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二次开发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2019-12-23宋鹤丽
宋鹤丽
摘要:以北京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八章第1节“碳的单质”为例,介绍了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基于教材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注重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演示,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碳的单质;化学实验;核心素养;学习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2-005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2.01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颠覆了传统教育观念下教材的绝对化和权威化的地位。教材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载体,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不再是单一的教材使用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具有开发教材的权利和责任。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化学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自觉主动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使教材更好地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
一、问题提出
2015年年底,我国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核心素养成为指导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思想和理念。同时,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相关研究表明,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实验探究、问题解决是其中重要方面。
“碳的单质”教学内容是学生首次从单一的物质学习,过渡到以“碳”为核心的一类物质的学习。碳循环、碳单质等内容的选取,既是对前面几章接触到的含碳物质的汇总,又为接下来用分类方法学习金属、酸、碱、盐进行铺垫。本节课从我国清华大学科学家发现超长碳纳米管引入课题,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交流知道石墨烯、石墨、金刚石、C60等碳的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比较碳单质的原子结构和性质,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学生还通过实验探究石墨的导电性,通过化学实验“自制炭黑”了解徽墨制作的原理,认识碳单质的稳定性。课堂中教师还演示了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提出碳的还原性,并分析该变化中碳元素的转化方式,尝试从元素化合价和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和推理,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做铺垫。整节课的设计关注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生前测分析
教材中用自然界中碳的循环引入碳元素的化合物,本节课依据碳循环的部分内容,结合学生认知,设计了以下的学生访谈问题:(1)知道什么是单质吗?请举例说明。本题96.55%的同学知道单质的定义,并能举例说明。其中有两位同学把一种元素组成写成了一种物质组成,但是例子是对的。(2)你知道什么是化合物吗?请举例说明。本题82.75%的同学回答了化合物是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45%的同学没作答,10.35%的同学回答错误。(3)请你说出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质,并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本题大多数同学能写出二氧化碳、碳,还有的同学写酒精、石油、天然气、钻石,还有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氢氧化钙中含有碳元素。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同学较少,有20.69%的同学对物质进行分类,二氧化碳是氧化物或化合物,酒精是有机物或纯净物。还有一位同学是从物质的状态进行分类的。(4)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请举例说明。17.24%的同学回答可以,并正确举例,列举的例子有:氧气和臭氧、水和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和锰酸钾。没有同学列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17.24%的同学回答不可以。还有65.52%的同学回答可以,但是没有举例。(5)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见北京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42页图8-1),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①,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②,煤炭、泥炭的主要成分是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吸收的基本知识,以及是否知道煤炭、泥炭的主要成分。空①②有20.69%的同学回答错误,79.31%的同学回答正确。空①学生填写的主要有:燃烧,呼吸,尾气,分解。空②回答的基本是光合作用。空③最让人意外,有51.72%的同学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有48.28%的同学回答正确(碳、碳元素的单质)。
通过学生的前测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单质的定义,也认识了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质,但是对于按照物质的类别来学习一类物质还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设置在如何建立分析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帮助学生从单一的物质学习,过渡到以“碳”为核心的一类物质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以碳单质为例,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以金刚石、石墨、碳60为例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三、创新设计
1.课题引入
播放新闻“北京研制出世界最长碳纳米管”(图1),并介绍碳纳米管的由来(图2)。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科学家制造出世界最长碳纳米管,感受民族自豪感。认识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的微觀结构,体会物质的多样性,感受化学的美丽。
2.认识碳单质发现的历史
教师展示碳单质发现历史的图片(图3),并讲述:这些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多样性。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碳单质吗?学生回答:见过钻石、铅笔芯,进入下一环节:认识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3.认识金刚石、石墨、碳60等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它们的晶体结构。让学生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学生还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验证了石墨的导电性(图4)。
教师讲述活性炭、木炭、炭黑、焦炭含有石墨和杂质,主要成分也是碳,并展示图片,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质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学生熟悉活性炭、木炭的用途(燃料、水的净化等),但是对于炭黑和焦炭的用途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设置了一个环节:观看徽墨制作的视频(视频来源《书香中国话传承》),并让学生“自制炭黑,在宣纸上写字”(图5),充分感受炭黑的用途,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总结,常温下,碳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碳的稳定性和颜色,炭黑可用于制墨绘画。
为了讲述焦炭的用途,教师演示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在实验前,让学生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可能的产物是什么?提出猜想:分析c+CuO=?①CO,Cu②CO2,Cu③CO,CO2,cu,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本实验不容易成功,本人采取了一种方法使实验的成功率提升:将木炭研成粉末,与氧化铜粉末按照质量比1:10的比例混合,并用棉花蘸满粉末(棉花整个变黑了),加热前在棉花上滴几滴酒精,反应现象会很明显(图6)。
本节课中,我们还分析了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变化,以及物质种类的变化,如:
碳元素从碳的单质转化为碳的化合物,化合价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让学生从更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如物质类别的角度,化合价角度,元素守恒的角度等,建立分析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本章后续学习中要继续强化。
四、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素养的培养
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整节课是紧密联系碳单质的发现历史和应用来展开的,与生活科技紧密联系。通过新闻《北京研制出最长碳纳米管》的引入,吸引学生眼球,知道碳单质在生产生活、航空航天有着重要用途,甚至可以制造登上月球的天梯,还能制出扯不断的绳子,打不透的防弹衣,感受化学材料的巨大魅力,从而进入碳单质的学习。教师从碳纳米管出发,还介绍了碳单质的发现历史,学生知道了碳60的发现开启了碳纳米材料的研究,感受科学的发展历史,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石墨导电性、自制炭黑等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观察与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能力。通过碳的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到利用热量做饭取暖以及取暖可能会煤气中毒等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由化学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化学的意识提升。通过观看徽墨制作的视频,了解徽墨是由桐油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制成,关注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关注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深入认识,从元素守恒的思想分析反应,从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反应,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多角度地认识化学变化。
2.关注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充分关注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性质决定用途的理念,设计了石墨的导电性实验。为了感受碳单质的稳定性,设计了自制炭黑,并用炭黑在宣纸上写字的实验活动。演示实验碳还原氧化铜,感受碳的还原性,并应用于炼铁。利用化学实验,将化学知识中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3.充分体现物质的多样性
整节课中,涉及到很多含碳物质,比如金刚石、石墨、碳60、碳纳米管、石墨烯、木炭、煤炭、炭黑、活性炭,还有在前测中涉及到的泥炭等,充分体现了物质的多样性。本节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关于石墨烯的发现和用途在本节课中没有提到,为了弥补这個不足,教师布置了化学作业:制作化学手抄报《石墨烯的发现和应用》(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