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礼貌原则看日语指示代词的语用功能

2019-12-20耀

山西青年 2019年24期
关键词:听话者代词礼貌

赵 耀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一、引言

日语的指示代词有三个系列,分别为「コ」系列、「ソ」系列与「ア」系列。其主要功能有直指(「直示」)、回指(「照応」)以及回想(「想起」)。在这三种功能之下,如何选择日语指示代词,通常根据“距离远近”“所属领域”这两种基准来判断,即与说话者距离近或话题属于说话者领域时,使用「コ」系;与听话者距离近或话题属于听话者领域时,使用「ソ」系;与说话人、听话人距离均远或话题既不属于说话者也不属于听话者时,使用「ア」系。也就是说,一旦确定了“距离”或者“所属领域”,那么所使用的指示代词也就指向了某一系列。

但是,在实际语言生活中,日语指示代词的使用并非完全依据以上两种基准,往往会出现似乎不符合规则的“特殊现象”,例如,

①A:プロポーズされたの?

C:そう。

D:えー、どうやって?

C:彼氏に、この前浮気したこととか、元カノと一緒にいたこととか言って、全部知ってるよと言ったら、土下座して、結婚してほしいって。

B:えー、ちょっと。

A:やばいよー。Dちゃん的にはどう思う?

D:いやあ、ちょっとね…Cちゃん、これはおかしいよ。いくら長い付き合いだったとしても、この話はちょっと違うかな。

(李2012)

在这一段话中,D在谈论C的恋爱经历时,由于话题并非说话人D本人经历,所以本应使用「ソ」系列指示代词,然而D却使用了表示话题属于说话人的「コ」系列,这似乎与“所属领域”判断基准相违背。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日常使用的语言一般遵循两种规则,一是语法规则,二是语用规则。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结合“礼貌原则”来分析日语实际表达中指示代词的“特殊使用”现象,进一步分析日语指示代词的语用功能。

二、日语指示代词研究回顾

在日语指示代词研究领域,从其语法功能来看,指示代词的功能有“直指”“回指”“回想”三种。“直指”,或可称为“现场指示”,是指指代说话者与听话者在同一空间内,能够同时感知的事物或话题的用法。“回指”,也可称为“文中指示”,是指指代对话、文章中的内容或事物的用法。“回想”,又称为“信息指示”或“记忆指示”,是指指代说话人记忆中的内容或事物的用法。

早期的日语指示代词研究关注的是指示代词的直指功能。主要理论有“距离理论”与“领域理论”。“距离理论”是指,根据指示对象与说话者、听话者的距离远近来选择指示代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大槻文彦、山田孝雄提出的「近/中/遠」三分对立、松下大三郎、三上章等提出的「近/遠」二分对立。但是,“距离理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距离远近的判断标准,而且也不能完全解释日语指示代词的所有用法。基于“距离理论”的局限,佐久間鼎(1936)进一步提出了“领域理论”。所谓“领域理论”是指,以说话者、听话者各自的领域范围为基准,如果指示对象属于说话者领域范围则用「コ」系列指示代词;如果属于听话者领域范围则用「ソ」系列指示代词;如果均不在说话者、听话者的领域范围则用「ア」系列指示代词。

自“领域理论”提出以后,学界围绕着“领域理论”与“距离理论”是对立还是统一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作为代表性意见之一的是加藤重広(2004)提出的“接触理论「アクセス説」”,这一理论统合了“距离理论”与“领域理论”,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 “接触理论”下的日语指示代词功能

(加藤2004)

“接触理论”中,根据获得信息的直接与否可以分为“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与“远距离接触”。“直接接触”是指说话者可以没有负担地、直接获得指示对象;“间接接触”是指说话者只能够间接获得指示对象;“远距离接触”是指说话者直接、间接都无法获得指示对象。“接触理论”也不单是“距离理论”与“领域理论”的统合,也可以解释指示代词的回指用法、回想用法综合日语指示代词研究的相关研究,本文为了描述方便,以下采用涵盖范围较广的“接触理论”中的相关术语。

三、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语言具有构建说话者与听话者关系的社会功用。为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交流畅通、得体,“礼貌”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对话语进行中反映出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分别为①得体准则、②宽宏准则、③赞誉准则、④谦虚准则、⑤一致准则、⑥同情准则。

