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预备拍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2019-12-23廖嘉豪

牡丹 2019年33期
关键词:乐段乐句线条

廖嘉豪

指挥音乐的工作不仅是跟随着音樂来表演和机械地击拍,还体现在音乐起始、结束和预备拍的提示上。对于音乐中的任何变化,指挥者都应该通过预备拍做出提示。预备拍技术在指挥音乐中被广泛应用,且在学术界已得到普遍重视。

预备拍在合唱指挥中起到对歌曲的速度、情感、呼吸以及强弱等的提示作用。歌曲整齐、统一的演唱也与预备拍的提示有密切关系。

一、预备拍的拍点

指挥的拍点,是指指挥的划拍动作在拍与拍之间转换所形成的折射角上,通过动作的瞬间加速和瞬间减速所形成的反弹视点。反弹动作的加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拍子的形态也就不同。归纳起来,预备拍的拍点形态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钝点

当指挥的划拍动作在拍与拍之间转换所形成的折射角上瞬间加速度和瞬间减速度的程度较低时,动作形成的折射点就会呈现圆、大,且多与曲线连接的钝性拍点形态。这种拍点连接曲线,适合表达中庸速度或较慢速度下的歌曲乐句和段落。例如,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混声四部合唱《告别》,合唱开始的第一小节,歌词“红旗飘”的“红”字和第二小节的“飘”字,就需要先给一个有弹性的拍点,继而连接一条线,以表达出歌词和音乐所要求的弹性力量和宽阔宏大的气势。

(二)锐点

当指挥的划拍动作在拍与拍之间转换所形成的折射角上瞬间加速度和瞬间减速度的程度较高时,动作形成的拍点就会呈现锐、小,且多与直线连接的锐性拍点形态。这种拍点连接直线,适合表达快速或较快速度下需要强调节奏、节拍等具有鲜明节奏特征的歌曲乐句或段落,如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雕花的马鞍》。

二、预备拍的线条

指挥的线条,是指指挥在按拍子指挥时,拍点与拍点之间所形成的连接动作过程及其“路径”。指挥动作在拍点与拍点之间经由的路径不同,指挥动作形态、外在面貌和表达作用也就不同。

由于指挥动作是动态过程,也由于每个乐句的演唱要求各异,不同的指挥对于指挥线条的运用及表现出的外部形态会有很大差别,并因此形成个体特征。另外,虽然指挥个体差异很大,但受音乐的限制,或者说需要,指挥在基本动态上还是有一些要求需共同遵守,并因此形成指挥动作的共性特征。归纳起来,预备拍的线条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曲线

曲线,是指指挥的动作在拍与拍之间的连接过程中呈曲线运动,弧度明显,并常有多种不同走向、不同幅度的弧形连接,形成个性鲜明的曲线“路径”,适合表现歌唱性、抒情性的歌曲乐句或乐段的-种线条形态,如《我的祖国》。

(二)直线

直线,是指指挥的动作在拍与拍之间的连接过程中呈直线运动,没有弧度或弧度不明显,走向单卜,幅度变化不大,形成个性鲜明的直线“路径”,适合表现刚性、果敢、率直的歌曲乐句或乐段的-种线条形态。例如《士兵之歌》,歌曲情绪铿锵有力,威武雄壮,率直的指挥线条可以很好地表达出这特定的情绪,实现指挥与队员的沟通。

(三)有“点”线条

有“点”线条,是指指挥的动作在拍与拍之间的连接过程中呈曲线运动的开始瞬间,通过动作的短暂加速和迅速减速,在动作反射角形成反弹动作,通过线条连接到下一拍,并依次循环的一种线条形态。这是适合表达既需要强调弹跳性、节拍感,又需要满足连贯性和歌唱性等音乐要求的乐句或乐段的一种线条形态,包含有“点”曲线和有“点”直线两种。

(四)无“点”线条

无“点”线条,是指指挥的动作在拍与拍之间的连接过程中呈曲线运动的开始瞬间,没有加速和减速运动,在动作反射角上无反射动作或无明显反射动作,基本上完全通过线条连接到下一拍,并依次循环的一种线条形态。这是适合表达具有连贯性、歌唱性或模仿器乐拉奏不换弓、吹奏不换气等音乐要求的乐句或乐段的一种线条形态。例如,《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开始部分的女声合唱,抒情柔美,连绵起伏,就适合运用无“点”线条指挥。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表达是一个动态丰富的陈述过程。在一首作品中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的线条形态,几种不同形态的线条相加又会形成新的线条形态,权且称为“多元线条形态”。

