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恭绰和并蒂莲

2019-12-23杨瑞庆

寻根 2019年6期
关键词:昆山

杨瑞庆

并蒂莲,顾名思义,一茎生两花,每花各有蒂,属荷中珍品。由于色彩优雅,花蒂成双,而寄寓美好,引人入胜。自古以来,人们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善良的化身,常被喻为美满爱情的象征,因此受到了上自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的青睐。

今日昆山亭林园就植有人见人爱的并蒂莲,那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昆山正仪东亭荷池迁栽而来。原是元末江南巨富顾阿瑛建造“玉山佳处”时,从印度天竺引进的名贵荷花,由于当时采用池底安放有孔石板的特殊栽种方法,能使荷梗穿孔而入泥土,因此产生了顽强的生命力,600多年生生不息花开不败。并蒂莲能有传承至今的好运,还与民国要人叶恭绰这位执着的护花使者有关。

叶恭绰,祖籍浙江余姚,出生于广东番禺的书香门第,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后留学日本,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他集书画家、收藏家、文史家于一身,曾为地方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三十年代与并蒂莲的一次偶然相遇,而发生了一系列慕名、观赏、歌咏、宣传、呵护并蒂莲的事件,终使并蒂莲能在今天焕发光彩,而扬名天下。

慕名并蒂莲

民国23年(1934年)夏,酷爱书画的叶恭绰在上海寓所偶得一方古砚,古砚貌不惊人,他无意中发现砚底有一朵阴刻的并蒂莲图案,还留有“此花出于正仪东亭顾阿瑛故居”的字样。叶恭绰即对砚台上的图案和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是并蒂莲是异国花种,鲜为人见。以前只听其名,未见其形,如今有了并蒂莲的确凿信息,很想去一饱眼福。二是知道顾阿瑛是名闻江南的元末文化精英,通过海外经商发家致富后,曾经建造了具有三十六景规模的“玉山佳处”,还引进了天竺并蒂莲,然后,顾阿瑛广邀天下文友墨客前去东亭挥毫泼墨、对酒言欢,雅集之盛,冠绝一时。东亭的荷花美景,叶恭绰不由得想去眼见为实。

但是,古砚上提供的信息已经时过境迁了数百年,他不免担心起来——不知东亭还在否?不知并蒂莲还存否?无尽的牵挂,促使叶恭绰必须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去正仪踏勘。好在正仪距上海不远,而且沪宁线上还设有车站可以直达。于是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了三两好友,直奔梦寐已久的正仪东亭。

观赏并蒂莲

1934年7月26日,并蒂莲盛开之时,叶恭绰和摄影师郎静山夫妇、雕塑家江小鹣夫妇、书画家姚虞琴夫妇,以及多位摄影记者,乘坐火车专程前往正仪东亭赏荷。

正仪当地得悉民国要人将来正仪探荷,真有受宠若惊之感。为了隆重迎接贵客登门,不但整顿了镇容,而且还在沿途制作了许多导向性路标,然后特派地方名贤李肖白去沪接应。那天九时半光景,上海客人到达了正仪车站后就乘上小船,直奔东亭而去。

一路上,叶恭绰浏览两岸临水民居和水乡小桥的古镇风光,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没走多久就抵达了目的地,只见东亭有些破落,虽然后来不断整修顾阿瑛那时留下的这座古建筑,但还是显得瘦骨嶙峋、弱不禁风,叶恭绰的心里不禁心生怜悯。还好,亭边的荷池却是一派姹紫嫣红的繁华景象,并蒂莲正蓬勃开花,心里顿时有了满足感。在场的正仪人介绍说,这就是当年顾阿瑛亲手种植的并蒂莲。叶恭绰不由得细细察看,啧啧称赞。

随行人员也看得心花怒开,忙得不亦乐乎,写生的写生、摄影的摄影,叶恭绰更是走近荷花池,端详起一种色彩特别鲜艳的“五彩并蒂”,陪同人员还介绍,那是荷池中的顶级花神,大家流连忘返。临行时,叶恭绰顾不得有伤雅观,摘下了一朵“五彩并蒂”,准备带回上海再仔细品赏。

歌咏并蒂莲

叶恭绰回到上海后,激動的心情难以平静,对着“五彩并蒂”又反复欣赏起来,似有好多话要对并蒂莲说。于是摊开稿纸,写下了诗词《五彩结同心》:“前身金粟,俊赏琼英,东亭恨坠风涡。六百年来事,灵根在、浑是记梦春婆。濠梁王气,同都消歇,空回首、金谷笙歌。无人际、红香泣露,可堪愁损青娥。栖迟野塘荒溆,甚情移洛浦,影换恒河。追忆龙华会,拈花笑、禅意待证芬陀。五云深处眠鸥稳,任天外、尘劫空过。好折供、维摩方丈,伴他一树桫椤。”

该诗糅合典故,对并蒂莲极尽美言,从历史、形态、遭遇、影响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并蒂莲的赞美和牵挂。写得才情飞扬,然后蘸墨挥笔,书写在宣纸上,并在诗词前附有小序一篇:“昆山真义(正仪旧称)顾阿瑛的玉山佳处遗址,今年夏天池荷开得非常茂盛,最多有五花并蒂的,这还是六百年前的遗物。……”

