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2019-12-23裴艳李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策略

裴艳 李丹

摘 要:随我国经济全方位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也开始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发展中正面临一些困境。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非遗传承人数量不足、非遗技能的传承发展系统性较差,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困难重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意识、技术和规划,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量,文章在分析当前非遗传承人培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策略,旨在为我国非遗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策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曾提出要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历史性、文学及艺术价值、科学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保护传播。在弘扬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具有重要作用。而自2017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及我国文化、财政等部门提出的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参加教育工作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给我国给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大师工作室理念及政策下全面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关键。

1 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概述

1.1 大师工作室的内涵

大师工作室也称为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指具有国家承认的相关技能证书和证明的高端人才。而非遗领域大师工作室的成员一般是指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方面具有特殊技能、专业工艺技术和绝技、绝活的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1]。在大师工作室理念中,大师的技艺传承和品德修养都十分重要。

1.2 非遗传承人培养与大师工作室结合的意义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范准则等都不完善,很多具有绝活、绝技的艺术家、传统手工艺制作者分散在各个地区,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非物质文化技能的延续存在障碍。而大师工作室能与非遗传承人培养结合,在专业技术研发机构的帮助和规范管理下,能更好地运用新的科研资源技术,挖掘更多非遗项目形式,汇聚更多有专业技术的大师。这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扬,提升非遗人才培养质量都有重要帮助[2]。

2 非遗传承人培养现状及问题

因为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在近几年才开始,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面也缺乏经验,所以当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在大师工作室引领下进行非遗传承人培养时,我们需要找准当前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当前非遗传承人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非遗传承人培养缺乏系统性

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培养和学校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是当前非遗传承人培养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以往传统的非遗传承人培养和非遗技术继承中,采取“师徒关系”进行培养家族化、传统作坊式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比较多见[3]。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传统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难以为继。除了社会中这样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和高校中也鲜少对应的专业。在少量开设这类非遗技艺相关专业的学校中,由于当代学生兴趣多变,而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与实际人才需求存在脱节。这样缺乏系统化的非遗传承人培养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

2.2 非遗传承人培养缺乏优质教育资源

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缺乏与之配套的优秀教材,是当前人才培养中另一问题。当前的非遗传承人培养并没有官方出版的系统化非遗教材,很多课程的讲授都是以专家讲座、理论教育、案例分享为主,缺乏系统性的专门教材。而且很多非遗传承人教育教师也并不是专业的非遗传承人,只有理论知识,缺少相关专业经验和技术。在项目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学习资料等方面都能力不足。真正具有非遗传承经验和技术的大师却在校园外,并没机会真正与学生接触,进行授课。

2.3 非遗传承人培养中教学实践不足

教学实践不足是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需要有一定的市场认知和了解程度,能够进行非遗保护的实践。但当前在相关非遗保护机构的建设、职业院校和市场合作的非遗机构设置方面都比较滞后。这导致当前的非遗传承人培养和非遗项目运作只有教学的基础传承,却没有实践和进行市场化的拓展和发扬的机会[4]。

2.4 非遗传承人培养就业可持续发展性较弱

在非遗传承人培养过程中,针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就业规划、职业发展、教学升级设计等都存在问题。这导致很多非遗传承人在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在学习过后专业能力没有出口,不能真正投入我国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去,导致大量的非遗传承人流失。或因就业方向和前景不明朗,导致较少的人学习和关注非遗技能、传承保护问题。

3 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策略分析

通过对当前我国非遗传承人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在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用大师工作室引领非遗传承人新培养方向,建立更完善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策略,对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和保护工作,促进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和非遗技艺的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在大师工作室引领下,我国非遗传承人培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 制订完善系统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方案

首先要制订系统完善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借鉴新时代校园培养模式和传统工艺技术“师徒学徒”制度的培养模式,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将非遗传承人培养教学内容和专业非遗保护传承内容相融合。如在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保护专业的教学中,可在前两年的教学中由专业教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并邀请非遗大师在学校进行定期的教学讲座[5]。而在学生升入三、四年级后,则应根据学生选择的非遗研究和保护课程特色方向,嵌入大师专业技能的讲解。也可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个人意愿和选择,拜入非遗大师门下。在三、四年级后学生的非遗传承保护基础知识扎实之后采取“师徒帮带”的方式,让大师进行师徒教学和非遗技能的传授。在这样雙导师非遗大师团队带领下的教学融合方法下,能吸取传统非遗传承培养模式和现代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势,更好地完成非遗传承人的教育培养。

3.2 搜集整理符合教学需要的非遗传承保护相关教材

专业系统教材和教学资料的缺乏,是当前我国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一个问题。在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非遗传承人培养教材问题。可由非遗传承人培养院校和机构组织大师工作室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技能和非遗传承保护经验的大师组成非遗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教研小组。根据非遗传承保护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项目案例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教辅材料的编辑和整理,形成合适的配套非遗传承人教学教材,重点发挥非遗大师的实践经验,结合校园教材研发团队的教育经验。先保证教材的系统和完整性,突出非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目标。科学系统的非遗教材和教学资料的设计,是保证非遗传承人培养质量的关键。

3.3 对接市场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才实践教学

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还应建立与市场相结合的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人实践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大师工作室、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全面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如在非遗传承人教学机构和学院教育中,可以与大师工作室及社会非遗项目单位签订合同,建立校外非遗传承保护及项目参与实践基地,打造学习、实践、接轨社会非遗传承保护需求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如留园,就于2015年建立了“文化旅游产教园”,其中的大师工作坊就主要传承了苏派盆景、传统工艺美术等内容。在大师工作室与社会旅游产业结合的同时,也与有非遗专业的学校联合,签订了学校实训基地,实现了多方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机制的落实,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

3.4 结合网络优势完善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化输出

当前非遗传承人培养受到制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非遗传承人的未来发展、就业机会等并不了解。在大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可通过网络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数据库,进行非遗项目的线上宣传,让更多人走进和了解非遗项目和传承工作。此外,大师工作室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关于非遗项目学习的相关微课教学,给非遗传承人学习的平台。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搭建合格非遗传承人与社会非遗项目和工作方的联系,让企业和非遗传承人的学校借助大师工作室有所沟通,让非遗传承人更了解未来的社会就业途径、了解非遗学习的发展方向。这样借助网络平台与大师工作室的结合,实现非遗传承人社会化输出和非遗学习宣传问题的解决,将极大推动我国非遗传承人培养质量和效率。

4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地域文化中的独特资源,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院建有傩面具工艺制作工作室、傩舞表演工作室、竹篾工艺工作室、地方戏曲工作室(采茶戏、广昌孟戏、黄梅戏)、白浒窑工作室等五个。现有相关技能大师8名,采取“传、帮、带”方式进行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有一定成效,但与预期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之,关于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还需要从培养系统性、培养教材、培养实践平台等多方面挖掘,探索更多的创新非遗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建萍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与科研处副处长.借力大师工作室培育工匠型人才[N].佛山日报,2019-10-21(A14).

[2]王建明.“大师工作室引领、订单促学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9(9):259-260.

[3]陈红梅.高校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探索与思考[J].艺术教育,2017(19):130-131.

[4]臧其林.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58-61.

[5]黄琴,周清.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探究[J].黑河学刊,2017(2):131-133.

[6]吕静,薄小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的再思考[J].东南文化,2018(6):6-11.

【作者简介】裴艳(1986—),女,江西临川人,在职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简介】李丹(1972—),女,江西武宁人,本科,美术教育副教授,长期从事高职艺术类专业美术教学和课程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裴艳同志主持的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規划项目《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9YS37。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策略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