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新农村公共建筑初探

2019-12-23潘振华

设计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潘振华

摘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为契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小型公共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杭州富阳村优秀案例的分析探索在满足空间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承载乡土文化而有别于城镇化建设,避免将适用于城镇化的公共建筑设计思路生搬硬套到乡村建设中;以大沟镇东福村文化室建筑设计为例,深入发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从传统建筑图案符号及建筑材料上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将岭南传统庭院的审美趣味融入新时代新农村环境设计当中焕发新魅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小型公共建筑 岭南庭院 乡土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1-0150-02

引言

近几年,乡村建设是行业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公共配套设施,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以及留住乡愁等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全国各地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单位、高等院校、独立艺术家、设计师等也踊跃参与到乡村建设工作中来,建设美好家乡是新时代里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一,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一、留住文脉,再现乡土

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带领他的团队在杭州富阳文村进行乡村改造,王澍的“隐形城市化”概念是文村改造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强调提升村民居住“内涵”的一种设计思路。建设材料本地化、营造技艺本土化,普遍应用了夯土墙、石墙、灰水、抹泥等传统建设手段。富阳文村改造目的是激起村民对家乡的热爱,既能享受与城里同样的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又能留住“乡愁”。在继承乡村文脉的同时塑造地域特点保留乡土气息,试图以点带面的推动新村建设,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如图1。

同年,gad建筑设计(杭州)的孟凡浩设计团队在杭州富阳东梓关村设计的安置农居。注意保留乡村文脉,尊重村民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在提升生活硬件的同时不破坏村民的生活方式。在多种问题中寻求平衡,团隊始终坚持“辩证搭脉、对症下药”的态度来面对复杂的乡建。把准“乡愁”脉络使东梓关安置农居的设计既能村民满意又有利于政府推广如图2。

以上两个优秀案例旨发生在杭州富阳,由两位知名建筑师几乎在同一时期完成的乡村建设工作,虽然结果呈现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在具体设计上却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留住乡土文脉,选用经济材料,尊重村民生活习惯,提升人居环境,面对城镇化的冲击都守住了乡土气息的底线。因此,将以上案例总结为“留住文脉,乡土再现”。“留住文脉”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根本原则,无论空间布局和设计形式如何,继承村落文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在此前提下进行适合新时代生活的空间环境设计,为实现“乡土再现”的新农村规划提供可借鉴学习价值。

二、发掘本土,环境再造

自然村东福村位于大沟镇的东部,距离阳东城区约25公里,村入口道路接省道365线,向西可通大沟镇,向东可达东平镇,交通条件便利。据调查东福村户籍人口共18户130人,该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外出务工。

东福村坐落在一片背山临海冲积平原上,背靠老虎山,前临南海,左侧有寿长河从北向南而过,村民们自豪的称此地为“风水宝地”。整体的村庄地理环境符合我国传统择居理念。如图3。而以现代防灾减灾角度来看确实有利于雨季排水,以免洪涝灾害的侵袭,更有利于村庄农业灌溉。有研究证明此类村庄格局属于广府文化主导型,主要特征是巷深坪阔、曲直井然、宗祠引领、居民遵从、阡陌纵橫、鱼塘广布。东福村里巷宽2m.梳式巷道整齐划一,以大致相同规格的房屋组成,民居建筑大多始建于清朝,砖瓦结构部分夯土墙至今仍很坚固,建筑方位顺应村庄空间地理走向,坐北朝南,三间两廊布局。中间开间为厅两侧为房间,厅前有一约10m2天井式小院,小院西边为门廊东边为厨房,家家户户皆如此,村庄肌理结构清晰,村庄布局保留完成,无较大破坏痕迹,居住环境提升空间很大,如图4。

在村庄建设之初我们做了很详细的村庄规划工作,在收集有关村庄资料的同时也听取了村民的诉求和建议,并把这些诉求和建议科学地纳入到本次村庄规划设计当中,并且获得了大部分村民的赞同和支持。东福村村庄规划设计的主要设计理念是提升村庄的休憩空间环境的品质,将岭南园林的审美趣味融入到村中场地,如图5。目的是营造一个新的公共活动空间,花架、门框、小游园、文化宣传栏及文化室等,这些景观小品和建筑共同营造出一个新的公开空间,与村庄原先的居住空间布局进行有机融合。在具体的建设材料上我们选用了经济且易于采购的砖、卵石等,在风格上与居民建筑相吻合,使居住空间和娱乐活动空间达到平衡,旨在提升和完善村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村民人居环境品质,如图6。

