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精准金融 助力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12-20陈双群何佳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8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供给精准

陈双群 何佳

(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四川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早在2017年两会期间,四川农业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市场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农业供给质量,确保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强无公害、有机、绿色的农产品供给,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保障适度规模经营[1]。

一、实施精准金融在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性

精准金融由精准营销、精准扶贫等概念发展而来的。精准扶贫具体是指针对不同地区贫困情况与农户状况,科学应用有效程序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并对其进行精确管理和精确帮扶的一种治贫方式。

因此,精准金融是指在充分了解金融市场信息和金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个性化地制定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使金融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使用。由于我国四川地区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的脆弱性和特殊性,同时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经济水平落后,政府部门资金有限、融资渠道单一,意味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之路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而言更为困难。近年因为农民流动和农村资金流向问题,四川省农业产业规划的研究也表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会对其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2]。基于此,如果要确保四川地区农业建设供给侧结构实现更为高效的改革,强化资金使用效益,坚持精准金融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具有多种土地类型,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四川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使其农业种植实现更高程度的多样化,具有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也普遍较高,农业生产结构实现高度集约,集约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

同时,四川省农业注重特色农业开发与农产品品牌塑造,打造农业产业带发展格局。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产业基地逐步实现集聚发展,以粮、油、果、菜、茶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生产区形成,茶叶、蔬菜、药材等产业增长迅速,均居全国前列。

在四川省召开的十一次党代会中,强调注重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使其具有产生更大的品牌影响力,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峨眉山茶”“四川泡菜”等区域品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具有是全国唯一或最大的枇杷、川芎、川贝等生产基地,全省存在4900多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发展成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另一方面,四川省还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注重市场化管理理念,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完善农业发展机制,结合绿色生态理念,进一步形成生态循环、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引导工商业资本与农业结合,创新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将现代生产要素与经营管理模式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科学构建现代农业基地,与农业生产产业链相关主体科学联合,有效整合农业生产发展主体资源,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农业产业化合作框架与模式。

然而,在我国四川具体在农业经济建设具体推进供给侧改革时,金融支持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需要进行有效解决。

一是金融产品过于单一、信贷投放无法保持平衡。在目前农业经济建设过程中,相关金融产品具体包括担保贷款、联保和小额信用贷款等,金额小、周期短,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与此同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省农业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同时存在多种经营模式、多个经营主体,金融需求逐渐实现更高程度的多元化。但是在目前四川地区,农村金融产品具有较为突出的“同质化”特征,不能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差别化需求。同时,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等因素的考量,信贷投放往往集中于少数客户、行业,“小”“微”农村经营主体借款困难。国有商业银行在县级及以下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下降明显,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是其不可或缺的供给主体为,具有70%-90%的贷款占比。这种信贷投放的不平衡无法满足农业经营模式改革需要,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与融合发展。

二是金融工具创新不足、支持力度不够。随着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数量与质量需求不断增加,要求金融工具能够跟上农业改革的步伐。但是,能够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金融产品更新速率,导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支持供需不平衡。近几年,全国各地为了推进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业金融工具创新与金融模式创新,但是这些工具创新与传统金融产品大同小异,没有体现现代农业改革与传统农业金融需求的本质不同,功能创新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同时,金融在生态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大部分金融机构在金融工具设计和创新中还没有将这些方面作为支持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是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支农进度缓慢。四川省作为全国具有典型农业多样性的粮食大省和农业发展大省,近年来虽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农政策,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环境建设进度缓慢,农村金融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四川省山区、丘陵较多,同时具有较多民族,部分建设在具体推进相关政策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信息不对称,进而具有较高实施成本,阻力大,难以快速实现金融环境优化。以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例,农村地区信用信息缺失严重,信息获取成本高,信用档案建设困难,这为金融机构实行农业金融倾向带来了较大困难。另外,金融支持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较慢。目前我国法律上缺乏对金融支农项目出现的失信行为与信贷纠纷处理与处罚规定,难以满足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金融支农的法律需求。

