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南撖东岳庙与南撖目连戏
2019-12-23石磊
石磊
一
翼城县在山西南部,这里古迹众多,县域东部的隆化镇南撖村就保存有一座元代修建的东岳庙,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撖东岳庙布局规整,规模较大,占地面积0.266公顷,现保存有大殿、东西耳殿、东西配殿、献殿、东西碑廊、东西单间殿,由大殿前檐当心间东柱柱头铺作上的泥道漫下皮有“至元二十七年”字样题记可知,为1290年所修。根据献殿的建筑规制,与大殿进行比较可知当属同一时期建筑。庙内碑刻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民国15年(1926年)修葺。该庙原有山门、戏台、钟鼓楼,20世纪70年代该村建戏台时被拆除。
南撖东岳庙古建筑群布局严谨、主次有序,一条轴线上的院落由南向北依次展开,集中反映了礼制祭祀建筑空间建设所遵循的“中正、对称”的建筑格局。南撖东岳庙外形挺拔舒展,建筑的装饰做法精致、细腻,如大殿垂脊浮雕卷草图案,悬鱼、惹草、博风板均为砖雕,刀法娴熟,工艺精湛,堪称建筑装饰艺术思想与地方民间工匠工艺手法的有机结合。在建筑用材上,南撖东岳庙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建筑施工工艺高超,融合了大量的地方建筑手法,使原本复杂的传统建筑变得简单、美观、合理、实用。
二
该庙宇的东部碑廊下,有一通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十八日所立的石碑,碑分陰阳两面,字体为楷书,碑阳首题“修理庙宇建立廊房山门碑记”,正文7行,满行56字,共441字。碑阴镌施财人姓名、数量及使费明细。苏棠撰文,苏渊参阅,苏友荐书丹。碑文为:
尝闻庙宇者,盖以报神恩,亦以补风气也。是庙元时至正二年建于艮方,因村兑位递下,风气涣散无收,至康熙二十二年移建于兹,更建东西二殿以及舞楼,俾乾龙西耀,此先辈意也。前有梁记贞珉可考。迄今历年久远,风雨飘摇,椽损瓦落,神像漏形,村人入庙,靡不目击而心伤焉,苟弗急为修理,后将颓毁愈甚。今天子龙飞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十三日,祀神之后,众议修葺,拔擢董事者一十八人,而社之老幼俱欢然乐从,不数月而修工告竣。再观是庙,基址虽宽,东西空缺,庙门陋小,尚未足以壮观也。复建东西两廊,庙场展南数丈,建立山门三间,舞楼改作加宽,更添茶房一座,周围墙垣重为更换,其于村脉尤有补焉。戊子五月开工,己丑之秋各工观成,而又加丹,不□新建者巍峨可观,即重修者亦文明堪羡也。但神功浩大,财费千金,庙之官赀与关帝会仅百十余两耳,费资弗给,董事者孰不为之忧也乎。尤幸村众不吝其囊,俱皆量力输财,以成厥事,其余不足,天齐、文昌会两相均补。猗欤休哉!以历世未举之业今忽而成之,此虽人力所造,何莫非神圣之灵也。兹工既竣矣,愿序始终,以垂千古云。
国子监监生召茇苏棠沐手撰
总理督工人景颜苏渊沐手阅閱
总理督工人廷扬苏友荐沐手书
两会经手人(略)
住持道人 杨正葵男 本广孙仁性、仁慈
大清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十八日立石
这篇碑文告诉人们该庙宇最初创建时方位在村子的东北方向,但是庙宇建成之后,村子里面风脉不通,村人收入低下,根据阴阳五行的说法,西方为兑位,属金,主财运,于是村民们商议之后,在康熙二十二年将该庙宇移至村子的西边,意为“乾龙西耀”。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又对该庙宇进行了扩建,建了山门,加宽了舞楼,更添了茶房(演员化妆间)一座,重建了围墙,使得庙宇焕然一新。修葺庙宇的经费除了村民们的捐资,根据碑阴的记载,“天齐庙、关帝庙、天齐会、文昌会以及人身布施五宗共总收银壹千贰百贰拾五两肆钱伍分”。该庙宇完工之后,南撖村果然风脉宜人,财源广进。为了保持庙宇的庄严与整洁,村民们还在乡约中写进了“庙前东西大道禁止不得堆粪取土,违者罚戏三台、猪一口”的内容。故老相传,南撖东岳庙在泰山天齐仕圣大帝寿诞之时会举行庙会,专演《目连救母》,因为东岳庙主管阴司,所以目连戏的演出也算适宜。从碑文的内容可以推测南撖东岳庙作为当地泰山神崇拜和官方祠祀东岳大帝的重要场所,也是元代以来戏剧演出的重要场所,围绕着泰山神祭祀、东岳庙会开展的民间文化聚会和娱乐活动,对繁荣晋南戏曲文化,促进地域文化与商贸交流均具有积极作用。
三
民间信仰是各地强化其社区传统或地方文化传统的产物之一,南撖东岳庙的庙会已经有数百年之久,南撖东岳庙庙会期间,通常会表演一种和宗教有关的戏曲——目连戏。
南撖目连戏是流行于翼城的比较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以专演《目连救母》而得名。据本村苏书军说,本村的目连戏是村中的商人从江浙一带引进的,这一点符合目连戏最初是南戏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那通乾隆三十三年碑刻记载的事情:东岳庙从南撖村东北迁建到该村西之后,该村风脉转顺,财气大聚,村中的商业得到很大发展。据本村表演目连戏的老艺人李学士回忆,早在1871年到1921年,南撖村周边的6个村庄兴起了一种搬神古庙会(抬着神像游街祈福),别的村搬神闹热闹,唯有南撖村将神像请进村后,连唱三到七天的目连戏以酬神,因为是六个村每年办一次庙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每六年大演一次目连戏的习俗。当时南撖村的目连戏演出非常精彩,不仅本县观众来看表演,翼城周边的浮山、曲沃、绛县、沁水等县的群众也赶来看戏,十分热闹。
由于南撖目连戏的声誉高,不少村庄都派人到南撖村学习目连戏,随后两贩村、西阎村、沟西村、东石桥村也相继上演了目连戏。目连戏表演时的伴奏乐器包括鼓板、大苏钹、小钹、战鼓、小锣、梆子、铜铃等,曲调悦耳动听,既能表现欢快的气氛,又能反映苦怨悲哀的感情,当演到激昂时,战鼓、小锣、大钹、铜铃、梆子齐鸣,全场欢声雷动,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具有浓郁的艺术风格和地方色彩。
翼城南撖目连戏有《目连救母》和《游地狱》两大出,其中《目连救母》共8场,《游地狱》共16场。目连戏在清代康熙年间只是每六年搬神巡游时表演一次,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有了常态化表演,进而组建了南撖民众剧团,走乡串村巡回演出,剧团成员一度有50多人。20世纪60年代初,受到“破四旧”的冲击而停演。因为南撖东岳庙庙会时期主演目连戏,所以翼城表演目连戏的知名艺人,也多数出自南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