三、传统精神,现代内涵

在村庄建设改建、扩建、新建的过程中的传统文化烙印处处可见,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是继承;让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建筑中发挥新魅力,是发扬。处理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工作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文化精神转化为我们活动空间功能的新内涵。

苏州昆山市巴城镇绰墩山村西浜村昆曲学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及团队在2016年完成的一个村庄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团队发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曲艺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把昆曲文化融入到村庄改造过程中,用现代建筑创造性地融合传统昆曲艺术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设计团队遵循村庄空间布局肌理,将几间破旧的农房改造成可以表演昆曲的小型公共活动场所建立昆曲学社。昆曲学社是一座小型的培训教育机构,内部功能包括表演戏台、乐理教室、教学区、舞蹈教室、宿舍等,为传播传统昆曲艺术提供了传播和展示的平台,实现了传统文化在新的建筑空间中有机结合,如图7。昆曲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焕发出新的光芒,激发村民重新认识渐渐被遗忘的传统文化,鼓励更多的村民关注到自己的优秀传统,重拾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新的生活方式中,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带头示范的积极作用,如图8。

东福村文化室是整个村庄建设的焦点也是完善村庄公共配套设施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设计之初,我们认真研究丁东福村的村庄肌理,分析了东福村的居民建筑,将民居建筑构造方式进行元素分析,把墙、窗、门、屋檐等构造元素从原建筑构造中提取并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文化室功能需求。将三间两廊的民居进行空间再划分,保留中间开间为厅,延续传统民居机构方式,体现传承这一想法,保留原建筑核心构思,也是尊重传统的生活习惯,如图9。西房间为办公室兼档案室,东房间与东廊贯通组成村民会议室,会议室兼阅读室满足村民开会聚集、阅读学习的需求,西廊为公共厕所,两个厕位供文化室使用。前廊设计理念是将传统岭南庭院的特点融入建筑中,左侧为亭,右侧为廊,花窗将外部景观融入建筑,提升公共建筑的审美趣味,丰富建筑内涵。宅与园是传统民居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建筑过度强化功能陸,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关注不够,东福村文化室将再现宅与园的关系,在保留现代建筑功能要求的同时丰富精神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中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再融合,如图10。

四、簡朴材料,乡土气息

我国传统乡村布局星罗密布,地域差别大,地方材料千差万别,适应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结合民间营造技艺是我国传统村落建设的基本思路,不同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人文风俗、营造技艺水平下我们的村庄构造理念基本遵循着就地取材这一原则来适应生活环境。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生产技术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施工方式与传统相比差别巨大,现代建筑学与传统的民居营造技艺的矛盾,现代建设方式和建筑构造方式与传统建筑构造方式有而不同,如何在新时代中结合地域传统特征创造性的营造质朴的人居环境环境,是工程师、建筑师、设计师们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筑表皮的多种属性功能让建筑设计充满魅力,建筑表皮既是文化符号,又是建筑语言,更是时代印记。尊重文化脉络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表述,更是实际的行动,用竹墙、夯土墙、抹灰墙、清水混凝土墙、毛石砖块等质朴的材料来再现传统技艺,让传统乡土营造技艺在新时代依旧发光发亮,为美好人居环境提供更多可能。

东福村文化室建筑设计在选材方面秉持朴素无华,延续肌理,贴近村貌的原则,选择与传统接近的现代建设材料,在框架结构基础上搭配简单施工工艺,易于推广和传播。灰砖青瓦、白墙花窗,建筑风格朴素典雅,三间两廊尽显岭南风韵。2018年底东福村文化室竣工,建成后文化室与原村庄风貌协调,延续村庄空间肌理,留住乡土风情,并且获得村民好评。文化室的建成后丰富的村民的农闲生活,让村民更加热爱这片生活的土地,如图11-13。

结语

东福村文化室景观建筑设计是一次地域性设计的尝试,也是一种岭南广府文化延续,更是一种尊重传统生活方式的态度。摒弃现代建筑设计的模式化思维,以谦虚的态度面对百年村落,尊重文化习俗,谨慎地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模式融合,有机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完善村庄公共设施配套,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希望通过这一小型公共建筑在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时激起村民对乡村的热爱,留住乡愁引起共鸣,让乡土永固,文化发芽;让文化成为新时代文明精神的永久动力。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消防监督管理的对策研究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浅议经济法制思想与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海南省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