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一流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12-22朱显武马庆波
朱显武,马庆波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是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办好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基层医学人才短缺问题[1]。我院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已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2008年被确定为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2016年获批为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同年12月获批为陕西省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建设项目,201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一流专业建设(培育)项目。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成一流专业,为安康市及周边区域培养“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等,培养能够从事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是为区域培养合格卫生人才的需要,也是我院提升办学实力的需要。一流专业建设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专业教学团队、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支撑。
1 行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1.1 安康市医疗行业人才现状调查
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和群众健康需求的增加,医疗卫生单位业务量大幅度增长,现有卫技人员已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截至2017年底,安康市辖区县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在岗22 422人(含临聘人员),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 023人,与2020年全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5人的规划还有较大差距。许多乡镇卫生院甚至没有一名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也较少。我院承担着为安康市乡镇基层培养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重任,办好临床医学专业意义深远。
1.2 毕业生跟踪调查
学院毕业班辅导员和班主任利用各种途径定期对近5年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我院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从而明确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定位。跟踪调研过程中重点观测毕业生就业情况、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岗位、薪酬、用人单位满意度、基层医疗机构技能需求和知识要求等。通过对专业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前提
2.1 用诊断与改进的先进理念进行专业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各专业中的主导专业,我们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依据我院办学实际,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发展规划,依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提升专业办学能力和水平为抓手,遵循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程序,不断查找不足并完善提高[2]。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定位是为乡镇农村基层培养全科医师、乡村医生,培养能够从事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专业建设思路是充分对乡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岗位核心要求进行调研,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基层临床医学人才需求情况和基层医疗机构对我院临床医学人才满意度调查,全面制定临床医学(高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面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条件),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使临床医学(高职)一流专业建设有章可循,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日益提升。通过临床医学(高职)一流专业建设,能够为基层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临床医学人才,为实现“健康中国”提供人才保障。
2.2 坚持工学结合、院校融通办学模式
2.2.1 坚持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积极拓展校企(院)合作办学渠道,建立长效共赢的合作机制,设立校企(院)合作管理委员会,探索学院和附属医院领导交叉任职机制,为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提供保障。加强与两所附属医院的合作,完善医教融合机制。两所附属医院常年有九十余位中高级职称的医疗骨干承担学院教学和临床带教任务,他们“面前有学生、身后有病人”,推进了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
2.2.2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行“学生—学徒—实习生(医生)”三位一体的院校合作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真实的临床医疗环境中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一年级学生推行案例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二年级学生接受实践课操作训练,由临床教学团队教师进行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和见习指导(师带徒),实现“教在课堂、学在诊室、做在床旁”;三年级学生由实习医院医疗骨干进行实习带教。围绕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构建以需求为导向,“学生—学徒—实习生(医生)”三位一体的院校合作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2.3 构建“平台+病例”临床思维培养课程体系 把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病例、临床思维培养病例引入临床医学核心课程教学,这些病例以“虚拟病人”为创新点,提升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和专业教学团队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制定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选管理办法,按照分层次分类型培养原则,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引领,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双师型”教师。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专兼职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重视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一流专业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3.1.1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在本省本行业较知名的技术权威和院级专业带头人,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学的发展。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青年教师,立足岗位进行培养,使其快速成长为各专业教学骨干,通过外出进修培训、锻炼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从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入手,着重强化专职教师队伍的功能。通过“内培外引、在岗培养”方式,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教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和省内知名专家的教师梯队。
3.1.2 “双师型”教师培养 我院在两所附属医院成立医教处协调教学和临床工作,负责附属医院临床带教教师的遴选、教学任务的落实和业务考核工作。我院教务处每年开学初对新承担教学任务的医院医疗骨干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包括教案书写、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为保证医疗与教学深度融合,我院把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和医院相应的临床科室进行整合,在附属医院相继成立了内科教研室、外科教研室、妇产科教研室、儿科教研室、五官科教研室,并由附属医院相应科室主任担任教研室主任,以保证教学和医疗工作落到实处。学院新入职临床医学课程教师先到附属医院相应的科室进行临床医疗工作,经过教学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教学任务。学院临床医学课程教师定期到临床轮岗,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工作,要求每年至少1个月在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3],以保证医学新知识、新进展及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及时传递,避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
3.1.3 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借力一流专业培育项目,通过努力建立以政策为引导的教科研工作体系,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提升科研水平。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在评聘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奖金等方面给予奖励,培养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举办科研基础知识培训讲座;专业带头人带领中青年教师成立科研团队,共同申请课题,增强集体科研、团队攻坚能力;积极立项院级课题,增加实训机会,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研究方法和程序,提高能力,争取立项省级课题。
3.2 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兼职教师组成。专业带头人是我院和附属医院专职教师队伍中遴选的拔尖人才,具有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能力,具备教学团队组织管理能力,能团结全体成员规划并推进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办学目标和教学团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教学团队成员既有临床医学专业每一门主干课程教研室的主任或骨干教师,也吸收了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和医疗骨干,专兼结合,主要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教学团队定期举办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每年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专业诊改。学院教务处每年对专业教学团队进行考核,通过绩效分配和二级预算给予一定专业带头人津贴和专业建设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稳步进行。
4 建设一流的课程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4.1 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制定课程标准
依据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数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学标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临床医学人才需求调研和执业资格标准,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课程内容目标要求明了、确切。
4.2 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力度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微课、慕课丰富学生课后学习内容,依据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构建课程体系,依据临床医学生毕业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依据课程总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案。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蓝墨云班课有效管理课堂,把学生考勤、课堂测评、课程资源学习、作业等平时学习要素纳入考核之中,实现过程性评价。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监测教师教学效果,定期进行学生评教,实现教学相长。
5 建设一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5.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要能够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项目按照医院要求进行设计,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训。建设融教学、培训、考核、科研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依据临床医学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力度。我院已建成医学实验实训中心,实训楼建筑面积12 000 m2,拥有人体生命科学馆、模拟手术室、大型影像诊断实训室、康复实训室等先进实训场所,专业实训室80个,各类仪器设备价值三千余万元,实验实训设施较为完善、先进,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实验实训需要。
5.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每位学生能在二甲及以上医院随岗实习,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是探索基地共建、工学交替、随岗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探索建立“院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搭建公共卫生服务实习平台。为此,我院将与企业共同制定随岗实训人才培养方案、随岗实训质量评价标准、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探索实习促进就业机制,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院在全省共有固定的医学类专业实习医院37个,其中三级以上医院11个,其余均为二级以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学院与实习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完全可以满足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需要。
6 临床医学一流专业建设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实践,我院临床医学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核心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标准和跟岗实习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所占比例达90%,形成了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日益完善,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充分利用两所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教学资源,实现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校外实习基地37个,均属二级以上医院,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医学专业见习和实习需要。课程建设紧扣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良好。经过行业调研和近5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对口就业率在90%以上,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明显提高,我院临床医学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