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
——以珠海市卫生学校为例
2019-12-22梁全
梁 全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00)
德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其对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大多数中职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品德修养水平也较低。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诱惑,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激流险滩”之中,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成功了,他们就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建设者,反之,则可能就是家庭的悲哀、社会的包袱,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然,德育的实施是多方面的,但德育课教育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战场不容置疑。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用的人;如何做事,如何做有意义的事。要使学生懂得人的一生可以称之为职业的一生,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德育课就是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育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为了完成德育课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校特别重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德育课的教改和创新研究。现就我校德育课改革和创新的尝试介绍如下。
1 德育课改革和创新研究的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结合我校各专业的特点,我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为:(1)所有专业都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公共艺术6门课程。另外,我校根据需要在所有专业都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2)根据专业需要,在非护理助产专业开设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公共关系常识课,在药剂专业开设演讲与口才。上述德育课程开设情况,既充分体现了按国家规定开足德育课程,又能根据专业特点增开实际需要的特色课程。虽然我校的德育课堂教学发挥了学校德育主渠道、主战场的作用和功能,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1)2009版《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教材经过2013年修订后,确实“在教学目标上”“在教学内容上”和“在教学形式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我们认为该套教材在“立德树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以及“文明礼仪进课堂”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同时,其与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2)德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交叉重叠过多。不同课程的教材为了保持自身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都尽量将中职学生所应了解或掌握的理论知识囊括其中,力图宁多勿缺。这样就导致了很多的知识点和理论点甚至案例在不同课程教材中重复出现。而教师根据教材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必须讲授教材的全部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的教师讲授不同课程时讲授相同内容的知识和理论,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不同教师就同一内容讲授不同的观点,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这样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好。(3)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德育课教师基本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①以教材为本,按教材编排的章节结构进行讲授,在内容上尽量面面俱到,很难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②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德育课教师也是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教学为主。③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以纸质试卷考试为主,一考定分数。
鉴于上述情况,我校德育教研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课题的研究。
2 德育课改革和创新研究基本思路和框架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我校多年来德育课程教育教学的分析和梳理,决定先从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核心课程和就业和创业指导入手进行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研究。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全面贯彻部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我校多年来形成的“以文明礼仪为引领的德育模式”的优势,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就业与创业指导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研究,形成德育课程四大模块,按四大新模块进行德育课教学。
2.1 “职业规划篇”
安排在第一学期讲授。主要内容是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的“职业道德”进行整合,形成“职业规划篇”德育课程模块。该模块的主线及知识点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诚信、友善”为主线,以“职业规划、就业及创业”为主题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道德观、就业创业观。教材基础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职业道德”主题内容。
2.2 “文明守法篇”
安排在第一学期讲授。主要内容为将《职业道德与法律》及校本教材《十礼百行》和专业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形成“文明守法篇”德育课程模块。该模块的主线及知识点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平等、公正、法治”为主线,以“文明礼仪”和“遵纪守法”为主题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努力做懂礼的好学生和守法的好公民。教材基础为《职业道德与法律》、校本教材《十礼百行》和专业法律法规。
2.3 “人生哲理篇”
安排在第二学期讲授。这一模块的主线及知识点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和谐”为主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分析解决中职学生最切实际的人生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启迪学生,让中职学生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世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教材基础为《哲学与人生》。
2.4 “经济政治篇”
安排在第二学期讲授。这一模块的主线及知识点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爱国、富强”为主线,以“四个自信”为主题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基本经济政治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该模块主要以中国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主线,向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及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中国梦”的向往及为之奋斗的决心。以“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主线,向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以“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为主线,从历史传统层面向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三大体系的基本知识及观点,在学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材基础为《经济政治与社会》。
3 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3.1 创新教学方法是完成德育课程新模块的手段和保证
经过教研组全体教师不断研究和总结,决定以专题教学法为基本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各模块的教学任务。德育课专题教学法是根据德育课程模块的需求,以课程模块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课程模块的“主题和落脚点”为主要内容全面整合所涉及教材内容,形成数个专题的教学模式。专题教学法的组织结构是由“目标”“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部分组成。教学专题的内容主要以所涉及教材为基础,以校本德育课程为“教学指引”。
3.2 积极探索和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微课、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以“提出问题+解决解决”为核心的专题教学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3 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过去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一般是采用纸质试卷考试,一考定分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以及日常行为表现重视不够。如何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公正和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品德素养是本次德育课改与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研组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采取了如下措施:(1)将过去纸质试卷考试改为机考。由于德育课教师代课班级很多,学生人数也很多,批改试卷的难度很大,因此,用纸质试卷考核时,教师都尽量减少题量,以方便改卷,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知识面掌握情况的考核评价。而机考可以免除教师改试卷的烦恼,考题可尽量全面、题型可丰富多样,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答题中,给出多个正确答案,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2)多样化的测评并举。除期末全校统一机考外,平时由任课教师自由选择测评方式,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可以是心得体会、调查报告,也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模拟场景等方式进行考核。(3)探索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与课后行为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过去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本次德育课改革与创新研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
4 编辑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指引”
德育课四大核心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就业与创业指导经过整合后形成德育课程四大模块,并且德育教师按专题教学法模式对四大新模块进行教学。因此,有必要编写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指引”,一方面要求德育课教师严格按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指引”进行教学,完成各模块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按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指引”和各模块所涉及教材进行学习和复习。
总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德育课教师经过艰苦努力,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步子已经迈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课题已获省级批准立项,并确定为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在教学安排上,从2017级新生开始已经按改革后的德育课程新模块进行教学并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探索,以求不断完善德育课教学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