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经故丁补阙山居》诗版本考
2019-12-23李天保葸琼
李天保 葸琼
摘 要:唐朝诗人许浑诗歌《经故丁补阙山居》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经考证,有的版本中的“孤冰”乃是“狐冰”之讹,经后世以讹传讹,造成了后世版本中的讹误。
关键词:许浑;孤冰;狐冰
唐朝诗人许浑有《经故丁补阙山居》诗:
死酬知己道终全,波暖孤冰且自坚。
鵩上承尘才一日,鹤归华表已千年。
风吹药蔓迷樵径,雨暗芦花失钓船。
四尺孤坟何处是,阖闾城外草连天①。
此诗首联为“死酬知己道终全,波暖孤冰且自坚”。其中“孤冰”二字,在许浑别集《丁卯集》(宋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乃是“孤冰”二字,清乾隆年间刻印的《丁卯集笺注》亦是此种情况。在《三体唐诗》(四库全书本)和《瀛奎律髓》(四库全书本)中,仍然是“孤冰”。甚至在明成化间刻《菊坡丛话》中,亦是“孤冰”。然而翻检清编《全唐诗》,却有“孤,一作狐”的校语。再查《唐诗鼓吹评注》②,却径作“狐冰”二字。看来此诗句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有两个版本,一是“波暖孤冰且自坚”,另一个就是在《唐诗鼓吹评注》本的“波暖狐冰且自坚”。那么,这两个版本的文字,究竟哪一个正确?是“孤冰”还是“狐冰”呢?要搞清这个问题,还需从此诗的内容大意说起。
考察许浑《经故丁补阙山居》诗,丁补阙此人可能是丁柔立。《新唐书·李德裕传》载:
又丁柔立者,德裕当国时,或荐其直清可任谏争官,不果用。大中初,为左拾遗。既德裕被放,柔立内愍伤之,为上书直其冤,坐阿附,贬南阳尉③。
此所载丁柔立,大中初为左拾遗,与许浑诗中所记“补阙”官名不同,因此,还不能马上定性为同一人。而《资治通鉴》卷248又载:
初,李德裕执政,有荐丁柔立清直可任谏官者,德裕不能用。上即位,柔立为右补阙。德裕贬潮州,柔立上疏讼其冤。丙寅,坐阿附贬南阳尉④。
由此可见,为李德裕上书鸣冤的人就是丁柔立,是《新唐书》所记官名有误。元好问编《唐诗鼓吹》选有此诗,清人何焯有批语:“‘左拾遗,《通鉴》作‘右补阙,此诗指柔立也。”⑤
既然许浑诗歌《经故丁补阙山居》中丁补阙是指丁柔力,那么历史中的丁柔力是怎样一个人呢?正如《新唐书》《资治通鉴》所言,他清直刚正,虽然在李德裕当政时不为其所用,但李德裕遭难,丁柔力不惜自己遭贬为其上书申冤,这样的一个人一定是品质端正、不趋炎附势的人。因此,《经故丁补阙山居》首联“死酬知己道终全,波暖孤(狐)冰且自坚”,表达的是丁柔立坚守自己的道义,不随俗俯仰,有忠贞之节,其誓死不渝之心,如“狐冰”之坚,虽波暖而不散也。清人许培荣在《丁卯集笺注》言:“此过补阙故居而感赋也!补阙必为友而死,故首言‘死酬知己以全交道,如‘孤冰(狐冰)之坚,虽暖不散也。”清人朱三锡亦评:“一二写丁补阙,三四写故。后四句写经山居,以补阙而好山居,其品可知;以补阙而能死酬知己,不变所守,其行可知。”⑥由此可见,此诗句“狐(孤)冰”二字,无论文字如何,所要表达之意都是坚硬之冰,以此喻指坚贞不变之心。那么,“孤冰”和“狐冰”,哪个更符合坚硬之冰的意思呢?
