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大街道工委履职提供法治保障
——《江苏省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解读
2019-12-22何苹
■何苹
今年5月30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一共十六条,篇幅虽然不长,但意义非常重大,属于创制性立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立法工作。条例对人大街道工委的适用范围、工作职责、机构设置、组织建设、代表活动等方面作了详实的规定,必将为人大街道工委进一步有序行使职权提供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为什么要就人大街道工委进行立法?
我省街道人大工作起步较早,常州市于1998年就开始在街道设立人大工作机构。目前,全省481个街道中已有474个街道设立了人大街道工委,占街道总数的98.5%。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我省人大街道工委在联系服务代表、组织代表活动,完成常委会交办的各项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长期以来人大街道工委的工作开展都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在职权的行使上缺少抓手,各地对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条例的呼声很高,迫切希望通过立法为人大街道工委明确职责任务、规范工作开展提供法治保障。条例在充分了解省内人大街道工委工作情况的前提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实际解决人大街道工委在实践中遇到难题,使条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条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条例的名称为《江苏省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适用范围也在条例的第二条第一款就作了限定,是“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街道设立工作委员会”。这样规定是做过反复讨论、研究论证的,并且征求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意见。从立法依据来看,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从我省实践来看,已经设立人大街道工委的,主要是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设立人大街道工委的情况是少数。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给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的答复来看,县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在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前,地方性法规不宜作出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省内也有一些县人大常委会已在街道设立工作委员会,那么这些县人大常委会设立的街道人大工委如何开展工作呢?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条例在审议结果报告中规定:“已经设立的县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给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答复的精神,在实践中可以参照本条例规定开展相关工作。”
人大街道工委履行哪些法定职责?
虽然人大街道工委设立时间较长,但由于地方组织法的职能规定较为笼统,地方上又缺乏相应的规定,导致实践中各地人大街道工委工作定位模糊、职能不准确、服务工作力度不够等问题。条例第三条按照地方组织法、监督法赋予的职权,对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明确,充实、拓展,将人大街道工委的工作职责细化为十个方面,主要包括: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和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组织街道辖区内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等活动;根据常委会安排,组织代表开展监督、执法检查等活动;提供代表服务保障,协助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联系代表和群众等。这些规定不仅在法理上能立得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对人大街道工委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效果。
人大街道工委的组织架构是什么?
为了保障人大街道工委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条例各项规定能够贯彻落实,必须要充分考虑机构、人员的配备问题。条例在这方面的规定充分考虑到全省人大街道工委工作的差异性,对机构和人员做了比较灵活的规定,比如条例第四条“人大街道工委设主任,并可以设副主任一人至二人,设委员三人至七人。”对主任、副主任的职数并未具体、明确,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根据需要来设立主任、副主任。第六条在江苏省委《关于加强全省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求,规定“人大街道工委根据需要设立办公室;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在人大街道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给予各地一定的权限因需设立办公室,而非强制性要求,符合省内各地情况。同时,为了保证工作顺利的开展,避免“无人可用”的窘境,对专职工作人员的人数做了最低限度要求。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条例就是我们省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街道工委的组织法。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固化了我省人大街道工作的经验做法,回应和解决了人大街道工委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全省人大街道工委定好位、明职责、强能力、给保障、有作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