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书声品诗韵浓浓乡愁动心弦
2019-12-24张元媛
张元媛
摘 要: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目前,许多老师都存在着现代诗歌教学进展不顺利的现象,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以《乡愁》教学为例,来浅析初中阶段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乡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059-2
现代诗歌语言纵横驰骋,形式表达自由,情感蕴含丰富,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瑰宝。通过现代诗歌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阅读审美水平。但是在我们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占比却很少,古诗词的比重很大,现代诗歌的教育越来越淡,造成了学生对于现代诗歌没有足够兴趣和理解困难的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现代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教学为例,浅析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笔者按照“读——品——悟”的教学思路,采用“优美朗读——细腻品读——深入解读”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领悟诗歌的立意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一、以“读”感受音乐美
“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方法”,诗歌教学尤是如此。朱自清也曾说:“诗文是为读而存在的。”眾所周知,现代诗具有建筑美,它的分行表达与韵律节奏充分展示了其美感,同时,这也是解读诗歌情感的密码。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诗歌韵味的感受。《乡愁》一诗分为四节,每节的字数和句式基本一致,看似平淡无奇,却构成了回环反复、余音绕梁之感。因此,结合诗歌的特点,笔者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首先是上课之初的“素读”,即在没有任何提示与铺垫的情况下,让学生大胆自由地朗读诗歌,并谈谈初读的感受,把握诵读时的语速和语调。学生在初读《乡愁》一诗后,能很快感受到这首诗语速是舒缓的、语调是深沉的,为之后的品读与解读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是“赏读”,即在品味解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逐步理解每一节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结合不同的感情来朗读。如《乡愁》第一节要读出对母亲浓浓的思念;第二节要读出有些急切想回新娘身边的心情,又带点无法回去的忧伤;第三节的生死别情要读出悲伤哀痛;第四节要读出无奈、惆怅,读出对大陆的深情呼唤。在朗读处理不到位时,教师范读,学生评点、跟读,着力把握朗读的感情。
再次是“赛读”,即在深刻理解了诗歌的意蕴美、立意美之后,播放作者余光中先生的朗读视频,挑战诗人,用声音、表情、肢体语言,全方位表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因此,在《乡愁》这首诗的课堂上,朗读贯穿于每个环节之中,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充分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二、以“品”体会语言美
读从口出,品在心会。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仅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指导,没有触及读的本质。学生只有通过品析意象、品味语言,才能更好地体会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1.品析意象。诗歌的核心元素是意象,意象在诗歌中既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又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和寄托,它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之一。如《乡愁》一诗,作者在每一节中选取了四种不一样的意象来表现乡愁,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抓住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表现的乡愁是否一样呢?学生很快能体会到一二两节诗中,“邮票”与“船票”分别寄寓了母子之情和夫妻爱情。在第三节中,一些学生认为也表现的是母子情,这时,可围绕“坟墓”这个意象,探究与第一小节感情上的区别,从而使学生领会到这是一种生死别情,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第四节的“海峡”这一意象很多学生不理解,此时补充大陆与台湾的历史知识和写作背景,则让学生顿时明白:由于政治原因,故土可望而不可即,最后一节诗,诗人借助“海峡”这一意象跳出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而家国之思才是他真正的乡愁。至此,学生找出并了解意象,有助于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每一节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感受到诗人的深情。
2.品味语言。赏析现代诗歌的要旨,除了诗歌意象,还要把语言作为解读诗歌的主要切入口。对《乡愁》这样看起来语言浅易,而内涵却极为丰富的诗来说更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乡愁》时,在“细腻品读”这个核心环节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用了哪些独特的词句来抒写乡愁?
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的独特作用时,笔者使用了“删字品读法”,通过删字比较,将诗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缩减成“小”“窄”“矮”“浅”这些单音节词,让学生放慢语速进行比较朗读,从而体会叠词的使用。学生很自然地能感到叠词比较缠绵,能够起到使声音拖长的音韵效果,而且更强调出乡愁的浓重,增添了乡愁的绵延感。这样就为接下来的深入赏析打开了突破口。
又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品读诗中的数词量词,和叠词放在一起的特殊作用;或是引领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诗歌重章叠句的手法;或是品味感受表示时间的词语等等。总之,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独特的词句”去朗读、去发现、去涵泳、去品味,由“读诗”进而“读心”,最终达到“读情”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三、以“悟”领略立意美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诗歌学习如果只停留在语言层面感受诗歌的结构美、语言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细腻品读”深化为“深入解读”,即借助背景品悟意境,知人论“诗”领悟立意。
课堂上,学生们看出了每节开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是用时间顺序来写;也能理解4种时间代表4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乡愁随时间一步步加深;但是没有学生关注到“而现在”的“而”字,这是对前文的一个转折,更是情感的一个升华,前文的层层“家愁”只为最后的“国恨”而铺垫。而在理解“乡愁”时,很多学生也只理解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这一层面,所以要真正理解乡愁的滋味,还需要真正了解作者,知人论诗。笔者在众多资料中选取了诗人的经历和自己写的两段话,是余光中先生在《人民日报》上自己谈乡愁的话语,从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大陆的思念,不仅仅只是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整个中国。而这个中国,是立体的,是具有内涵的,用诗人自己的话说,这个中国,包括了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这一层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诗人的这几段话成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主题立意的关键,通过补充,让学生真正走近诗人,有效地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感受到诗歌的立意之美。
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以《乡愁》教学为例提出的教学方法,还必须要结合每首现代诗歌的不同情况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改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剖析现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领学生走进现代诗歌的绝美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架设读写诗歌的桥梁——对现代诗歌教学的几点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7(06).
[2]陶秋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探究[D].苏州大学,2015.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