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契约理论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制度建设中的应用

2019-12-19陈冰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激励制度心理契约教师队伍建设

陈冰

【摘 要】本文阐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分析心理契约理论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应用的优势,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制度建设措施:优化培训体系,满足教师发展倾向;加强职业管理,助力教师职业发展;认同教师价值,完善人事制度导向。

【关键词】心理契约  职业院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96-02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与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及社会发展的共同呼声。虽然目前学术领域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定位仍然较为模糊,缺乏一定的权威性解释,但结合教育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来看,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可以定位为一种专业角度的实践方向。即为专业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可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快速补充,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则能够有效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最关键的任务。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个人发展倾向度。在实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倾向度问题。当教师所属专业领域,虽然没有很大发展而在职业能力和要求上发生了一定变化时,对于教师的个人实践能力倾向选择也会形成截然不同的需求变化。诸如C语言为计算机编程方向的基础学科,但是在编程职业实践方向上,ASP或H5页面的升级也带来全新的编程语言教学任务。专业教师在发展个人职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和进修。那么选择何种发展倾向,或者教师的个人实践经验总结需要在何种实践环境中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

(二)教学参与实践驱动力。教师个人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培养逐步完成,在高职院校的合作企业中进行大量的生产实践,或者通过进修来完成均可。但是即便选择了合理的进修和实践方向,也需要教师本人具备较强的教学参与实践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一种心理暗示,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贡献设定了较高的预期,是职业道德与教育素养的综合表现。假设教师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得到校方与学生的认可,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会较快发展。反之,学生认可度较低,或者高职院校的認同度较弱,那么教师个人的发展驱动力也会相对薄弱,甚至出现教学参与度不足、实践发展驱动力欠缺的弊端。因此,在教师个人发展倾向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培养教师的心理获得感,达到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实际目标。

(三)激励管理制度协调性。激励型的管理制度,是给予教师个人最大鼓励的教师队伍管理办法。假设激励制度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给予所有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个人最大鼓励和认可,那么这样的激励形式,也会使所有的教师满意。假设激励制度无法调动教师的个人参与感,无法从心理层面引导教师的专业领域发展驱动力,或者从实践经验获得驱动力,那么这样的激励管理制度也会相当薄弱,无法真正形成正面的激励效果。而能够达到正面效应的根本,便是有效协调激励管理制度,令激励制度的心理驱动力得到有效释放,并达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的发展效果。

二、心理契约理论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应用的优势

(一)激励教师个人发展成果。心理契约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提出,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教师的个人发展倾向,需要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学科的知识补充需求。这种需求是相互的,教师个人发展倾向与职业院校的学科建设高度吻合,即便教师对当前研究领域的兴趣度较弱,但基于专业学科的补充性需要,也会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学习和进修的研究中。因此,重在激励教师个人发展的心理契约,是高职院校与教师个人共同达成的学科建设目标,是鼓励教师为职业院校发展做出贡献的教育价值维度。如果双方能够在这样的价值维度中寻找到共识,则能够达成心理契约,并履行心理契约支持教师的个人成长发展成果达成。

(二)推动教学参与实践进程。施恩在《职业的有效管理》中提到,心理契约并非有形契约,但它确实又在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当这种潜在的心理契约达成之后,职业院校与所有教师同仁,对当前的专业学科建设,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也能够达到一种心理共识。这种共识度是由心理契约的双方认可来实现的,也是由于教师个人职业满足感、教育获得感得到健康发展的积极表现。因而,书面文件的契约形式,仅能制约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能从自我进修角度支持教师的专业领域发展与自我实践提升。那么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采用心理契约,与所有教师同仁达成发展共识,则成为职业院校在推动教学实践上的必然发展倾向。

(三)有效协调教育心理发展。纸质契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性较强,但对于教师的自主进修行为管控性较弱。这也是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管理中的矛盾点和冲突性。从心理层面与教师群体建立共享共荣的发展共识,有助于弱化纸质契约的约束性。心理契约虽然不存在一纸契约的载明,但是对于教师职业发展心理的动态约束性反而更强。青年教师在刚刚入职时,工作热情较高,自我实践经验的累积和学习驱动力较强。但是中年教师由于多数成绩已经得到校方认可,因此主动学习和进修的驱动力较弱。在协调激励制度的过程中,以明文规定作为教育行为的管理形式,将心理契约作为精神价值引导的方式,有助于纸质契约与心理契约形成相互补益,进而达到有效协调教师个人教育心理发展的积极效果。即便教师在当前的工作岗位遇到诸多困难,也会突破能力局限,以教育目标的职业精神为主导,付出更多的个人努力,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目标。