三、预备拍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提示速度或改变音乐进行时,要主动,预示拍多走在乐队的前面;进入正常的音乐流动以及音乐节奏循环出现时,指挥应变得更客观、留有余地,手势简化,把手势变化留给新素材的进入及需要鲜明变化的地方;在音乐进行时,把表现音乐的主动权交给乐手,特别是独奏片断,在协奏曲、歌剧音乐中尤为重要,让他们有积极的表现欲望,这一点十分重要。指挥者的责任是启发、引导全乐队的音乐理解,并将大家的表达有分寸地统一起来。指挥始终不能放弃对理想音响效果的追求,又不可忽视乐队的实际音响。例如,吕其明《红旗颂》中萨克斯管进入,可用右手示意,同时左手做木管的虚拍预备拍,等于给木管一个呼吸,顺势下去;完成第2小节第二拍时,左手提拍,第三拍再指向萨克斯管击拍。下拍时要用三连音的意识击拍,击拍不宜太锐,否则会将演奏效果误导成两个后十六分音符。例如,阿尔弗雷德·瑞德《音乐会序曲》第1、第2小节中给新进入的声部起拍,也是在前一拍上用左手给类似的起拍。起拍的“点”过于重或锐,甚至会误导演奏员提前进入。

四、预备拍在作品中的运用

击点之前的预备拍很重要,可以从上至下再反弹起来,形成完整的一拍;也可以从下面直接反弹,形成只有半拍的预备,这适合于比较成熟的乐队;还可以将手在无速度状态拿起来,停顿瞬间,直接击拍,其一般是为后半拍进入,这要看音乐进入的位置以及音乐意境的要求来决定。

起拍的速度、力度、表情,决定着演奏或演唱的准确性,同时决定着演奏或演唱的呼吸、用弓、打击乐的预备动作等。在某种意义上说,预备拍比“拍点”还重要,其在管乐团中,呼吸问题更要引起重视。“点”是指击拍的瞬间形成的重点,大致可分为:“锐点”“圆点”“顿点”“宽点”,例如,短促弹跳的节奏型,多用“锐点”;歌唱、抒情的律动用“圆点”;突强又突弱的加重音用“顿点”,这种起拍,应在推迟起拍动作并在加速提拍与击拍动作中找回时值的基础上,使演奏的重音在击拍之后的反弹中出现;保持音则用“宽点”,即“点”的部分略保持。“点”又必须与预备拍和反弹拍的形态相结合,方可自然、流畅。“点”之后的反弹拍是完整拍的一部分,反弹的大小关系到该拍声音的要求。反弹拍与下一拍的预备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点与点之间起着连接的作用,可称为“反弹线”,对音乐的表情、速度、力度等影响极大,尤其对速度、力度的细微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种起拍大体上可分完整的重拍起与弱拍起、不完整的重拍起与弱拍起。完整的重拍起,一般需要完整的一个弱拍作预备拍或有“点”的半拍由下而上作预备拍。每种起拍的预备拍,都含有对速度的要求,如奥里瓦多蒂《玫瑰狂欢节序曲》。

指挥如希望乐队发音更松弛些,可用后一种起拍方式,让预备拍的“点”有一点提前量,使发音与反弹拍同步。完整的弱拍起需要一个完整的重拍或有“点”的半拍作预备拍。例如,霍斯特的《第一交响组曲》。不完整的后半拍起的乐句要将手拿起,在上面有停顿瞬间,预令,然后根据速度要求,果断击拍(动令),如王莘的《歌唱祖国》。

五、结语

简单地说,指挥的艺术就是起拍和预备拍的艺术,因为预备拍就给演员提示了速度、力度及情感。清晰的击拍点是指挥的灵魂,是音乐时值准确的体现。指挥的拍子、图形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但指挥的主观能动性和他巨大的潜能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无论快慢及各种复杂的拍子的交替,只要指挥能掌握好击拍点,合唱队就能达到统一、整齐。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乐段乐句线条
一生为客恨情多
线条之美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