资讯对人们理解现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可见,媒介的使用对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故本研究提出:

假设1:我国青年群体接触大众传媒的程度越高,越可能进行环境保护行为。

环境保护行为不仅代表一种环保美德,更会建构出相互分享、具有认同感的社会空间。学者曹锦清通过对中原地区农村的考察,发现我国的农村居民缺少公民意识,很难认清共同的需求并组织起来,也就很难进行群体性的环境保护行为。那么,居住地是否会影响人们的环境保护行为,是否城市居民更具有公民意识?故本研究提出:

假设2:相比居住在农村的青年而言,居住在城市的青年更倾向于进行环境保护行为。

教育具有对人的社会化功能,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则可以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能够投身于环保行动。也有实证研究发现,在加拿大,教育程度对环境保护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在美国,甚至在全球,教育都是预测环境保护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故本研究提出:

假设3:青年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选择环境保护行为。

政府环境行为对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政府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提供环境知识等促进居民的环境行为;二是政府通过政令法规等强制性措施对居民环境行为产生直接作用。政府环境行为的成效会影响到青年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故本研究提出:

假设4:青年对政府环境保护行为认可度越高,越可能进行环境保护行为。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文章使用的数据来自2013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3调查采用多阶段和分层抽样设计,调查了中国18岁以上的城乡居民,覆盖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访问形式以面对面访谈为主,共收集有效样本11438个。文章的研究对象是青年,中国统计局对青年年龄的设定为15-34岁,所以最终在筛选后得到的有效样本为2559个。

文中的因变量是我国青年的环境行为。在使用的问卷中,环境行为由十个问题组成,从居民环境行为的十个表现来衡量,答案选项为“从不、偶尔、经常”。笔者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10类环境行为进行分析( KMO 为0.807) ,经过变量最大化旋转,共得到2個环境行为因子,分别命名为“ 私域环境行为”和“公域环境行为”,其中选项“主动关注电视、广播和报刊中的环保信息”在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接近且较低,没有解释力,故删除。最后对青年环境行为各测量维度选项进行赋值( 从不 = 1,偶尔 = 2,经常 = 3) 后加总得到两类环境行为得分。具体情况见表1。

文章所选自变量是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别、大众媒体接触程度和对政府环境保护行为的认可度。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是通过受教育年数换算后得出的,即未受过正式教育=0,小学、私塾=6,初中=9,高中(职高、中专)=12 ,大专=15,本科=16,研究生及以上=19。居住地类别赋值为:城市=1,农村=0。在使用大众媒体程度上,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定制信息六个方面对问卷进行了测量,选项分别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和非常频繁”。文中对选项依次赋值1-5 后相加即得到大众媒体接触程度得分。对政府环境保护行为的认可度分为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题项,其中答案选项为1=片面注意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2=重视不够且环保投入不足、3=尽了努力但效果不佳、4=尽了很大努力并有一定成效、5=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分越高认可度越高。具体情况见表2。

三、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 居民环境保护行为的现状

为了了解青年环保行为的现状,首先对其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我们能看到,在日常生活中,有超过半数的人会“对塑料包装袋进行重复利用”和“采购日常用品时自己带购物篮或购物袋”等私域环境行为,这样环保行为已较为广泛地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接受,这可能与国务院在2008年施行的“限塑令”有关,说明了人们的环境行为不只源于主观上的环保意识,还需依靠政府的配套制度才能完成。而涉及到“捐款”、“资费养护树林或绿地”等公域环境行为时,我们发现约有80%的人“从不”实行,这说明环境行为既可能受到“利己主义”等思维的影响,也可能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

可以看出,在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下,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展开过较为方便的私域环境行动,但也有程度不一;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参加环保团体,对环境问题关心至提起上诉和投诉等公域环境行为则非常少。具体情况见表3。

(二)影响环境行为的因素

本研究使用SPSS作为分析软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由于文中的因变量我国青年环境行为,以及自变量大众传媒接触程度、受教育年限、对政府环境行为的认可度都可视作有序的连续性变量,并将性别和居住地类型进行了虚拟变量处理,因此,文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OLS)模型。具体情况见表4。

由表可知,模型1为私域环境行为下的个体特征基准模型,模型2则加入了对政府环境行为的认可度,模型3则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大众传媒接触程度这一因素;同样,模型4为公域环境行为下的个体特征基准模型,模型5加入了对政府环境行为的认可度,模型6在模型5的基础上加入了大众传媒接触程度这一因素。

