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数学课堂活动参与行为的特点分析

2019-12-23马文静

甘肃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特点分析课堂活动数学教学

马文静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活动;参与行为;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140—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尊重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观念得到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就是学生的主体性的直接体现。提高数学课堂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必须先了解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通过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发现目前初中生数学课堂活动的参与行为存在以下特点:

一、参与的不均衡性

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同学往往就是相对固定的一个群体,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被动参与或表面参与。根据调查显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参与的时间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程度高的学生和参与程度低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习的专注力等方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学困生的数量将会持续增加,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参与的形式性

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合作学习的情景,当学生听到老师说:“现在,大家开始小组合作。”学生便条件反射似地迅速回头,前后桌的同学就开始讨论。课堂表面上看上去很活跃,学生都积极发言,但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活动的目标、各自的分工、合作的方法等核心问题都未明白,就加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学习”。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拥有的学习机会是不均等的,往往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拥有主导权,能把握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能力弱的同学更多的是表面参与和被动的服从或是随波逐流。这种只是根据座位“地理位置”而随机产生的学习小组不满足合作小组的“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等基本要求,不能满足组中每个个体的发展需求。

三、参与的间断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这需要学生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内专注、持续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实际的课堂是教学活动初期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同学之间都能主动交流,但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能,不少学生已经中途退出,或是徒有其表的“参与”,能坚持实现探究目标的学生已经寥寥无几。尤其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不少老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学生的方法或是怀疑学生的能力,所以时时提醒,处处强调,殊不知,这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和“涉足”,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缺少连贯性和完整性,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参与的无序性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只是机械式的被动参与。我们看到学生尤其在小组合作时常常是手忙脚乱、左右观望,或是人声嘈杂、人云亦云。小组内的学生要么滔滔不绝地讲,要么若无其事地听,尤其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學生的参与行为随意无序,操作过程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以及完整性。看似每个同学都在参与,整个课堂热闹活跃,实则引导乏力、组织无序。学生缺乏明确的活动目标和操作规范,同时也缺少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盲目跟从、模仿,或是随声附和,学生貌似在活动之中,实则游离活动之外。

五、参与的单调性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功能,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但是,“堂堂一个样,节节一个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参与机会很多时候都是“回答”。相对“满堂灌”的课堂,这种“满堂问”的课堂同样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了保证课堂“不冷场”,体现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往往用频繁的问答保证课堂的“活跃”,很多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占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训练。这种单调的参与方式不仅达不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兴趣,还会让本来积极参与的同学逐渐心生倦意,兴味索然。

综合以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行为特点,教师只有认识到目前课堂活动参与行为问题,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编辑:张 昀

猜你喜欢

特点分析课堂活动数学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高中英语高考听力特点及对策分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