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34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2019-12-22磊,沈伟,刘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顶岗制药中药

宋 磊,沈 伟,刘 波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山东省作为全国中药产业大省之一,中药产业基础雄厚。中药制药工业是中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我省中药制药工业从业人员中高端技能型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东省中药制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能满足中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中药制药技术专门人才是中药产业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工学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中药生产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一线工作人才。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医药企业受国家相关制度、规范的制约,很难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为相关院校承担起培养核心职业技能岗位人才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要培养适合制药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学生又缺少企业实践机会,这显然已成为制约高职中药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很多高校在进行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时,虽然能够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而且在岗位与能力之间的衔接上存在不足。鉴于此,我校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创新提出“34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1 基于专业岗位群及其所需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我校建立了制度化、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制度。制定了专业调研工作方案,专业建设委员会采取走访企业、毕业生问卷调查、电子邮件、企业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对部分校企合作企业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对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中的生产、质检、流通、服务等岗位以及岗位所对应的能力进行调研分析,确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岗位群主要包括:中药材生产、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药品质量检测、药品经营与管理。

在调研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融合相关职业岗位标准,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中药栽培、中药炮制、中药药剂、制药设备使用与维护、中药制剂分析、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适应在中药生产、流通、服务等领域,从事中药材生产、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质量检验、中药调配、医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2)人才培养规格:①专业能力:具备中药材GAP种植、产地加工、中药炮制、提取、粉碎、GMP制药、中药质量检测的能力;具备药品储存、经营、管理、服务的能力;具备综合职业能力。②方法能力:能通过学习获取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能通过查阅资料制定完成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相关任务的操作工艺。③社会能力:具有协作沟通能力,健康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创新了“345”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基本规律,创新产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培养、四能力递增、五岗位对接”的“345”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和管理制度,形成规范高效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第一阶段是在校2年的学习阶段(第1~4学期),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起点,由校内专兼职教师采取理实一体教学,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岗位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第二阶段是毕业实习的前半期(第5学期和第6学期前半期),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不同工作岗位轮换实训,将技能按照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联,参与药品生产的各个工艺流程,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第三阶段是毕业实习的后半期(第6学期后半期),以订单培养企业及顶岗实习企业为平台,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承担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中得以全面提升,实现就业与顶岗实习的零距离。

通过上述3个阶段培养,促进学生4种职业能力即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的递增,与5个职业岗位即中药材生产岗位、饮片生产岗位、中成药生产岗位、质量检测岗位、药品经营与管理岗位对接,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创新实习派遣新模式,全部学生实行“订单培养”:中药系学生顶岗实习派遣分两种形式,一是让冠名班的同学到冠名企业实习,形成了冠名班学习、顶岗实习、就业无缝对接;二是对没有参加冠名班的学生,在实习前举行“顶岗实习双选会”,邀请全国资质好、规模大、发展潜力大的医药企业到学校召开实习双选会,让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企业去实习,企业选择自己满意的学生。使所有学生实现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与就业零距离。

3 构建“三平台两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主要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把岗位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实践,设置对应的专业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围绕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技能培养,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三平台两模块”的课程体系。“三平台”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两模块”包括知识拓展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培养学生课程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体做法有:(1)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现代生产技术突飞猛进的特点,组建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依据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了由中药材种植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剂实用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制药设备7门课程组成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2)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药制药领域的职业岗位和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一系列真实的工作任务并进行归纳、序化、整合,获得了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领域,实现了知识的重构。由此确定了中药专业的7个核心专业学习领域。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由骨干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的7个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小组,负责对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调研。建设小组遵循职业性原则,即从职业工作能力出发,按能力递进和序化原则,融职业岗位素质、知识和技能于一体[1],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及编排顺序,不断扩充课程教学资源。

4 改革教学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使学生具备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升华为兴趣学习和创新学习[2]。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将课程教学内容融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融合相应工种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达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适合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和办法。依托“内培外引、双兼互聘”的师资培训模式,聘任一名校外专家作为企业专业带头人,构建校企双带头人制;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科技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等,促进骨干教师成长,提升双师素质。3年来,骨干教师有29人次参加国家、山东省组织的职业教育培训,考核成绩优秀,均获得培训证书。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年度师资培养计划到企业顶岗培训,6位骨干教师3年累计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3个月以上,均获得合格证书。国家和省级培训以及顶岗锻炼,大大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由高级职称教师和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培养,对年轻教师进行教案书写、备课、讲课、职业能力、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培训。本教学团队已成为一支以专家、教授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业务水平过硬、职称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6 构建多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1)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专兼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根据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笔试、技能考核、方案设计等不同形式,进行全过程、多元化、多形式考核评价。(2)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逐步构建学生自我评价、校内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四方评价系统,逐步推行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价。(3)注重过程性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评价,主要从学生情感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行为等多方面,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结果性评价,主要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完成任务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4)在企业顶岗实习环节上,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突出对学生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评价。

7 结语

本文依托我校进行的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名校建设,创新提出了“34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在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实践技能在岗位上的应用和开发,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猜你喜欢

顶岗制药中药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新冠疫情影响下汽车学院顶岗实习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斯里兰卡将在汉班托塔建200英亩的制药区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