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传承班”培养特色
2019-12-22戴娇娇蔡晓雯张治楠姚锃钰吕志平
戴娇娇,蔡晓雯,张治楠,姚锃钰,黄 泳,吕志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原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中医学专业始建于1975年。2014年9月,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启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为深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卓越中医师,我校于2013年增设了“名老中医传承班”。“名老中医传承班”是由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遴选出20%~30%的学生组成,由中医药学院主管教学院领导担任班主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由学校中医药名老专家组成,采取“一对一”师带徒传承制。“名老中医传承班”至今已举办4届,招收学生超过80名,培养了优秀的中医人才。首批学生已于2019年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名老中医传承班”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总结如下。
1 重经典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曾说:“经典是中医学之根。”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中医经典是历代中医大家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其中,《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后代无数医家以此为基础,不断挖掘其内涵,在实践中有所创新,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各家学说。因此,中医的传承与经典密切相关[1]。
遴选进入“名老中医传承班”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开设中医经典精读,例如《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线上网络课程等手段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水平,布置学习任务,让其进行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并定期进行交流和小组汇报。此外,积极举办并鼓励学生参加中医经典相关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名老中医传承班”有严格的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学生须掌握指导教师指定的中医经典,领悟古籍精髓,完成6~10篇读书笔记。
通过经典学习,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经典素养,对中医的理解更深了,能对导师的学术思想有初步理解,有利于其下一阶段的临床学习。
2 早临床
邓铁涛先生曾说:“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实践,中医就寸步难行。”中医是在几千年的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发展起来的。中医传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名家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并发扬光大,不断充实理论体系,并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2]。在中医传承的过程中,只有早临床和多临床,才能真正领会中医的奥妙,将理论化为己用[1]。
“名老中医传承班”学生除在大一、大二进行中医诊断和中医内科学的课程见习以及大五开始临床实习以外,从大三开始,每周至少有一次跟师门诊或病房查房工作。“名老中医传承班”的导师涵盖了针灸推拿、伤寒瘟病、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等各科的专家,每人都有25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在学习期间,学生必须撰写70个班次的跟师临床记录及跟师临证笔记,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还需要完成1篇总结指导教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或中医药研究的论文。通过跟师以及自主学习,对名医论著进行研究,学会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总结,锻炼思维能力,培养科研思路,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名老中医传承班”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多篇文章,且临床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在中医临床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3 厚基础
新时代的中医传承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的理论方药,而是学会在现代医学主导的大环境下,如何发挥中医的优势,增强中医的实用性,结合西医,实现两者共同发展。中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诊疗思维体系,想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必须打好学习基础,才能达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中医药临床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中医基础方面,“名老中医传承班”在传统中医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辨证论治和望、闻、问、切等技能训练,并举办系列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讲座,从全国聘请中医药知名专家授课。西医基础方面,作为综合性医科大学中的中医药学院,其中医药专业的学生西医课程的比重相比其他中医药大学大,且基于南方医科大学优良的西医教学和科研平台,能使学生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具备现代科研能力,中西医融会贯通,促进其中西医思维全面发展。此外,在人文自然基础方面,加强了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医家经典读物等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修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备的中医理论思维框架[3]。
通过学习,学生打下了较为深厚的中医和西医知识基础,导师的经验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医学和科研知识,能够对导师的研究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名老中医传承班”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他们在各类中医药相关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得奖项140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0个,省市级奖项24个。
4 大格局
名老中医的传承不仅局限于学习名老中医的经验和提高专业技能,而是从一个个“名老中医传承班”这个“点”辐射开来,与全国的名老中医传承形成一张“网”,并与国际接轨,整体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为培养科研后备军,“名老中医传承班”的学生从大二或大三就开始跟着导师做课题,锻炼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兴趣和思维。在跟诊过程中,不断总结导师经验,参与相关书籍编写以及文章撰写,以便导师经验的汇总和传播。除课程安排的学习外,为拓宽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中医药学术会议,参观各地名老中医工作站,学习全国名老中医特色经验,增长见识,开拓思路[4]。此外,“名老中医传承班”的对外交流广泛,与兄弟院校以及海外高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进行双方的学生交流学习。
导师的临床经验得到总结,有利于形成系统的学术思想。学生参与课题多项,出版图书多部,在海外交换学习过程中,促进了海内外中医药文化交流。
5 勤思考
“名老中医传承班”的培养模式为精英教育,不仅传承了名老中医的经验,而且培养了高层次现代中医人才,因此,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只有提高思维能力,才能使中医传承事半功倍,既有利于中医药宝贵经验的传播,又能促使学生规划好个人职业生涯。
“名老中医传承班”总体培养模式具有多资源、大平台的特点,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探索和挖掘自己的专业兴趣,不断提高专业素养,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导师和学生交流密切,学生不仅要学习医术,还要学习医理,从而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并以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继承中医专家的道德修养、独特的认知方法和临证思辨特点。此外,班主任和班干部在课外常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对专业的认识,鼓励其提出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意见,并通过对自身能力的评估,认清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以明确未来发展的定位[1]。
首批“名老中医传承班”中,有11名学生顺利攻读研究生,其中4名学生为推免研究生,继续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其余学生也顺利进入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各非直属附属医院就业。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增进了师生感情。
综上,我校“名老中医传承班”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构建了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重经典、早临床、厚基础、大格局、勤思考”,通过精英化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现已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名老中医传承班”的设立,能够弥补当今全日制教育在临床方面的不足,促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种制度化教育方式,为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提供了条件,值得推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