首先看“狐冰”之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有关狐冰的传说在魏晋时已经流传,如晋人郭缘生《述征记》载:
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①。
从这里的意思看,狐多猜疑,其能通行的河冰则是坚冰。晋人伏滔《北征记》也载:
河冰厚数尺,冰始合,车马未过,须狐先行。此物善听,水无声,乃过②。
看来,晋朝时已有狐冰之意。后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③也有这样的说法:
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
從上面的三条资料看,“狐冰”之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使用,就是坚硬之冰之意。“狐冰”一词或许在那时已经在使用,但从笔者搜集的有限资料来看,还没有发现。
到了唐朝,诗人沈佺期《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诗中有“风射狐冰千片断,气冲鱼锁九关开”④,这里的“狐冰”与“鱼锁”相对,就是坚冰的意思。这说明“狐冰”一词在初唐时期已经在诗歌中运用了,所包含的基本意义就是“坚冰”。因此,到了晚唐,许浑就有诗“死酬知己道终全,波暖狐冰且自坚。”诗中的“狐冰”就是坚硬之冰,表现的是丁补阙誓死不渝的坚贞之心。到了明代,许三阶《节侠记·再贬》⑤有“狐冰须慎听,鹏翮莫凌风”,梅鼎祚传奇《玉合记·投合》中亦有“狐冰须听彻,鱼钥待传封”⑥,这里的“狐冰”分别与“鹏翮”“鱼钥”相对,都是坚冰之意。
至于“孤冰”一词,翻检各种辞典,没有什么典故来源,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单独或孤立之冰,这样的冰一定是坚冰吗?答案不能确定。因此,用“孤冰”来形容坚冰的词语,没有这样的说法。但在明刊《唐诗鼓吹注解大全》中,许浑此诗首联中是“孤冰”二字,廖文炳对此诗注解:“补阙必为友而死,故首言死酬知己以全交道,如孤冰之坚,虽暖波不散也。”⑦用“孤冰”来形容坚硬,这样的解释似乎也能讲得通,但总感觉有些牵强,不像“狐冰”那样有典故来源。
另外,在古典诗词创作中,尤其在近体诗中,一首诗应尽量避免出现两个相同的字,以保持韵律的和谐与音乐感。此诗尾联“四尺孤坟何处是,阖闾城外草连天”中,已经有一个“孤”字,而且这个字在版本上没有差别,是确定无疑的文字。因此,首联中就应该是“狐冰”,而不是“孤冰”,这样,就避免了和尾联中“孤”字重复及音节的单调,增加了韵律的容量和诗句的音乐感。
那么,为什么许浑的别集或者一些总集中是“孤冰”,而不是“狐冰”呢?这是因为“孤”与“狐”字形非常相似,形讹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收有许浑生前自编诗集《乌丝栏诗》,在宋代已经散佚不全,即使此本未收《经故丁补阙山居》诗,另在他本里面一样会历经沧桑,可能会出现字迹模糊,而后人编辑许浑诗歌,可能把“狐冰”当作了“孤冰”,造成了形讹,再经后世的以讹传讹,造成了后世版本的讹误,如清乾隆年间刻印《丁卯集笺注》就是此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浑《经故丁补阙山居》初次流传的本子中就是“孤冰”,但这个本子已不可见,里面究竟是什么情况,现不得而知。但这种情况可能性较小。
总之,许浑诗歌《经故丁补阙山居》中“孤冰”乃是“狐冰”之形讹,经后世以讹传讹,造成了后世版本中的讹误。由此,我们在阅读古籍时不应该望文生义,而要多疑多问,才能正确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作者简介】李天保,男,甘肃凉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古代中国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葸琼,女,甘肃武威人,硕士,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项目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河西走廊丝路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编号:2018A-134)。
①许浑《经故丁补阙山居》,四部丛刊影印本。
②(清)钱牧斋,(清)何义门评注《唐诗鼓吹评注》卷一第19页,民国八年(1919)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八十第5343页,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
④(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卷第8031页,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
⑤(清)钱牧斋,(清)何义门评注《唐诗鼓吹评注》卷一第20页,民国八年(1919)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
⑥(清)朱三锡评注《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卷一,康熙27年刊本。
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第3页,凤凰出版社2011年出版。
②(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九○九第307页,上海书店1936年出版。
③《颜氏家训》(诸子集成第8册)第33页,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④周勋初,傅璇琮,郁贤皓,吴企明,佟培基主编《全唐五代诗》第132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⑤毛晋编《六十种曲》第12册第44页《节侠记》,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⑥毛晋编《六十种曲》第6册第114页《玉合记》,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⑦(清)钱牧斋,(清)何义门评注《唐诗鼓吹评注》卷一第19页,民国八年(1919)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