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来华医学留学生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2019-12-22何明喻
何明喻,李 雯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政府始终重视培养和发展外国留学生工作,来华留学生教育能够培育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强化国际合作,增进友谊互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一方面得益于近些年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培养的医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欧美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据中国教育部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并取得优秀成绩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现阶段医学教育改革强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及教育质量体系的建设[1]。2002年,Epstein和Hundart教授将卫生领域的胜任力概念定义为“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使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2]。2003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明确提出医学教育需要培养的六大核心能力为:医学知识,病患照顾,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基于系统的实践,职业素养,人际交往及沟通技巧[3]。本文将围绕目前我国培养来华医学留学生的现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从全面培养其“基本临床能力”“医学实践能力”“有效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角度探究培养来华留学生医学人才的策略。
1 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医生从事临床工作需要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做保障,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牢固的知识储备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并认知临床所见疾病。但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留学生掌握并储备理论专业知识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学生方面往往是由于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不积极、自我约束能力差等原因;教师方面则是由于师资力量欠缺、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选择不当等原因;学校层面主要是缺乏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忽视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等原因。
1.2 临床思维难建立、临床专业技能难传授
临床思维是一位合格的医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医生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有关疾病的感性材料,结合理论知识,利用自己的思维综合分析,达到正确诊治疾病的理性思维过程[4]。来华留学医学生在临床见习与实习期间,一方面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大部分学生尚不能使用汉语进行流利的日常表达,导致在临床与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存在交流障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全英文授课能力有限且带教积极性不够,而教学过程中要求临床带教教师有较强的英文表达能力,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能够在教学中投入极大的热情,平衡好临床医学与学校带教工作。随着近年来医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医疗风险和责任的压力越来越重、患者自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且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宗教信仰不一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在临床上他们接触患者进行诊疗的机会越来越少;学校和医院在临床实习期的制度管理方面仍需加强,如在考勤管理上往往由于部分留学生学习态度自由散漫、消极被动,守时观念淡薄,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的问题;在教学活动安排上,组织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往往以实习沙龙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为主,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不积极主动思考,依赖“填鸭式”教学模式,较难建立起完整的临床思维。
1.3 毕业后回国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难提升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否通过是成为一名医生的必要条件,是衡量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与技能以及是否具备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来华医学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对于执业医师考试的相关制度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留学生掌握临床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为提升来华留学生回国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学校需要根据留学生生源国具体情况在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与课时、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与教学管理等层面上予以权衡并多方位考量。
2 加强培养来华留学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的策略
2.1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全球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学生生源国疾病系谱、疾病特征、医疗环境设置培养方案及课程。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顾及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与教学计划的设置应循序渐进,遵循医学教育基本教学规律,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宜过多追求课程与内容的全面性,应以够用为原则,以向学生提供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看重课程与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5]。
2.2 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实事求是,确保完成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6],即掌握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疾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等。
2.2.1 加强汉语教学 要培养出优秀的来华留学医学生,扎实的汉语基础是保障,汉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他们临床学习的质量,而临床见习与实习的培养质量又决定其毕业后是否具备岗位胜任力。加强汉语教学应从语言课和专业课同时入手,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循序渐进,分阶段开设不同课程,使基础汉语和医学汉语紧密衔接,以满足留学生在华日常生活学习和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为保障学生在临床培养期间的质量,建议将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成绩作为留学生进入临床实践的门槛,未达标的学生将推迟进入临床实习的时间,甚至影响其毕业。
2.2.2 引入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留学生往往比中国学生表现得更大胆、思维更活跃,而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交流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更能激发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信息变为主动探索参与,全面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随着我国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研究越来越深入,留学生课堂也在从传统式的“填鸭式”“满堂灌”变成启发式的“火花蹿”教学,教师将演绎推理与思考感悟的时间留给学生并适当加以引导。
来华医学留学生教学中应多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并基于“互联网+”的多种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如PBL、CBL、LBL,TBL、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优化教学手段,如探寻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师先从结构到功能、正常到疾病讲完后,学生再自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地掌握各个系统的全部知识[7];教授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2.2.3 重视并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 熟练掌握并运用临床基本技能是临床医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影响来华留学生临床技能教学质量的因素诸多,如语言沟通障碍、临床教师带教能力与精力不足、教学资源单一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医院、教师等都在为之努力,从引入多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多方位多角度思考,现如今不少医学院校建立起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探索并开展模拟医学教育,引入虚拟仿真模拟技术,进行标准化病人培训,与案例教学方法、模拟人仿真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床边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OSCE临床技能考核方法进行有序、有效、合理的结合。
2.3 加强制度建设,抓好常规管理工作
2.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加大力度培养留学生教学的师资力量,把全英文授课师资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总规划中。结合学校国际化战略,选拔英语基础好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学,邀请海内外专家来校做讲座;组织举办并参加各种类型的英语师资培训班;教研室可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试讲听课,建立教学反馈制度,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英语基础好的年轻教师结成对子,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学研究[8]。
2.3.2 注重医德教育,抓好学生日常与教学管理工作 一名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之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学校还要重视留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的教育。(1)加强制度建设,查缺补漏,优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结构,明确管理职责,严格执行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学籍管理、纪律与考勤、考试与成绩管理、临床实习、毕业结业与学位授予等相关规章制度。(2)重视教学效果评估工作,既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有效的督促和鞭策作用。学院管理部门定期通过组织学生代表召开教学反馈座谈、教研室或教学督导专家听课等方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3)积极探索并实施“本科导师制”,培养留学生的科研创新与临床综合能力。“导师制”具有“手把手教学”的特点,可以促进留学生形成临床思维、创新思维、科研思维,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有效医患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本科生带教导师要制定完善的遴选准入标准和培训考核要求,明确导师职责,既要侧重对导师教学能力的督导考核,还要兼顾考核其医德修养、临床能力、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9]。
3 结语
目前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症下药,在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和持续改进,构建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教育体系,逐一突破难题,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使广大在华医学留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医生,为自己国家的医学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