叶恭绰写好条幅以后,自恋不舍,经常拿给同人欣赏,一则请人评点诗作,二则建议他们也去东亭一睹为快。此时,在沪的著名画家吴湖帆看到了诗作后,不但立即前去正仪赏荷,而且也感到名不虚传,就用《五彩结同心》篇名作诗一首,与叶恭绰的诗作相呼应,其时传为美谈。

宣传并蒂莲

为了扩大正仪并蒂莲在外界的影响,叶恭绰先生除了在朋友圈中宣传,还准备将并蒂莲的摄影图片发布于报端,通过一茎双蒂的生动画面,将并蒂莲的迷人姿容和醉人倩影广而告之。为了能让摄影师郎静山拍摄的并蒂莲特写发表后一鸣惊人,叶恭绰利用他的人脉关系,将图片交给了上海最有声望的王开照相馆进行技术处理。

王开照相馆是中国照相业的老字号,最早开设于北京,1920年又开到了上海,技术堪称一流,是为上海滩上最为著名的照相馆。当他们接到并蒂莲影作后,对照片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并以“王开照相馆”的名义在照片下方增加了一段说明文字,将并蒂莲的生长地点、历史轨迹、审美内容,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当后来在上海《申报》上刊出了图文并茂的并蒂莲照片后,立即引起了轰动。

从此以后,一到并蒂莲盛开的七八月里,即使烈日炎炎,都阻挡不住苏沪游人去正仪东亭赏荷的脚步,正仪紧靠沪宁铁路和公路,交通便利,人气最旺时,上海铁路局还破例每天临时停靠正仪站数次。看花人接踵而至,赏荷者络绎不绝,东亭并蒂莲更加声名远扬。

呵护并蒂莲

叶恭绰虽然看到了并蒂莲渐入佳境的命运,但牵挂着那座印象中摇摇欲坠的东亭,他决定出面集资改造东亭。想到玉山佳处曾经“园池亭榭,宾朋声伎之盛,甲于天下”(张大纯:《姑苏采风类记》),而今草枯树萎,池废阁残,昔日美景已基本消失殆尽,所以还想趁修复东亭的机会,再扩展保护曾经显赫一时的顾园遗迹。这个改造计划可谓既庞大,又艰难,实施起来,谈何容易。

在叶恭绰的积极倡导下,并得到了以李肖白为首的地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不久在正仪成立了“顾园遗迹保护委员会”。通过各方努力,已筹集到部分资金,首先对荷池进行了疏浚和修葺,尤其将危在旦夕的东亭进行了重新翻建。

经过有识之士的商议和策划,重建东亭的方案很快落实,大家憧憬着未来的美好前景——除了重建历史悠久的东亭,还需整治荷塘,修筑堤岸,特别要将那些奄奄一息的枯枝败叶抢救过来,盼望有朝一日,荷池中并蒂莲重新争妍斗奇,并在东亭中赏荷,去获得心旷神怡的美感,争取让正仪东亭成为驰名全国的赏荷胜地。

经过一年的翘首企盼,1935年,新修的茳亭正式落成,叶恭绰如释重负,再次赶到正仪现场去祝贺。由于荷花素有“花中君子”的美称,叶恭绰建议重修的东亭改名为“君子亭”,并亲自题写亭匾,表达了他对东亭重获新生的喜悦心情。1936年出版的《昆山景物志略》上就留下了那时修缮一新的东亭美景。

由于叶恭绰、李肖白等前辈的努力,处在萧条境况下的东亭荷池重新焕发了青春。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保护顾园遗迹的工作难以为继,東亭荷池兴盛了一段时间后也好景不长,在无人照看的背景下自生自灭。待新中国成立后,已是亭破花枯的处境。幸亏当时的县政府及时决策,将并蒂莲迁栽到昆山城里的亭林公园,才使奄奄一息的并蒂莲获得了枯木逢春的好运。

今日亭林园昆石馆前有一座荷池,里面就移栽了来自东亭的并蒂莲,由于得到科学养护,每年并蒂莲开得特别繁盛,与昆石、琼花一起成为“玉峰三宝”。每当花季,游人如织,赏看这些已经绵延了六百多年的珍贵并蒂莲。

正仪当地在改革开放后,也认识到家乡并蒂莲的厚重价值,在原址造亭挖池,迁回了并蒂莲花种,并修造了牌坊、廊阁,成为欣赏昆山并蒂莲的另一好去处。

并蒂莲已成为今日昆山的独特标志,很多商标、建筑,都镶嵌进了并蒂莲的意蕴。如沪宁高速铁路昆山站的设计,就采用了并蒂莲图案的构思,既放大了并蒂莲的高雅影响,也是对叶恭绰等人曾经用心良苦的纪念。

作者单位:昆山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昆山
“下一个昆山”之争
携手三十载,昆台融合共发展
进一步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静女其姝、谁其佑祺
昆山之路为何震撼人心
熊熊的岂止是火
黄昆山
香彩雀在昆山地区栽培技术研究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昆山:经济上是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