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信息化审计方案研究

2019-12-22孙向国中国人民大学

新商务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误差人员

文/孙向国,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有效推动作用。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社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市场经济发展也形成了有效推动。在此环境中,会计审计工作也开始适应时代发展,朝信息化方向转变。但信息化审计模式在实际使用时,却存在着一定问题与风险,对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对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开展深度挖掘的前提是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进行明确。

1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

1.1 检查风险

检查方面风险主要体现在两点:

1.1.1 实施审计检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查明虚假信息,及时纠正财会信息错误,以保证审计过程中的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审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在信息化时代,审计检查工作大多会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与审计相关的信息技术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且要具有良好的软件控制以及综合检测能力。但由于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软件使用并未达到预期水平,使得数据信息检查工作开展结果与预期出现一定偏差,审计检查风险加剧。

1.1.2 信息技术发展虽然有效推动了会计软件开发与更迭,但同时也增加了历史文件资料及数据的提取难度,而软件版本不断更新,也会对原始数据处理形成阻碍,会使审计效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加大检查风险。

1.2 误报风险

一方面,虽然信息系统运行多为自动化处理模式,但纸质信息在处理之后,会形成只有计算机才可进行识别的磁性介质代码,如果会计人员代码识别水平有限,就会出现会计信息错报或者误报的状况,阻碍后续会计审计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在利用信息化实施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对会计等相关人员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对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如果任一方面管控不当,都会对会计审计工作形成影响,容易出现信息数据误报、错报等方面的问题。

2 会计审计风险因素

2.1 工作内容、对象增多

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经济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经济往来更加密切,国际企业与我国企业间合作也变得更加频繁,企业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频繁的业务往来以及经济往来,会直接增加企业审计工作量及复杂度,而各项业务的融合与交叉,也会直接增加审计工作难度,审计工作风险出现明显加剧的趋势。

例如某上市公司,与国际市场业务往来极为紧密,合作业务数量较多且较为繁杂,业务涵盖范围相对较广。虽然审计人员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但由于其需要在会计审计过程中考虑诸多因素,要对数据安全性、可靠性、准确定进行保证,所以会直接增加人员工作强度与压力,会加剧审计工作风险。

2.2 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由于受到主观以及客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出现显著增加趋势,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为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管理层需要对进一步加强对内部员工的考核力度,会直接增加员工工作压力。在此环境中,部分人员可能会因为一己私利,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导致会计或审计信息失真,各项工作出现明显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部分企业可能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通过虚假财务报表的方式,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会对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产生直接影响,加剧会计审计风险。

2.3 工作存在一定误差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会计审计工作内容与对象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在此环境中,会计审计人员所需处理的账目数量规模极大,很容易会造成审计内容混乱等方面的问题,会直接加大工作误差出现的风险。一些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会加大资金吸纳力度,致使公司内部账目急剧增加,给会计审计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可能会因为精力有限或者其他方面状况影响,而出现工作误差。

通过对会计审计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此类工作多以抽样审计模式为主,会通过对部分样本进行抽取、分析的方式,对总体特性进行判断。虽然此种工作方式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样本存在的特性,与总体特性并不一定完全相符,就会形成误差。这种误差消除难度较大,会直接增加审计工作繁琐程度,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因为各个样本账目并不相同,所以审计人员也很难达到完全消除误差的效果。

3 信息化审计方案

3.1 加强数据管理,提高人员审核意识

为控制审计信息化风险,有效消除各项审计风险因素,企业需加大相关人员数据管理、审核意识。应明确,会计审计信息化工作开展效果,与数据信息准确度有直接关联,所以各企业要加大对数据信息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应通过系统化培训,帮助管理层以及会计审计人员明确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提高人员风险意识水平,确保数据管理、审核工作可以得到足够关注;另一方面,成立专业审核小组,重点负责数据审查工作,且要对管理系统进行更新与完善,做好数据修改与查询权限设置,以通过限制人员与原始数据进行接触的方式,降低数据失真风险,从而保证会计审计数据可信度与真实性。

3.2 完善审计原则,提高审计工作有效性

因为会计审计工作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所以为达到最佳信息化审计效果,企业需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以保证审计工作发展与时代需要的相符度,进而实现理想化会计审计模式。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充分自身主体作用,按照工作开展实际情况,按照审计部门与机构具体要求,构建起健全的审计原则。有关部门要以此为前提,将政府所具有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做好会计审计原则推行过程监督,且要按照实施过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做好及时补救,以对最终原则实施效果进行保证,达到对审计信息化建设形成有效推动的目标。

3.3 降低工作误差,实施多次采样审计模式

针对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借鉴先进经验与手段的方式,不断对自身会计审计工作模式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做好工作误差管控,应按照数据样本差异,做好误差控制的防范措施,以通过多次采样的方式,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会计审计工作,以将工作误差减少到最低。

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为上市公司,账目种类、数量较多,不仅有内账、外账,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混合帐。在实施信息化审计模式之后,审计人员开始在原有抽样次数的基础上,按照账目种类,增加了具体的抽样次数,并将账目信息输入到了电脑之中,通过自动化、信息化审计技术,保证了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与传统抽样方式相比,多样取样审计手段审计误差更小,能够实现对各项潜在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应用效果更为理想。所以各企业应加大对多次取样以及其他先进审计方式的研究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会计审计服务。

3.4 完善人员培养,提高整体团队水平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审计信息化风险都是因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所以人员综合能力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企业应加大对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首先应帮助审计人员明确本职工作的重要性与目的,做好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确保其能够树立起良好的思想意识、学习意识以及自我约束意识,以降低其非法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其次对人员开展系统培养,不断提升其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确保人员可以熟练操作各项工作软件,能够掌握基本的数据维护以及病毒识别、杀除等操作,进而达到理想化的信息系统运用效果;再次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与相关专业高校的合作力度,以通过允许学生到岗实习等方式,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以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最后需做好会计审计的人员管理,完善相应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以对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形成有效带动,确保其可以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进而对审计信息化建设形成有效推动。

3.5 优化信息系统,做好系统建设与调整

信息系统是推行审计信息化的关键与基础,也是对会计审计风险实施科学管控的有效手段。因此各企业需加强对审计系统建设与完善的重视力度,处理好会计软件更新过快的问题,按照企业会计审计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展开系统设置与调整,确保原始数据处理更加精准,审计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要打破传统工作模式,按照信息化模式要求,做好工作流程简化以及工作模式优化等工作,确保会计数据处理准确性,及时性。此外为保证会计信息化环境中的数据安全,企业还需根据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对系统内控体系进行完善,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更好的促进审计风险防范工作。

4 结束语

各企业应明确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企业要在对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化审计风险的分析,明确会计审计风险形成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审计信息化转化方案设计,进而通过完善审计制度以及实施多次采样审计等手段,达到最佳会计审计模式,获得理想化审计工作转化效果,从而将会计审计工作所具有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为企业经营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误差人员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精确与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