(1)个体特征对环境行为的影响

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均显示出性别对私域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女性更倾向于进行私域环境保护行为,而模型4、模型5和模型6却显示性别对公域环境没有显著影响。居住地类别对青年的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生活在城市的青年更倾向于进行环境保护行为,验证了假设2 。另外,所有模型均显示受教育程度对青年的环境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就是说,教育水平越高,青年群体就越倾向于开展环保行为,这验证了假设3。

(2)政府环境行为认可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

从所有模型中可看出,青年对中央政府环境行为的认可度对其自身的环境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从模型5和模型6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环境行为与青年的公域环境行为高度相关,这也可以说明地方政府的积极行为与群众息息相关。如果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必然会提高青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带动其进行更多的目前较为缺乏的公域环境保护行为。

(3)大众媒体对环境行为的影响

模型3和模型6显示,大众传媒接触程度对私域环境行为和公域环境行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接触大众传媒越多的青年,越倾向于进行环境保护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通过以往的报纸、收音机获取咨询,更多的人通过移动通信、自媒体等媒介获得有关环境的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在传播环境知识、报道环境污染、倡导环境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对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2013CGSS的数据,发现青年的公域环境行为践行度明显不如私域环境行为。另外,受教育程度、大众传媒的接触程度对青年环境行为均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地方政府的环境行为对青年的公域环境行为产生了影响;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更加倾向于进行环境保护行为。对此有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环境激励机制。我国的许多环境决策主要是由政府精英完成,公众不仅参与度较低,而且环境治理能力有限。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鼓励民众尤其是青年先锋投身环保事业,保证他们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政府环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性。政府还可以设计环境污染付费制度,从而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不仅要提高污染物排放企业的污染税收标准,对污染特别严重的电池、塑料制品等日常消费产品也要实行严格的支付制度。逐步推行垃圾有偿回收制度,以引导居民改变消费习惯。

第二,加强环境教育。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应着重提升环境教育的重要度,开设自然环境课程和环境道德课程;高校则可以积极鼓励青年学生申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针对青年采取教育和宣传措施将有利于激发正向的公域环境行为。另外,还可以积极培育环境保护组织,吸引青年群体的加入。使青年环保社团组织成为全体民众环境行为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第三,积极运用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目前,打破地域性界限的力量就大众传媒。它通过把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模糊不清的事务进行条理化,建构了个体的问题意识。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作為专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提供有关环境保护的实用知识。人们越多地接受这样的知识,就越知道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己的环保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众媒介这样的平台,发布和扩散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环境信息,和不断更新的环境知识与政策,让青年发挥引领作用,使更广大的民众真正参与到环境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根据《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整理得到.

[2] 袁亚运.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3数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04).

[3] 陆士桢,宗君.论青年群体的先锋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4).

[4] 刘立波.环境身份理论视域下的青年群体环境行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6).

[5] 闫缨,谢恩·法吉.昆明青年环境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J].昆明学院学报,2008.

[6] Archibad P.Sia, Harold R.Hungerford,Audrey N.Tomera. 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n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5.

[7] 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Research in Nursing&Health,1991.

[8] 欧阳斌,袁正,陈静思.我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环保行为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11).

[9] 李莉,范叶超.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09).

[10] 邹晓涓.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保行为激励机制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03).

[11] 彭远春,毛佳宾.行为控制、环境责任感与城市居民环境行为——基于 2010CGSS 数据的调查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12] 金恒江,余来辉,张国良.媒介使用对个体环保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7(02).

[13] 卢少云.公民自愿主义、大众传媒与公共环保行为——基于中国 CGSS2013 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7(05).

[14] 李金兵,唐方方,白晨.城市居民环境行为模型构建——基于北京城市居民的调研数据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2).

[15] 闫三曼.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13数据[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9).

[16] 程萧潇,孟伦.媒介使用对受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基于CGSS2010的数据应用[J].全球传媒学刊,2016(12).

[17]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18] 王玉君,韩冬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公众环保行为——基于中国CGSS2013数据的多层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02).

[19] 闫三曼.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13数据[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9).

[20] 范俊玉.加强我国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1] 邹晓涓.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保行为激励机制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03).

[22] 刘立波.环境身份理论视域下的青年群体环境行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6).

[23] 石国亮,邓希泉.当代中国青年参与机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6).

[24] 赵万里,朱婷钰.绿色生活方式中的現代性隐喻——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7(01).

作者简介:邹煜(1993- ),女,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乡社区。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影响因素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