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居家养老模式在皖北农村的发展思考
2019-12-22王秀杰杨慧秋刘春丽邓斌菊
王秀杰,杨慧秋,刘春丽,邓斌菊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1],在我国人口政策下出生人口规模急剧下降,老龄化遇到少子化使我国人口安全处于瓶颈状态。曾毅教授曾提道:解决人口急速老龄化与基本养老保障薄弱的矛盾是保障我国人口安全的重要课题。
2010年,我国城市和农村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分别为11.48% 和14.98%,预计 2020年这一差距将逐步扩大[2]。皖北地区以农业为主,因经济压力,大批青壮年人群常年外出务工,这一现象加剧了皖北农村老龄化程度,完善养老体系、破解养老困境已经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居家养老的内涵
养老模式包含养老经济供给、养老服务来源和养老地点等特征[3],基于这3个维度可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养老地点可分为居家养老和入院养老。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生活场所,强调在家里度过晚年生活。
2 居家养老是皖北地区农村养老的首要选项
2.1 传统的孝文化在皖北地区基础深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受闵子赛等孝道文化的影响,皖北地区对孝文化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下,“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皖北地区农村广泛存在,农村的养老中对儿子的依赖较高。
2.2 居家养老符合皖北地区农村的实情
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希望全部农村人口都能在新的养老保险体制中受益,截至2016年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5%。从覆盖率的水平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日益严重的养老金压力和较低的养老保障水平成为养老保障体制中突出问题,尤其是新农保提供的养老金不足以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4]。依据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执行标准,农村老人养老金为840元/年,这一收入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的基本需求。调查发现,当问及“您将来老了,生活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时,约70%的农村受访者回答依赖子女。可见,居家养老在皖北农村区域养老体系中仍将处于核心位置,居家养老也将成为皖北农村区域养老模式的首要选择。
2.3 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模式
研究显示,虽然对老年照料问题的关注度没有养老和医疗高,但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人口)的生活照料问题将成为摆在政府、社会和家庭面前的一大难题,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5]。目前,社会化养老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从现阶段的数据调查中我们却发现,九成以上的老人希望以后可以居家养老,并且期望子女承担主要的生活照料。对于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有高达71.95%的个体期望获得子女或者子女配偶的照料。此外,农村老人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机构养老存在偏见,认为在机构养老就是儿女不孝顺的体现。
3 皖北农村地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思考
3.1 改变养老观念
在对养老方式的观念上加强农村老年人群的教育,改变传统养老偏见,通过推进社会养老的融入以提高居家养老的质量。同时,要重视农村老人对于性别偏见的改变,研究证明女儿提供的照料可能多于儿子。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和健康状况影响方面,女儿比儿子产生更多的正面作用。目前,由于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和外出务工率偏低等原因,女儿与儿子在反哺上差别逐渐缩小[6]。
3.2 深挖养老资源
深挖居家养老资源,保障居家养老质量。一要完善政策与行为引导,通过“老有所为”的政策引导,构建“高龄老人养老”和“低龄老人兼业”的互助养老模式;二要构建以农村老人为主体的生产合作组织,建立稳健的雇佣关系,推动老年组织的形成,为老人提供广泛的老年服务;三要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助力传统工艺发展,充分发挥农村老人的劳动力资源;四要做好精准扶贫与居家养老的对接工作,保障居家养老基本需求[7]。
3.3 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居家养老提供基础保障
(1)新农村建设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老人居家养老能力;(2)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养老信息化平台,为居家养老提供集约化管理的条件;(3)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互助养老模式的形成,为居家养老的照料提供丰富的资源[8];(4)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家养老质量。
4 结语
养儿防老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支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既要做好孝文化传承,又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环境的实情,改变陈旧养老观念,丰富居家养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