在此之后,布朗与列文森(1978)在肯定“礼貌原则”是人类进行交流活动的普遍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面子理论”。其主要内容有,“正面面子”即期待获得他人的认可、尊敬和正面评价;“负面面子”即不希望受到他人的干涉与压制。对于前者所实施的语言策略被称为“积极礼貌”,对后者实施的语言策略则为“消极礼貌”。

本文接下来将主要围绕“礼貌原则”及其策略,分析日语指示代词的使用选择。

四、基于“礼貌原则”的日语指示代词考察

(一)直指

如前所述,在直指功能中,说话者根据获得信息或事物的直接程度,从选择「コ·ソ·ア」三系列中选择指示代词。这种选择标准基于空间、心理等静止层面,对于以下对话中的指示代词使用则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②A:あ、きれいな橋!見える?

B:え、どこ?

A:ほら、あそこ、山の下のとこ。

B:えっと、あ、あの大きな木の右がわ?

A:うん、そう、そこ、そこ。

(滝浦2008)

在这一场景下,「きれいな橋」无论对于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距离较远,不是能够直接获得的指示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接触理论”应使用「ア」系的「あそこ」。那么为何在对话的最后,A却使用了“间接接触”的「ソ」系指示代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A在强调「きれいな橋」是“我们共同的话题”,想向听话者展示“我想继续这个话题”的积极姿态。如果使用「ア」系指示代词,说话人就会把自己置身事外,容易使对方感受到“事不关己”的消极态度。因此,A使用了「ソ」系指示代词,是在遵循“一致原则”,采取的是“积极礼貌”的话语策略。

(二)回指

回指,可以分为“前文回指”与“后文回指”。前者指代对象出现在前文,在日语中通常使用「ソ」系指示代词;后者指代对象出现在后文,在日语中通常使用「コ」系指示代词。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往往会出现与以上规则相违背的“特殊现象”。例如,

③A:〇〇社とも問題があったとはね。

B:そうですね。

A:やることいっぱいって感じだな。

B:ま、私のほうでこの問題を処理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ので、Aさんには〇〇社

のことだけに集中して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

(李2012)

对话最后,B用指示代词「この」指代的是对话之初由A提到的「問題」。从上下文位置来看,此处属于“前文回指”,应使用「ソ」系指示代词。但是,B之所以在这里使用了「コ」系的「この」,笔者认为是因为说话者希望与听话者拉近距离。虽然是指代上文提到的内容,但由于「ソ」系指示代词带有“间接性”,会让人产生心理距离,因此比起回指的语法规则,优先考虑了语用效应,选择了“直接性”的「コ」系,以表达对待这一问题的强烈责任心。所以,B的指示代词选择考虑到了“宽宏原则”,积极回应对方所提出的诉求,采取的是“消极礼貌”策略。

(三)回想

回想,是用来指代存在于说话者脑海的长期记忆中、或存在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记忆中的事物或内容。通常情况下,日语使用「ア」系指示代词进行指代,但有时也会出现与此规则不符的用法。例如,

④A:先生、この山田ってだれですか。

B:君はあの先生も知らないのか。

(金水1999)

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A并不知道“山田”是谁,但B却用了表示两者均有记忆的「ア」系指示代词。笔者认为,B的这种选择是欲表达对A的责怪心情。当知道某一记忆并不存在于听话者脑海时,礼貌的做法应是尽量避免把说话人自己的记忆强加于人。但是B的做法则相反,故意将自己的记忆作为与A共有的记忆,这种做法违反了“得体原则”,有意向对方表达“这么有名的老师你竟然不知道”的责备心理。

五、小结

以上根据“礼貌原则”的相关准则与策略对日语指示代词的“特殊用法”进行了分析。这些“特殊用法”与以往用来分析指示代词功能的“距离理论”“领域理论”以及“接触理论”有所矛盾,这是因为说话人为了维护与听话人的关系、或表达某种特殊语气和心理,优先考虑指示代词的语用功能,根据“礼貌原则”的相关准则,采取“积极礼貌”或“消极礼貌”策略的结果。本文主要聚焦于用语法规则难以解释的日语指示代词的“特殊用法”,那么符合指示代词一般语法规则的“常规用法”是否也带有某种语用功能?除“礼貌原则”外,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分析日语指示代词的语用效果?关于日语指示代词的语用功能及使用规则还存在很多课题值得我们去挖掘。

猜你喜欢

听话者代词礼貌
代词(一)
代词(二)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