四是涉农保险的发展较为迟缓,农业经营缺乏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农业保险相关政策覆盖面较为狭窄,在目前全省范围内保费补贴品种具体包括为森林、奶牛、油菜、水稻、能繁母猪、玉米、小麦、育肥猪,马铃薯等9个品种,对于四川的一些特色农业(如茶叶、枇杷、柑橘等)未列入省级补贴范畴,农业保险相关政策覆盖率过低。二是农村地区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不足,同时其产品较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个体经营者确保必要的信用意识,个人违约成本也普遍较低,导致农户具有较高的信用违约风险。四川目前较缺乏涉农信贷风险的补偿产品和机制,制约了金融机构农业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三是商业性农业保险规模小、赔付率高,从而使保险公司基于成本原因缺乏提高供给的动力,导致农业保险市场主体少、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三、基于精准金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策略

金融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以精准金融理念和措施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绩效、推动农业改革是解决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金融问题的重要方式。

(一)完善农村金融配套服务机构体系,提高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效率

完善农村金融配套服务机构体系的重点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转型与新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引非农村金融机构业务下沉,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互联网金融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并重视保险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协同建设,针对金融保险科学构建线上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点。基于市场力量使其在农村区域实现更高程度的精准发展,确保金融机构对农户需求具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创新产品和服务,保障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3]。

(二)完善精准金融监管与法律体系,提升金融创新发展驱动力

安全监管与法律保护是金融创新发展中的两个重要保障。首先是利用金融保险综合便民服务机构完善对金融安全的监控和金融知识的普及,避免非金融机构等利用农户信息不对称和判断力不足非法吸收农户资金,保障农户资金财产安全,提升农户参与金融活动的信心,充分盘活农村资源进入金融市场。其次是从政策法律上放宽地方性涉农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的自主性和缩短审批周期,激励地方金融机构根据地区农业改革与规划实际需求,合理开发创新产品,确保能够更高的适应当地改革发展,通常创新精准金融产品推进农业供给侧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实现更高程度的结构性改革[4]。第三是完善金融服务机构与金融需求双方的责任承担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风险分散机制的科学构建。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市场、质量安全等多重风险,客观上提高了农业信贷的违约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降低融资担保费率,建立风险补充基金、与金融机构共担不良贷款损失等多种措施,提高监管能力和信贷支持力度。

(三)优化服务产品体系,提高供需双方资源使用的灵活性

农村金融机构需要科学调整和转变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确保进一步现代经济发展,实现更高程度的绿色发展,科学治理自然环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业务模式的调整以及产品服务创新[5]。首先,在具体实现农村金融开放过程中,合理开发金融产品,确保其多元化和适应性。其次,基于农村经营主体较好社会化,集约化等方面特征,在金融供给金额、期限、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打破传统的单一化、个体化服务方式,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特点,科学构建金融支持体系,确保客户需求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第三,整合众多零散金融需求,为“小”“微”农村经营主体搭建联合贷款平台,提高农村经营主体的合作与共贷机制。由于目前农村的贷款主体主要以单独贷款、个别贷款为主,一方面增加了金融成本,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贷款能力,不利于金融供需双方的沟通与平衡。为众多密切相关的资金需求方搭建合作融资平台,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体间的共生性和解决产业链条资金的不平衡,从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科学构建金融服务工具体系,提高金融支农力度

首先,根据农业周期提供分阶段、分类别金融工具。如根据果蔬、粮食、药材、林地等不同类别产品及其生长周期与生产需要,提供相应的农业期货、保单、林权抵押、经营权抵押、无形资产质押等金融工具。第二,文农旅相结合,创新特色农业金融工具组合以及综合金融工具,推进金融支农进度。第三,优化产业支持模式。基于农业特色发展需求,构建特色金融模式,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支撑。从而确保农业金融发展需求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确保其特色化和优质性,满足利润高、抗风险能力强的资金需求方获得规模化金融需求。提高金融在生态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支持力度。第四,重视互联网金融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使其在金融产品开发和定价、移动支付体系和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成本控制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为当地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总之,发展精准金融,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建设精准金融生态体系,对其服务机构体系进行逐步完善,并对其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建设工具体系,对其深耕农村市场把握,确保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更为高效的管理资产端,提供多元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形成金融有效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长效机制,确保四川农业建设过程中供给侧实现更高程度的结构性改革。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供给精准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