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宫颈癌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
2019-12-21崔勇唐一植何自倩
崔勇,唐一植,何自倩
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超声科,成都 610041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且年轻化的趋势[1]。放化疗是目前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主要手段。放化疗后对宫颈癌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非常重要[2]。宫颈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有效弥补经腹部超声检查的不足,可清晰地显示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改变[3-5],具有可重复、连续、动态检查的特点,适用于宫颈癌治疗后进行复查的患者。本研究探讨了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宫颈癌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以期为宫颈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9月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宫颈癌的诊断标准;②首次诊断为宫颈癌;③均在阴道不规则出血或者接触性出血的情况下就诊,均为住院患者;④接受了放化疗及相关辅助治疗;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②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③有精神疾病史。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78例宫颈癌患者,年龄为31~75岁,平均年龄为(51.83±10.52)岁;病理类型:宫颈鳞状细胞癌75例,宫颈腺癌3例;临床分期:Ⅱ期32例,Ⅲ期45例,Ⅳ期1例。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检查的设备选择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型号为C8-4,探头频率为5~9 MHz。检查时,患者取截石位,依次观察阴道、子宫颈、子宫体等,探头切忌放置过深。观察子宫时可纵切和横切(逆时针旋转90°)扫查,从左至右,从子宫颈至子宫底方向均应连续扫查到。横切时扫查两侧附件、盆壁、髂血管,可以采用上下扫查、旋转、推拉扫查及腹部加压配合等方式。最后探头转向后方检查后穹窿及子宫直肠陷窝。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腔内超声特征,包括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和血流信号等。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的宫颈体积、病灶的超声形态学特征和血流动力学状态[血流分布情况和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参照Adler半定量法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分布情况进行分级(0~3级)[6]:0级表示病灶内无血流信号;1级表示存在少量的血流信号,可以探及1~2处直径在1 mm以下的细小血管;2级表示存在中等量的血流信号,可以探及至少1条长度超过肿块半径的大血管,并可同时探及2~3条直径超过1 mm的小血管;3级表示存在大量的血流信号,可以探及至少4条大血管,或者血管交织呈明显的网状。0级和1级为良性病灶;2级和3级为恶性病灶,即宫颈癌。
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1.1版[7]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宫颈体积的比较
治疗前,宫颈的长度和厚度分别为(2.07±0.50)、(2.34±0.75)cm;治疗后,宫颈的长度和厚度分别为(1.89±0.36)、(2.04±0.51)cm。治疗前后,宫颈的长度和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2、2.624,P<0.05)。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宫颈癌患者的宫颈体积较治疗前缩小,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标准,宫颈形态恢复或者接近正常。
2.2 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
治疗前,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所有宫颈癌患者的正常宫颈形态结构均破坏,病灶内均存在明显的肿物,且病灶内血流丰富;治疗后,宫颈恢复正常,病灶内未发现肿物,可见颈管结构,病灶内的血流信号明显少于治疗前,呈点状血流信号分布。(图1~图4)
图1 45岁Ⅱ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图
图2 45岁Ⅱ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图
图3 58岁Ⅲ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图
2.3 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布情况
图4 58岁Ⅲ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图
治疗前,宫颈癌患者的血流信号分级为1~3级,无血流信号分级为0级的患者。治疗后,血流信号分级为0、1级的宫颈癌患者例数有所增加,血流信号分级为2、3级的宫颈癌患者例数有所减少(表1)。治疗后,血流RI为(0.74±0.22),明显高于治疗前的(0.54±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2,P<0.01)。
表1 78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分级情况
3 讨论
宫颈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8]。目前,根治性放化疗是晚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肿瘤局部未得到有效控制和复发是晚期宫颈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9]。放化疗后,宫颈浸润癌患者的复发率较高,多为原位复发宫颈浸润癌,因此,行根治性放化疗后,及时、有效的疗效评估和严密的随访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复发率。治疗后,由于宫颈癌患者的宫颈局部上皮会发生充血和水肿,因此,采用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常常出现漏诊和误诊的现象。另外,虽然治疗后宫颈癌患者的宫颈体积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阴道壁会出现粘连闭合,而妇科检查的评估能力有限,无法有效评估治疗后的宫颈状态。
目前,临床诊断宫颈癌的方法主要包括病理、盆腔三合诊和辅助影像学检查等,其中,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较为常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包括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探头频率较高,干扰较少,图像分辨率较高,对宫颈癌的诊断水平较高。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具有可重复、分辨率高、操作简便、对血流敏感等优势而作为宫颈癌临床诊断、疗效评估以及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10-11],鉴定宫颈癌的肿瘤浸润范围、评价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误诊率,为宫颈癌的诊断获得更多详实可靠的信息[12]。
常规超声可从宏观层面评价宫颈癌的治疗效果,但无法准确地评估肿瘤灭活的具体情况。晚期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织的弹性评分较高,组织硬度较大,但经过治疗,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宫颈组织结构有效恢复,组织硬度明显下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的宫颈体积缩小,宫颈形态恢复或接近正常,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标准。分析血流信号分布情况,治疗前,患者病灶内的血流丰富,但是,治疗后,患者的宫颈恢复正常,未发现肿物,可见颈管结构,宫颈内的血流信号明显减少,呈点状血流信号分布。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流信号分级为0、1级的宫颈癌患者例数有所增加,血流信号分级为2、3级的宫颈癌患者例数有所减少。治疗前,患者的血流RI偏低,符合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治疗后,肿瘤细胞被有效杀灭,肿瘤内血管发生闭锁,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宫颈形态恢复正常,实质回声明显增强,可见颈管结构。治疗前后,宫颈癌患者的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均存在显著的差别,需要从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内血供情况和宫颈内部结构形态等方面综合评价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估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检查便捷,效果确切,可作为宫颈癌患者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