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2019-12-20王波
王波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调结构与稳增长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而调结构主要是对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由于经济结构要以产业结构为基础,那么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从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界定上看,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和发展速度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1]。在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着深层次调整,但目前仍缺少对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分析,使得对辽宁经济发展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下降,本文通过对辽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观察到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辽宁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特征和绩效的分析有利于形成政策主张以解决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速放缓、发展动能减弱等问题,从而推进辽宁经济发展。
一、辽宁三大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一)辽宁三大产业结构演进过程
从辽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看三大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由考察的1952-2018年辽宁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化趋势能够看到,长期以来辽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都呈现“二、三、一”的结构,这说明在辽宁产业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一直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才首次超过二产,由1978年的14.1:71.1:14.8变为2015年的7.2:46.2:46.6,辽宁的三大产业结构才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
第一阶段,1952-1978年,辽宁第二产业占比逐年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第一和第三产业占比的逐年下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尤其重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被长期忽视而严重滞后。其实,辽宁一直以来的发展都具有较为浓厚的工业色彩,这离不开历史因素的影响,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等时期,国家都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政策倾斜。
第二阶段,1978-2015年,这一时期辽宁第二产业占比、第一产业占比均在小幅波动中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同时,第三产业占比快速上升。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均为第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从而也使辽宁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此时说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朝着合理化方向进行。
第三个阶段,2015年至今,针对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省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业上落实“三去一补一降”任务,并重点突出了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扶持。2015年辽宁第三产业占比(46.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占比(46.2%)且第三产业的占比自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超过52%;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明显,近三年基本维持在39%左右的水平;第一产业占比近三年基本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可见,该阶段辽宁三大产业实现了“三、二、一”的发展格局,同时也意味着辽宁三大产业各自内部的结构调整也进入了攻坚期。
(二)辽宁三大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再结合辽宁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由考察的1978-2017年的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数据可以看出,辽宁就业人数占比也可以大体分成三个阶段,1985年以前是“一、二、三”的结构,1985年到1999年是“二、一、三”的结构,1999年以来是“三、一、二”的结构。那么明显与前面分析的“二、三、一”的产值结构有所偏离,这说明了,我省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有限,而第一产业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因此,再从数值对比上可以看出,辽宁三大产业结构演进就呈现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相背离的特征。2017年辽宁第二产业占了GDP总产值的39.3%的比重,却只吸收了不到25%的就业,第三产业占GDP总产值52.6%的比重,吸纳了44.2%的就业,说明了辽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没能很好地吸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说明我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也不发达[3]。
(三)辽宁三大产业结构演进绩效
经济结构以产业结构为基础,产业结构不仅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经济增速上来看,自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为辽宁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2014年开始,我省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下滑,2016年辽宁经济为负增长,从2017年第一个季度开始辽宁经济增速开始由负转正,经济开始出现回暖。2018年辽宁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总体向好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速从2017年的4.2%回升到2018年的5.7%;2、从居民收入水平上看,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都较为迅速;3、从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辽宁力推“绿色制造”、开展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业结构实现着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在总结辽宁产业结构演进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正视辽宁产业结构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以下选择“劳动生产率”和“某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来衡量辽宁产业结构绩效。4、从辽宁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在2015年这一点同时达历年最高值,比如,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3758.65元/人,上升到2015年的207785.62元/人后,都开始回落,这说明我省三大产业从这一时期开始,产业结构绩效开始出现恶化,而从2017年三大产业结构绩效开始优化;5、从辽宁三大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上来看,某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该产业总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某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产业结构绩效的标准就是,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接近,表示产业结构越协调,产业结构效益越高。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产业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渐缩小,是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结果变动的必然趋势,也是结构效益提高的结果。辽宁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最低。那么经过计算,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约是第一产业的5倍,约是第三产业的2倍。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约是第一产业的3倍。可见,三大产业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还是较大的。这说明,辽宁产业结构并不协调,产业结构演进效益较差[4]。
二、辽宁三大产业内部结构演进分析
(一)辽宁第一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辽宁农业耕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资源禀赋较好。由于从2003年开始,统计年鉴上对于第一产业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林牧渔服务业,所以为了统一统计口径,我们从2003年开始考察我省第一产业结构的演进情况。2003年以来辽宁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是农业和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相对稳定。近年来,随着我省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依然不高,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依然存在。
根据2003-2017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在第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来看,2003年农业占比为40.93%、林业占比为3.16%、牧业占比为34.73%、渔业占比为18.44%、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为2.74%;2017年辽宁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占比为42.07%、林业占比为3.64%、牧业占比为33.47%、渔业占比为15.38%、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为5.44%。因而可以看出,在我省第一产业结构中,农业始终占得比重较大,平均接近40%;其次是牧业。再就是,林业占比比较稳定,渔业占比呈下降趋势,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呈上升趋势。总体上,辽宁农业结构调整迟缓,现代化程度较低。
(二)辽宁第二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第二产业总产值大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直至2014年达到历年最高值(14597.2亿元)后开始回落,也正是从2014年开始辽宁经济形势开始放缓,因而从整体上看,辽宁第二产业在GDP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变动也同样影响着第二产业的增长。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基石。一方面,在辽宁工业构成中始终是以重工业为主,一直以来辽宁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在80%以上,轻工业占比在20%左右的水平,轻重工业比例基本持续维持在2:8的比例水平,重工业化比较显著;另一方面,从辽宁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来看,2003年以来,辽宁的原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占主导地位。2017年原料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5.85%,其中石油化工工业占了24.72%、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31.75%、农产品加工业占的比重10.1%。从2003-2017年,15年间辽宁工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以下选取了2003、2006、2012、2014、2016、2017年辽宁工业总产值比重前5位排名。
2003年辽宁工业总产值比重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06年辽宁工业总产值比重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12年辽宁工业总产值比重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14年辽宁工业总产值比重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16年辽宁工业总产值比重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而到了2017年位于工业总产值比重排名前5位的行业则变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排名第一位的仍然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但2003年占前5位的几乎都是重工业,到2016年轻工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进入前5位,占总产值的7.31%,2017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排名第6位,占总产值的6.09%。
(三)辽宁第三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日益重视,辽宁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辽宁第三产业产值于2015年达到最高,之后出现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则呈现出先上升,缓慢下降后再上升的趋势。近几年辽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渐上升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在进行着调整。从服务业内部结构上看,按照统计年鉴上关于服务行业的划分,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根据2005-2017年以来辽宁服务业按行业划分的增加值所占比重来看,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为14.9%、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为24.8%、住宿和餐饮业占比为5.5%、金融业占比为7.0%、房地产业占比为7.8%、其他服务占比为40.12%;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为10.6%、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为24.4%、住宿和餐饮业占比为3.9%、金融业占比为16.0%、房地产业占比为9.2%、其他服务占比为34.3%。
能够看到,我们考察的2005年至2017年间辽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变化幅度不大,而且一直是服务业中占比最大的;住宿和餐饮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有小幅下降,但总体上这近10年来变化也较小;伴随着辽宁金融业的逐渐发展壮大,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则以2012年为界,2012年以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以后则呈现先下降后又小幅度回升的态势。如果将服务业按照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划分,2017年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共占服务业比重接近40%远超过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综上所述,近年来辽宁虽然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5]。
综上所述,通过对辽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能够看出辽宁存在产业结构不协调、演进效益较差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我们进一步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辽宁经济发展的对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