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及路径探析
2019-12-24侯欢欢熊瑶
侯欢欢 熊瑶
摘 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厚植党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措施,切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服务人民群众相结合,坚持党委领导、突出问题导向、借鉴“枫桥经验”,抓住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关键少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合能力,探索“党建+治理”新模式,形成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互动,打通管党治党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基层社会治理;路径选择
基层稳则天下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既是厚植党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措施。如何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还基层社会以“清风拂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全面从严治党是政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我党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和主要抓手,是有效应对基层社会问题的主动选择,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一)有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稳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城乡基层,不仅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担负着重要的治理任务,一方面要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向上传达百姓心声和需求。建设强有力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奋斗在基层第一线,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范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发挥党建中坚力量,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公仆”观念,提高责任意识、坚守使命担当,着力做好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基层社会,进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稳步前进。
(二)有助于讲正气、树新风,还基层群众以风清气正
“官风正则民风淳”,党风政风是与社风民风相互影响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就是要坚决维护群众利益,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整治清除侵害民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杜绝吃拿卡要现象,让广大群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所带来的成果和改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针对基层腐败问题的一剂良药,使得反腐力度加大、覆盖范围更广,将彻底改变以往对基层“鼠盗蝇贪”“小官巨腐”鞭长莫及的现象,能够实现精准发力、对症下药,严肃处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效清除阻碍基层发展的障碍。
(三)有助于构建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基层领导机制,以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把好党员干部入口关,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合理均衡化发展。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以乡贤、乡绅或宗族势力为中心,他们在基层治理和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曾为传统社会治理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熟人社会”格局逐渐被打破,传统的“乡贤治理”已无法满足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需要,新型基层治理模式应积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吸收社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体系提供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素质、高水平领导集体,扩大影响辐射范围,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高效化。
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重重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特点和新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突出矛盾和利益纠纷,致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一)基层矛盾突出,社会治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社会利益分化衍生出各类矛盾,致使社会冲突频发,同时由于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引起的土地纠纷、拆迁问题引起的维权抗争活动,农药污染问题、工业污染问题、地下水污染问题、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象增多。同时,基层治理理念的落后,使得部分基层政府仍沿用传统的治理思维和机制,只注重经济发展以及表面的稳定,忽视根源性问题,致使问题频发;基层治理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治理过程中出现制度缺失和空白,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不畅通也制约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基层治理方式单一、缺乏创新、一成不变,使得基层社会治理缺乏朝气,导致基层治理实践无法与顶层设计形成良性互动。
(二)基层精英流失,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动力不足
基层群众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基层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依靠,基层社会精英则是贯彻执行党在基层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然而,在城市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中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学历水平低,致使基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力缺失,基层治理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毕业的大学生、有经商头脑的商人以及青壮年劳动力等为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争相涌入大城市,使得基层精英群体呈现出“缺失断层”现象,这成为了基层治理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及储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障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但是由于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淡薄、动力不足,此外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不畅等也使得基层治理混乱、效率不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亟需提高。
(三)基层党组织涣散,党的执政基础有待夯实
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纽带,是党的根基所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展开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参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一些党员干部治理理念落后,年龄偏大,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部分地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不作为,存在“小官巨腐”、“雁过拔毛式腐败”等现象,破壞了党群关系,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望。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滞后,使得其功能逐渐被“弱化”、“淡化”,出现了“边缘化”现象,严重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扭转被“边缘化”的现象,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为我国社会治理指明了更高的要求和方向。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不断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和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奋斗目标的本质要求。
(一)坚持党委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也需抓住关键少数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必须紧紧抓住创新基层党组织这个关键,抓住基层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转变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思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发挥党建服务和引领功能,聚焦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提高服务意识,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基层党组织要通过组织开展党员学习活动,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水平,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学习。基层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要勇担千斤重任,不忘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通过深入基层,融入基层,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急,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模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要勇于承担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责任,敢于较真碰硬,坚决实行领导责任制,明确谁负责、谁监管问题,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治理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基层社会中的“鼠盗蝇贪”主要就是少数中的少数腐化堕落了,因此要在基层党委的领导下对关键少数进行重点监督,充分利用巡视这一“利劍”,发挥其“尖兵”作用,对可能出现的腐败部门和关键人员进行重点“盯防”,改变基层党组织慵懒涣散状况,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为民服务、帮民解忧上,致力于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社区等,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二)突出问题导向,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合能力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列出问题清单,下大力气解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党组织涣散、群众参与度不高、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污染问题严重、幸福指数不高等突出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基层治理就是在不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推进的,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关系、利益格局、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更是需要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合能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
基层党组织提高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民间治理力量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切实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治理理念,加快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水平。例如北京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充分将“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快递小哥”等基层群众调动起来,成为北京治安防控的新力量。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改变传统治理模式中粗放式、无序化状态,缩短服务距离、注重人文关怀、化解社会矛盾、弥补治理空白,对治理政策、目标、手段、对象、结果等进行细化,以期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三)借鉴“枫桥经验”,探索“党建+治理”新模式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新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创新引领、群众积极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开拓党建活动新载体,运用新媒体打造信息化组织、管理、教育新平台,创新开展党务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式方法,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核就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依靠自身力量将基层矛盾就地解决。探索“党建+治理”新模式,就是要将党的领导重心下沉到基层、到城乡,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真正实现上下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北京的“朝阳群众”、乌镇的“乌镇管家”、宁波的“党建+”等等都是植根于群众创新社会治理的优秀案例,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可靠借鉴。
全面从严治党,要不断向基层延伸、进行深入动员,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力打造“党建+治理”新模式,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基层社会治理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创新社会治理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理念和思路的重要选择,是有效应对我国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5-6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5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4]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N].人民日报,2016-01-13.
作者简介:侯欢欢(1988- ),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史;熊瑶(1989- ),女,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