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制度建设

(一)优化培训体系,满足教师发展倾向。健全的培训体系,是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基础条件。无论教师个人发展倾向如何选择,都需要提供一种相对更为便捷的职业实践能力发展支持,进而改变“双师型”教师单独发展的局限性,由学科共建为发展目标,实现对于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发展规划培养。这种发展规划的培训或培养目标,是一种统筹规划的最终结果。如教师个人职业兴趣,或研究方向能够在短时间内确定下来。那么职业院校则需要依据教师的个人发展倾向,制定合理的培训体系。参考教师个人学术研究方向的时间进度,不但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资源,而且要满足教师个人在“双师型”发展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可从培训目标、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基地、验收等方面加强管理,保证培训通过率,与教师个人建立共同发展的晋升目标,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师能力发展需要,进而从心理契约角度补充发展要素,达到快速培养、快速收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目标。

(二)加强职业管理,助力教师职业发展。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心理契约构建侧重点。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需要符合教师学科专业的发展定位,可适当调整传统的单一型职业发展规划,以螺旋式的职业发展路径为主。即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与工作相对应的教学规划或产学研发展规划,教学中加强生产实践,生产中又加强教学管理,形成螺旋式的发展规划体系,促进教师个人实践能力全面成长和发展。同时,需要为教师建立激励性的科研考核制度,从心理层面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产教结合工作,发展职业教育的多种研究课题,提倡以研促教,并认可教师在职业岗位中的积极贡献与付出,进而帮助教师建立积极的工作心态,化解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压力,使教师能够在不断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之后,完善其心理素质,迎接全新的职业发展挑战和任务,快速成长为“双师型”队伍的其中一员。

(三)认同教师价值,完善人事制度导向。心理契约是否能够真正生效,主要取决于两个层面。对教师个人付出的高度认可,需要精神獎励。对于教师个人奉献的职业贡献认同,也需要相应的物质奖励。因此,加速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需要从精神奖励上认同教师的个人价值,同时在物质奖励方面给予教师人事制度方面的积极支持。精神奖励方面,可为“双师型”优秀教师颁发先进教育工作者奖励,或教学标兵等荣誉奖励。或者提拔“双师型”教师并委以重任,引导教师融入职业院校的核心岗位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参与到“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在教学研究、课题创新、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发挥出主导作用和积极贡献。物质奖励方面,可依据教师的个人贡献,建立以绩效为指标的薪酬模式,向“双师型”教师岗位倾斜,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实效性。一方面,可参考企业运作模式,引入相应的教学绩效指标,对“双师型”教师的所有工作内容进行量化,并以完成速度和质量作为考察标准,提供相应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可在设定教学任务目标之前,与教师共同设定任务目标的心理共识度,以教师认可的教学任务为侧重点,在完成绩效考核的速度和质量层面,让教师更加信服,进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达到更为理想的发展效果,并得到所有教师同仁的高度认可。教师与职业院校应形成利益共同体,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满足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教师个人的心理满足,以及教育事业奉献的认可度。因此,学校需要与全体教师建立基于“双师型”发展的心理契约,与院校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达到共同发展“双师型”教育事业的目标,获得所有教师的心理支持和高度认可。同时,通过优化培训体系,满足教师发展倾向;加强职业管理,助力教师职业发展;认同教师价值,完善人事制度导向。

【参考文献】

[1]王慧,施志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

[2]黄志远,刘竞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河北职业教育,2018(5)

[3]李亚奇,王涛,李辉,汪波.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专职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4)

[4]宋凡金,冯海芳.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激励阶梯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2015C461)

【作者简介】陈 冰(1980— ),女,广西北海人,文学学士,北海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系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激励制度心理契约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契约破裂与酒店员工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浅谈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
浅谈激励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徐州路兴内部业绩评价的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